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何以谁都奈何不得他?

用户156890353

董卓发家于凉州。这个地方,在汉朝的地位颇为特殊。它归中央政府管辖,但是又与胡人、羌人等少数民族为邻,土地贫瘠,居民“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人不事耕种,女人不事纺织。他们靠什么为生呢?“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说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边疆。而朝廷也确实要依赖凉州,因为凉州兵“习兵壮勇,实过余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师,主要就是受到凉州兵的牵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现象,强兵良将,皆出自凉州。

凉州兵不仅仅戍守边疆,同时也供内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所谓六郡,即凉州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以及并州的上郡、西河。从西汉开始,凉州就为朝廷的禁卫部队选送兵源。由此可知,汉朝的中央禁旅,其实也是以凉州兵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纽带,在中央有人说话,在边疆有人响应的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本人,生在凉州,长在凉州,自然是凉州军事集团的一员,后来则成为这个集团的首领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队,是所谓的“秦胡兵”和“湟中义从”。这里的“秦”是指凉州的汉族士兵,“胡”无须解释,“湟中义从”则是湟中地区的“月氏胡”。他们英勇善战,长于骑射,其战斗力绝非内地武装可以比拟。

至于这支部队有多大规模,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五万人肯定达不到,一两万人估计还是有的。董卓进京,带了三千人,虚张声势,造成几万人的假象,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当他收买吕布,兼并丁原之后,部队的规模无疑大大扩张了。丁原的旧部,正是与凉州兵齐名的并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部队。董卓如虎添翼,实际上已经是无敌于天下,又有谁能够奈何得了他?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孙坚便让董卓很头疼。这是题外话。


龙镇

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只有数万人马,但里面混有许多善于骑射的羌人,因而战力十分强悍,是当时一支拥兵自重、实力不容小觑的地方军阀武装力量。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绍,一举诛杀独掌帝都兵权、祸乱朝纲的宦官首领蹇硕。何进、袁绍密谋尽杀宦官,还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凉州兵马入洛阳,以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团)”闻讯后发起疯狂反扑,杀掉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将宦官团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乱率凉州兵马开进洛阳,遂大权独揽,气焰嚣张。

董卓提兵入京后,袁绍逃奔冀州,加上掌军太尉何进被宦官杀死后,洛阳兵力空虚,董卓兵雄势大,朝中无人能制衡掌控凉州精锐、实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称霸朝堂,日渐骄横跋扈。

董卓的凉州兵虽只有区区五万人马,但当时在洛阳周边却无人能与之对敌,因此他能以此为仗恃,尽揽朝政。史载,他进京不久就废黜了汉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汉献帝。董卓扶植傀儡献帝,独霸朝堂,他公然带兵、佩剑上朝,并昂首挺立于献帝身后接受百官朝拜,终于犯了众怒。

董卓率兵入京后虽重新起用了惨遭宦官迫害的部分党人,并为他们平反、恢复了名誉,但他的军阀本性很快暴露无遗,他随意废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对,并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

初平元年(190),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之名义,呼吁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这些地方势力公推袁绍为盟主,分兵占据要津,相机进攻董卓。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剽悍善战,但也无力抵挡关东诸侯的轮番合力进攻,只得退出洛阳,撤往长安。史载,董卓撤退前曾纵兵大掠一番,接着一把火将有200年建城历史、曾花团锦簇的繁华都城洛阳烧成一片废墟。

董卓的西凉军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阳后,竟数次击败关东联军。关东联军本就是各怀目的的乌合之众,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诈吞并,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192),长安发生兵变,董卓被部将吕布击杀,愤怒的百姓将他的尸体点了天灯。

当初董卓率西凉兵进京后,独持权柄,祸乱朝纲,东汉朝廷威仪丧尽,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凉军阀们手中的玩物。不过,他的倒行逆施也引发了其身边一些亲信部将之强烈不满,最后竟死于亲信吕布之手。关东诸侯们在他死后乘机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使长安周边混乱不已,群雄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势已经形成。

【写作答题辛苦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势,十常侍乱国,大将军何进压不住宦官,听信袁绍谗言引屯兵河东的西凉刺史董卓入京,酿成了董卓专权祸国的恶果。那么当时的董卓不过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马仅仅五万,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权,权倾朝野,谁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身一小吏之家,为人行侠仗义,颇受羌人拥戴。后被朝廷征辟,屡立战功,平马腾、韩遂叛军,镇压黄巾之乱,逐匈奴、羌人贼寇等等,后贿赂十常侍而当上了西凉刺史,拥兵自立,吞并河东,朝廷不能制。为何连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为董卓手里握有五万西凉铁骑。虽然人数不多,但谁都不敢小视,因为这五万铁骑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国内部队主要分为三类:中央禁军、地方驻军和边军,其中最有战斗力、最精锐的就是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的边军,其中以董卓的西凉边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后来牛哄哄的马腾和韩遂的西凉军当时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滚尿流的叛军杂鱼。禁军战斗力一般,但数量多,有十几万,其中一部分被孙坚带着南下去长沙平叛了,长安还留下数万,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于地方部队,基本都是打酱油的,因为东汉朝廷是在董卓进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权,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十八路诸侯手下兵力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

董卓引兵入京时,仅仅带了三千兵马,当时除了数万禁军外,还有丁原的五万并州军,董卓不敢硬来,虚张声势的把军队白天开进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给自己造势,唬住了各方势力,董卓借机得以掌控长安。但当时的丁原并不买董卓的帐,董卓要废少帝的时候,丁原大怒,引兵来攻,董卓大败。董卓畏惧丁原,所以派李肃策反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夺了并州集团兵权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时董卓收服了群龙无首的数万禁军,因此势力急剧膨胀,手下兵马十几万,占了天下精兵的半数,所以谁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驻军关中,十八路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过他,也就孙坚带走的几万禁军能和董卓比划几下,但无奈孙坚的禁军太少,各路诸侯又互相拆台,所以把孙坚打成光杆司令后各路诸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了,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成为一场闹剧。

可以说,董卓嚣张是有资本的。董卓之所以败亡,并非军事力量不济,而是内部矛盾导致西凉军分裂,董卓被吕布所杀后,西凉势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与之辈,可以想象当年的董卓势力有多大。


用户156890353

为什么要说区区呢?

这篇谈正史,不演义。官渡之战,袁绍总共10万人马,在当时已经是恐龙级的BOSS,曹操开始是2万人马,后期凑到3万多人。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的实力达到顶峰,也就是10万人马。其实在三国,有一支势力经常被忽略,就是刘表,他也有10万人。夷陵之战,那是刘备的人生巅峰,他的主力进攻部队7万人。所以在三国时期,10万人是一伙势力的顶峰。董卓的5万人是很大的一股势力,并不少。

而董卓是当时大汉王朝西北军阀的领袖。西北军是当时战斗力第一的部队,没有之一。董卓这5万人马是当时汉朝最精锐的政府军。注意哦,政府军,人家是有正规编制的,不是割据势力。同时代的袁术,袁绍实际上是家族武装,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死后,西北军阀陷入内乱:吕布,李傕,郭泗,樊稠,张济这些人自己打成一团。这几位单独拿出来一家仍然是霸主。后来的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已经是西北军阀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旧能把曹操打得大败,死了儿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

除了这几位,还有杨奉,董承,都是西北军出身,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看看,这就是董卓5万人分裂出来的。董卓不死,西北军阀保持团结,是不会有后来的三国的。这支力量太强悍了。董卓死后,西北军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这5路人马,随便谁都能弄死曹操,袁绍这些人。问题是他们自己打起来了。



西北军混战的时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这5000人是属于私人武装,家丁,绝对打不过2000西北军。

看到这,我们就能发现,董卓的西北军跟晋国是何其相似。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三家分晋。晋国分成了韩赵魏,这三家也是相当能打的。战国开局,魏国一家就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晋国太强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个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军保持团结,魏蜀吴是不会出现的,汉朝也会再延续一定时间。在间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绍最终失败的人。董卓的部队是政府军,汉献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为还是符合道统的。但后来袁绍反董卓,问题是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汉献帝肯定是要废掉的。所以袁绍反董卓,实际上就是反了汉献帝。说到这,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挟天子令诸侯这么明显的好牌袁绍不打,偏偏让曹操抢去了。不是袁绍不想,是不能,他最开始就跟汉献帝结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汉献帝,把自己摆到了正义,天理的一方,占据了政治,舆论高地。袁绍则变得被动,为最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锐视觉何老师

其实我们都被小说里面特地塑造的董卓形象给蒙蔽了,他能在历史上留下这么重的一笔,肯定是有原因的。

董卓治军有方,用兵有谋。

董卓年轻时就行侠尚武,结交了很多羌族的首领,待人处事相当豪爽。

收到朝廷的封赏后,经常会都分给属下士兵,对将士们很好,所以将士们也都甘心为董卓卖命。曾经西北韩遂反叛时,朝廷六路大军平叛,只有董卓用计全员安全撤回,其他五路都是损兵折将的惨败,汉朝廷为此专门嘉奖他。

天降好运于董卓,抓住机会。

大将军何进想借助董卓来除去十常侍,董卓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其他诸侯想进兵洛阳都没有理由,董卓这次是明正言顺了,于是火速进兵,破除一切阻碍。而好运还不是一次降临,等董卓到了之后,都城已经大乱了,大将军何进被杀,统领都城的军队群龙无首,董卓以迅雷之势收编了这些部队,迅速布局全城。

这时其他诸侯还没反应过来,董卓就已经开始掌控了局势。

独掌朝廷,执天下牛耳。

这时洛阳还有一个人叫丁原,他是洛阳城的执金吾,负责都城的防务,董卓也马上策反吕布杀了丁原,将其部队也收编,至此董卓独揽了京都的兵权。

而洛阳是东汉的政治中枢,掌控了这里就掌控了话语权,城内的人没有兵奈何不了董卓,只能玩玩刺杀。城外的人师出无名,搞不好也会被定义为叛军,所以只能等找到合适的理由和机会才行。

总之,董卓的几万西凉军虽不算多,但董卓却让他们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掌控朝廷就可以执天下牛耳了,其他人一时半会不能拿他怎样!

(深入浅出说历史,历史与你很近。谢谢大家的关注!)


以古观今

董卓手下的凉州兵如此厉害,这要从黄巾起义前困扰东汉100多年的羌乱开始。东汉永元初年,外戚窦宪灭北匈奴于金微山(阿尔泰山),北部的传统威胁有所减轻。西南方面的羌乱成了最大的外患,且有越演越烈的情况。羌乱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问题,东汉的土地集中在门阀豪强手里,而东汉军队在边境屯田,以及迁移人口到边境就会不断抢羌人的土地。为了边境安全,两汉汉很早就设立了护羌校尉,由护羌校尉迁羌人到内地。

羌人在迁移过程中不停的反抗,汉人、羌人相互征战不断。恒帝年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开始讨伐羌人。董卓年轻时就好结交羌人,曾在羌族地区游历,和很多羌人首领是朋友。为招待羌人杀家中耕牛,使羌人大为感动,凑了千余牲畜送董卓。董卓在与羌人的战争中实力不断扩大,一直成了凉州刺史。

东汉末年,除了中央的禁军还有三只军队战斗力最强。一是羌兵,这里的羌兵是指被征讨过程中被汉军所雇佣的羌兵。羌人很早就有被汉军征召当雇佣兵的传统,东汉开国战最难打得就是由羌族雇佣兵组成陇右军阀隗嚣。董卓在讨伐羌人的战斗中,不断有羌兵加入。当董卓从凉州刺史升迁至并州牧时,不听号令硬是要带走的部队(东汉将领调走军队是不能跟随你的)多半以羌人为主。

还有就是凉并铁骑,即凉州军与并州军。这两支军队是对付羌人、匈奴的主力军,东汉末年并称天下最精锐的两支队伍。关于董卓乱政,一般都知道“大将军”何进命董卓进京要挟太后,杀宦官十常侍。其实何进让进京的是两支军队,还有就是并州太守丁原率领的并州军。这两支军队是一直都在前线打仗的,且胡化、羌化严重。胡化、羌化是因为长期对匈奴和羌人作战,有很多胡人、羌人加入军队,汉兵生活、作战习惯也被羌化、胡化了(羌人、胡人生活在马背上,上马是兵,下马为民,妇孺也会开弓骑射)。这两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后来关东群雄所带来的人马可比的。看曹操的经历就知道,关东群雄都是在自己家乡新招的兵,和并州兵、凉州兵不可比的。而且群雄各有心思,政令无法统一。

综上所述当时能与董卓相抗衡只有并州兵的统帅丁原,结果丁原还没开始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就被董卓两招给解决了。并州军有五万人马到了,而董卓先期才带了三千多。靠白天大摇大摆得进城,晚上偷偷出去,第二天再大摇大摆进城,如此反复唬住了并州兵与禁军。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买通吕布杀丁原了。

自此东汉帝国最有战斗力的三支军队都落入董卓手中,要不是董卓自己作死,关东联军真还打不过他。至于自己作死吗?貂蝉是杜撰的人物,虽《三国志》有这么一句“布与董卓妾私通”,这是不是吕布杀董卓的原因没说。我更相信并州军与凉州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是吕布杀董卓理由。

区区五万之数,是很值得商榷的,三国时兵马数量一直是很难说清楚的。吕布的并州军就有五万多,禁军也有这么多吧。董卓的凉州军刚开始只有三千多,后来陆续到达了。董卓被杀后,女婿牛辅率凉州兵造反时史书记载有十几万人。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五万的正规军不少了!按着古代军制,分为常备军跟预备役。常备军是最精锐的部队,除了常备军往往还会有预备役部队,以当时董卓的军力来计算,董卓除了这五万军队,另外还有十多万的预备役部队,这些部队是可以随时征召入伍的!因此,董卓可以调动部队大致在十五六万左右,累计实力大致在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的水平!甚至超过蜀汉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

其次,朝廷边防军是正规部队,董卓的军队更是正规军中的佼佼者,边防部队!不是普通的杂牌军可以打败的!比如,董卓在洛阳的时候,他的部队不是五万!而是仅仅只有一万多左右!而这一万多部队里只有三千精骑是董卓嫡系的边防军!没错,虎牢关守军就只有这三千多是主力部队!

在虎牢关战役里,我们看到了几场大战,比如,曹操,基本被虐!整个虎牢关战役里,只要有曹操部队参与的,一律打败仗!因为曹操的部队是刚组建的杂牌军!比如,跟董卓军打平手的部队,公孙瓒!虎牢关战役最出彩的一场战斗,三英战吕布,只有公孙瓒的部队能够扛住董卓军,因为公孙瓒是北平太守,他的部队也是边防军的一种!但是公孙瓒兵少,只有骑兵几百名!再比如,真正打败董卓军的部队,孙坚!整个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只有一支部队一直在前线作战,并不断进攻,杀华雄(真正历史上华雄是战死在与孙坚的对攻中)。因为孙坚军也是正规军!这也是董卓极力拉拢孙坚的主因!

董卓本来对十八路诸侯不放在眼里的,本打算靠那几千兵马就消灭掉的,可是发现对手里有公孙瓒,孙坚这种同样等级的武装力量顿感兵力不足,于是后撤长安,长安是他的大本营,几万部队全在关中!这也是诸侯攻下洛阳后都无心西进的主因!都是带兵的将领,谁都知道力量悬殊,去了不过送死!这也是大家止步不前的主因!


优己

董卓也不过猖狂一时,并非什么谁都奈何不了他。相反,董卓及其部将很快便被淹没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另外,董卓进逼洛阳时,所率部队也不过数千,并非有数万之众。所以题主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

东汉末年,由于政局败坏,社会动荡,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董卓逐渐发展起来,不断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封赏。在董卓占领洛阳前,已经官至前将军,成为手握重兵的强权人物,逐渐摆脱了朝廷控制。

在汉灵帝死后,董卓更加肆无忌惮。竟带领着三千精兵进驻洛阳,把持朝政后,将少帝刘辨废黜,拥立献帝刘协。从此,董卓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劫持汉献帝的军阀。据史书记载,当时董卓为了迷惑众人,特命自己的军队在白天大张旗鼓地进驻洛阳,晚上再偷偷出城,翌日再行进城,令不少人觉得,董卓是率领大军占据洛阳的。

在董卓稳固了朝廷局势后,开始肆意地扩张军队,并对其他将领的部队进行收编,因而羽翼愈发丰满。可以说,在董卓占领洛阳初期,周围并没有什么人能与之抗衡,所以他更为肆无忌惮。但是,董卓的作为引发了各地方势力的不满,各路州牧很快组织力量讨伐董卓。

面对各方势力的集中讨伐,董卓自知不是敌手,因而决定劫持汉献帝西逃。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持朝政的董卓逼着刘协和文武百官,放弃了洛阳,转而迁都长安。此后,在王允等人的计谋下,董卓被其部下吕布所杀,原属董卓的部将,也开始为争夺权势而相互征伐,以李傕和郭汜为代表的两方势力,闹得不可开交。而在全国各地也开始形成了众多诸侯,进而拉开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序幕。

所以说,董卓并非无人敢动,不过是趁机把持了一段时间的朝政,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很多人的反感和痛恨。其实,在董卓把持朝政的时间里,也多次有人尝试对其进行刺杀,只是未获成功。最终,在各路兵马的讨伐下,董卓集团逐渐失势,其本人也被部将刺死。


碣石樵子

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再勇再狡。

话说东汉末年三权分立,皇帝,士族,外戚。

愚蠢的外戚代表何进何大将军本可以在一次内斗中,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可是他却选择了调外兵入京,最后反而被知道消息的宦官给收拾了。每次读了书到这里都觉得tmd大男人,连他妈太监都打不过,你活着干嘛?



而被引入京城的外军代表董卓就成了祸乱天下的始作俑者。

刚刚进京的董卓,只带啦3000西凉铁骑进京,他也没有那么自信的认为3000兵马就可以震慑朝廷文武大臣。

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崴招,白天兵马进城,晚上兵马出城,连续十几天,营造出自己有数万部队的假象。最后蒙蔽了所有的文武大臣。


当然,这只是阴招,他还是有很多的硬实力。在这里,我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西凉铁骑兵种属性。

大汉军队一般分三种部队。

他们是:禁军御林军、地方军和边军。

其中最有战斗力、最精锐的就是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的边军,而西凉边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人数最多、战斗力也是最强,就算是看起来很厉害的马腾,韩遂早年也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其次是中央禁军,他们数量众多但是战斗力一般。早没有了当年御林军的风采,不过还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最后是地方部队,这样的地方部队,在当时,可是比较差的军队,基本工作就是没事打打酱油,有事操练操练。后来的所谓18路诸侯,他们的部队就是这些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董卓六五万兵马,是当时西汉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因为他不仅仅是边军精锐,还都是骑兵。

而且董卓作为一个狡猾的人,他还使用反间计,反正吕布然后让他杀掉了,唯一可以跟自己抗衡的,同样是边军首领的并州刺史丁原。具体过程各位都熟知,三国演义这里就不再复述。

因为打败了并州骑兵,董卓的兵力大增,就顺势收服了群龙无首的禁军,势力开始急剧膨胀。手下兵马十几万计算,可说是占了天下精兵的半数。加上各地方军队,军令不统一,分属地方,无法集中全力。

于是就谁也奈何他不得,膨胀的董卓开始自封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

甚至十八路诸侯一起攻打他,也奈何不得他,也就孙坚带走的几万禁军能和董卓较量一二。最后也因为联军互不统属,互相拆台而告失败。最后的结果就是,联军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讨伐董卓无疾而终。

其实在我看来,董卓是前期最有资格问鼎中原的人物之一,只要他不犯下错误。

可惜,董卓为啦女人争风吃醋,最后被吕布所杀,西凉军也因此四分五裂,一去不复返。


阿斗不傻

董卓能够崛起其实跟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绍。如果不是这两个人,董卓可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割据势力,谈不上能够威胁东汉王朝。

而题目中所说的西凉刺史董卓也是有问题的,董卓在进入京城洛阳前其实官职是并州牧

,头衔很大,但是权利不一定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是谁掌军谁有权,因此聪明而狡猾的董卓并没有交出军队。

那么董卓手底下这几万人马(大概有五万人)真的能够使得谁都奈何不了他吗?其实不是的,当时能够威胁董卓的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是皇甫嵩,一个是刘虞

先说刘虞,刘虞属于皇亲国戚中少有的实力派,长期在乌桓、幽州、冀州、鲜卑部落地区经营,在幽州有崇高的威望。当时张纯、张举勾结乌桓部拉起反旗,朝廷考虑到刘虞在当地有崇高的威望,于是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几乎是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

因此,如果说董卓在凉州有任何不轨的行为,刘虞作为幽州刺史拱卫洛阳,董卓还是非常忌惮的。当时董卓入京后为了笼络刘虞,封刘虞为太傅,可见董卓对于刘虞的忌惮之情。

再说皇甫嵩董卓几乎一直生活在皇甫嵩的阴影之下。怎么回事呢?当时冀州发生黄巾军叛乱,北中郎将卢植被罢免,董卓被封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围剿黄巾军,董卓围攻黄巾军首领张宝整整两个月,寸土未进。于是朝廷一怒之下判了董卓死刑,最后考虑到董卓以往的功绩罪减一等,后来适逢朝廷大赦天下,董卓才翻身。

皇甫嵩接替董卓攻击黄巾军,一举歼灭张宝的黄巾军,屠杀了十万人,并亲自斩杀了贼军首领张宝,朝廷因此封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这是董卓第一次被皇甫嵩打脸

后来凉州人王国叛乱攻击陈仓,这时朝廷封皇甫嵩为左将军,统领前将军董卓来围剿王国。这时显现出皇甫嵩和董卓谁的水平高了。

董卓建议快速进军,支援陈仓的守军。皇甫嵩则说陈仓乃进汉中最大的关隘,有重兵把守,不用着急。等到叛军攻城不下时再追击。

后来果然王国攻击陈仓不下撤军,这时皇甫嵩命令追击,董卓建议

穷寇莫追,小心上当。而皇甫嵩则一针见血的指出此时的王国不是撤退,而是逃窜。王国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攻城,早已经疲惫不堪,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于是全军追击,斩杀王国一万多人。这是董卓第二次被皇甫嵩打脸。

而当时董卓和皇甫嵩都驻扎在凉州附近,因此说董卓有皇甫嵩的压制是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的,之所以董卓后来能够崛起,就要怪何进和袁绍。

何进当时是大将军,而蹇硕是上军校尉。何进负责拱卫京师外围,蹇硕基本算是负责拱卫内宫。而蹇硕是个宦官,何进一直想要除掉宦官势力,于是就和蹇硕发生了矛盾。

何进本来想请妹妹何皇后帮忙,但是何皇后当年鸠杀王美人,灵帝大怒要废了何皇后,幸亏当时的宦官们帮忙,何皇后才保住了尊位。因此虽然何进和何皇后(这时应该是何太后)属于一家人,一来两人同父异母,不算特别亲,二来何皇后感恩于宦官们的帮忙,因此不支持何进除掉十长侍这些宦官,因此何进总是被蹇硕算计,差点没命。

这时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让何进征调京师外围的董卓、王匡、桥瑁、丁原在京师外围制造混乱,制造要诛杀宦官的舆论。这时何进要诛杀宦官的事情已经是天下尽知了。

进不听。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

由于宦官内讧,蹇硕被何进诛杀,这时何进已经杀红了眼,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大肆诛杀所有宦官及其亲属,宦官们在内宫骗来了何进,在内宫中将何进杀死。这时局势彻底混乱,董卓看到洛阳火起,于是率军进入洛阳城,这时董卓只有区区五千人而已。

进入洛阳后的董卓做了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董卓的实力无人能够撼动。第一件事情是让五千军队夜里出城,白天进城

,制造西凉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援的假象。

第二件事情,董卓把控朝臣,废了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这样董卓算是挟天子而令群臣了。

第三件事,董卓挑起吕布和丁原的矛盾,吕布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时董卓吞并了原来丁原所有的兵力,再加上西凉陆续调来的士兵,董卓的军事实力终于无人能够撼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董卓在凉州最多有5万兵力,而这5万兵力一直被皇甫嵩掣肘,一直也掀不起大风大浪,之所以后来谁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何进把一个边陲的军事将领调到京师,而京师一片混乱,给了董卓可乘之机。而后来之所以皇甫嵩、刘虞都没有起兵讨伐董卓,也是因为后来董卓控制了皇帝,控制了朝廷,最关键得是董卓兼并了丁原的部队,实力大增,因此成为相国的董卓几乎是没有人能够再能 撼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