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皇為何只有女媧沒有五行之德?

三日軒主人




思我美人

上古神話中的奇怪現象,三皇之中只有女媧沒有德運,原因很複雜

上古三皇,指的是伏羲、女媧和神農,可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伏羲和神農都有承運,史籍記載伏羲氏是木德王,也就是五運學說中的木運,而神農氏炎帝是火德王,承火運。唯獨女媧卻沒有承運,難道她就像孫悟空一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關於這一點,《史記》的記載很模糊,只說了一句“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就是說女媧沒有大的革新創造,只是發明了笙簧,所以《易經》中沒有記載她,而五行學說脫胎於《易經》所以女媧就沒有繼承五運。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分析原因因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知道,在歷代學者對三皇的認定上,伏羲和神農基本上是固定的,唯獨女媧這個位置有爭議,三國時期譙周認為三皇應該是遂人、伏羲和神農,東漢宋均則是將伏羲、祝融和神農列為三皇,因此上,女媧這個位置本身並沒有被所有人所認同,因此所謂的德運之說也落不到她的頭上。

第二、因同為人首蛇身的形象,伏羲和女媧在民間傳說中一直是以夫妻的形象出現,甚至在史學界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這種說法,認為女媧是因為輔助丈夫伏羲治理部落有功,才能在伏羲之後當上部落首領,這樣一來的話,伏羲和女媧之間的交接就類似於皇位傳承,而不是朝代的更替,女媧時代的德運自然還是伏羲的木德。

第三、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媧無疑是母系社會時代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但是《易經》相傳為周文王所做,當時已經是徹徹底底的男權社會,女人當王已經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如何還能承載五行之運?!因此在對三皇的認定當中,後人刻意忽略了女媧的功德,就如同太史公所說,女媧僅僅是造了一些用於娛樂的樂器,不配享有德運。


三日軒主人

不是沒有五行之德,而是用五行配五德乃至配五帝的說法時間要遠比女媧崇拜盛行的年代晚,且女媧統治的時代通常被認為與伏羲並行,故而被認為是“木德”的一部分,所以並沒有為其專配一德。

解讀五行之德以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中國陰陽家所謂的“五行之說”事實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由陰陽家鄒衍提出併發揚光大。鄒衍是戰國時齊國人,也是當時戰國第一官方學府稷下學宮著名學者,相傳其學貫兵農,又識天時地利,首創“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中國歷史上才第一次有了以五行配歷代帝王和五德之說,以及以九州匹配星野分宿的說法。

為什麼古三皇中唯有女媧沒有五行之德?除了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特點有關外(“五德終始說”認為只有一德耗盡時才會替換另一屬性之德,即改朝換代),還有一點就是三皇的位置分配問題。中國古代三皇的位次排列,其依據典籍主要有三本,一個是《尚書大傳》,另一個是東漢東漢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以及太史公的《史記》。

《尚書大傳》中,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帝王世紀》中雖認為女媧有配皇之德,但認為其延續太昊之治,故與伏羲氏同為天皇,以神農為農皇,與黃帝並稱“三皇”,而《史記》中則認為三皇之世高古不可考,故以《五帝本紀》開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對於“三皇”只簡單地分為“天皇、地皇、泰皇”,並未配以古神之名。

因此女媧身為始祖女神,卻沒有五德專配,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五德終始說”盛行的漢代及後世封建社會,儒家禮法及男尊女卑思想已經形成,其時之人不認同遠古時期母系社會時女子可以成為部落統領的現象存在,故有刻意抹消女媧影響力的嫌疑。

2、女媧與伏羲是配偶神,且女媧作為“人祖”和“高媒”神,司掌繁衍與姻緣,被認為是“木德”(五行之中木德主繁衍生長)所在,故與伏羲同配木運,而不得以專配一德。

3、三皇五帝的座次排位本身歷史上就有爭議,女媧在歷史及宗教信仰中的地位也經常隨之變化,故沒有專配一德,視其為“改朝換代之人”的說法。


在下翩竹

關於這個問題,先看看三皇的幾個版本

三皇

三皇除了說天、地、人三皇外,還有這麼幾個版本,其中伏羲和神農是常客,而黃帝、女媧、燧人氏、祝融等都是出現在了史書及其他的古書中認為是三皇之一的人物。其實如果黃帝不在三皇之一版本里面的話,那麼在三皇裡面的常客之一炎帝神農才混有個火德的稱號。

五德終始說

為什麼會有五德終始之說,是戰國的鄒衍總結一些學說玩出來的花樣。只是這個五德終始說現在已經去古甚遠,前人的篡改再加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變成了一套空架子了,從而被今人認為是不靠譜的學說了,已經看不到原有的一套系統理論了。不過至少還是得知周乃火德,秦乃水德,漢乃土德也。

所以說,五德終始說誕生就是為政治服務誕生的一套理論,但即使在戰國年代,三皇時代還是太過遙遠,之前就沒有什麼文字記載,在史記注裡面都是以三皇末期的N代炎帝和五帝初代黃帝開始和這個五德掛鉤,再加上女媧不是三皇之中的常客,故而女媧就不一定要配給其一個五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