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的时候字体一定要和字帖一样吗?

Apple-King

启功先生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和另一个人一模一样,那法律上的签字就失去意义了。

临帖的目的,不是要当复印机去复制一张张与原帖一模一样的“伪作”,而是要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并运用到我们要写的内容中去。

所以临帖相似就行,不必拘泥于一笔一画的细节。

我们看后世书家所临《兰亭序》,其实与原帖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临摹古人法帖是学习书法的最好方法之一。临摹的意义在于学练笔划和字形的过程中,掌握和习惯于书法家用笔规则和技巧。如果练字的时候和字帖上的字不一样,那就失去临帖的意义了。

首先要做到形似。字帖一般都是被公众认可的大书法家的作品,尤其是你自己选出的字帖,至少是你喜欢的你向往的样板。初学时很难写得像,但必须追求像。像,就是字形相似,也叫形似。形似是学习书法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做到形似,才能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和运笔规则。第二,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熟练程度。写字不是画画,很多初学者在临摹法帖的时候感觉在画字,一笔下去写的不像就描来描去,所谓“越描越黑”就是这个意思。画字是个很不好的习惯,一旦习惯于画字,那么写字的速度就提不起来,从而也就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画字习惯必须克服掉。一遍写不好就来第二遍,第二遍写不好再来第三遍,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法了。第三,写字要争取做到神似。当你把字帖写得很像,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就要用心对照了。有时候你会发现,单独写任何一个字都感觉很像,但放到一起再看,又感觉不像。这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章法出问题,也就是文字的部局和排列不合理,。再一方面就是神似不够。神似就是文字的气质和神韵,也有人称之为风格。这不仅与字的笔划和字的间架结构有关,还与练字者的修养和品味有关,这也是书法的要领和精髓。这部分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每每临摹完一幅字,要学会多对照,多品味,找到书法家在书写时的感觉,讲到感觉,似乎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了。

另外,怎样才算把字练成了呢?当你放下字帖,下笔就可以达到与字帖既形似又神似的时候,而且当你书写字帖之外的其它文字时,也会有同样的字形和风格,这就练成了。再通过博览其他名家的法帖,针对其特点特长进行练习,排出糟粕,吸取精华,以求达到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再去发挥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推陈出新,勇于尝试和创作,那么即使不能开宗立派,起码可以独领风骚了。

下面,我们就清朝大学士梁诗正的作品来品味和体会一下临帖和自我成就的关系。







这是台湾博物馆的藏品。当你看完了这副作品时,感觉怎样呢?字里行间完全可以体味到书圣王羲之的神韵,在字形的间架结构上又深得欧体字的要领,中正平稳,在用笔技巧上汇聚多家之长,尽管在落款章法上稍有瑕疵,但不失为上等作品,这也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楷模。


不用谢1

谢谢提问,你的这个问题在学书法来说,不是一个可以马马虎虎的事情。我是千千千里马。练字和字帖一样,这句话,准确说是临帖和字帖一样。如果是自己无目的的自由写字,是不存在“要和字帖一样”这个问题的。

所以,临帖是练字,自由写字也是练字。

好,我们进入正题。临摹书法,初学尽可能做到“亦步亦趋一模一样”的地步。

而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大师也没有这个能力。

我给你看看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和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墨迹同一个局部,你仔细看看就知道临摹能不能达到“一模一样”。



大家注意盯住“带”字和左右两个字“领”和“其”的位置是不同的。笔画也是不太一样的。

这是古人。我们在看看今天的书法教育家杨再春先生临摹赵孟頫《胆巴碑》中的“胜”字,能不能与字帖一模一样。


大家注意杨先生临摹的“胜”字的竖弯钩与赵孟頫的那个竖弯钩和最后一点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把这个胜字的每一个笔画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接笔”四个环节检查一下,你就会发现更多与字帖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但是却没有临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样的秘诀吧。

我们看,杨先生算得上一个老书法家了,对于赵孟頫也研究不止十年八年了,为什么就不能临摹得一模一样呢?

那你还说,杨再春不行,就没有行的人吗?千千千里马告诉你,能够临摹的跟字帖一模一样的人是极其少的,少到几乎没有。

那我们为什么还有鼓励“尽可能亦步亦趋一模一样”的临摹字帖呢?

这不是下瞎折腾?不对。尽量是一种态度,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学习书法的本领就会好多了。如果你初学就自由自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那么,学好书法就是一个空想。

当然,面壁十年图破壁。我们学习书法有一个“入帖”和“出帖”的质的变化。


入帖阶段,我们尽量做到亦步亦趋一模一样,那就会取得八九不离十是效果。如果初学就稀里糊涂的,将来肯定不会有扎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走出看初学阶段,有了一定是书法造诣。那么,下一个阶段,你可以不必临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样了。这就叫“出帖”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书法表达能力。


千千千里马

我是孽海泛舟,笔墨爱好者,不请自来。

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教导。

我认为临帖是有阶段的,初学,摹其形,力求一模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遍一遍的临习,对比,掌握笔法,掌握结构,再次,掌握章法,用墨等等。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做“复印机”。即得其形,则得其神亦不远了,就算是再厉害的老师他也要临帖到老,一日不临古,一日不知意。所以说临帖时,越像越好。至少临帖于我的生命是没有止境的。



再就是风韵,也就是大家说的神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形神皆似,始成。证明对艺术的理解,笔法,结构 章法,钤印都有了足够的了解,那时估计已成大家。



结语,临帖嘛,当然是越像越好。《快雪时晴帖》为培秋老师所临。我临得太丑就不放上来,污了大家的视听了。


孽海泛舟

我们练习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像字帖中的字,从中汲取正确的方法。

临帖写象字帖中的字不是目的,是手段。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写象了,才可能从中知道字帖的主人在写的时候,这一点用了什么笔法,这一撇又是用了什么笔法……从而知道哪种形态的笔画,需要用什么方法是写。这才是临帖写象的目的。

临帖在于取法。要取法,不写象怎么取?只有写象了才能向古人取法,你说是吧!取到法以后,就不会受形体的束缚,就可以利用学到手的笔法写自己的字,你说临帖写象是不是最终的目的?肯定不是。只是学习取法的一个手段。



最终的目标,是应用学习到的笔法及结字的规则,书写出自己想要的形态。


临帖不写象,就不叫临帖,叫抄帖。大家都是抄过书的人,有几个人靠抄书把字写好的!不写象,甚至是故意不写象,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哪里还谈得到向人家取法的话。你说呢?


子衿tjk

明赵宧光《寒山帚谈》中说:初临帖时,求其逼真,勿求美好;即得形似,但求美好,勿求逼真。大意是说:临帖时求其逼真,从形似中探求用笔技法的规律;在我们进行创作时必须求其美好,从规律中探求艺术的真谛,方为学书之道。所以说临摹法帖时,越像越神似为最好学习层次。不过到达神似非常不容易。临摹达到形神俱似,说明我们对法帖的点画、结构、章法的技法和书法艺术内涵的理解越接近原来法帖。理解的透彻深刻,掌握的书法的技法知识越扎实,驾驭能力也越高。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法帖,多是几乎尽善尽美的书法作品,其中所包含的点画结构章法的技法元素和书法美学知识和美的艺术风格都是一流的水平。

而我们之所以要向古人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书法水平低,头脑中没有美的书法字形和如何写才能书写出美的书法的基本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向古代经典书法学习,汲取他们的美的书法技法和美的字模板。唯一的方法就是临摹学习。




如果我们临摹的根本就不像原帖,说明我们在学习中就没有学习到书法技法和书法知识,对经典书法中的优美字形没有过度到我们的心中和手上,这样就学不好书法。所以,临摹追求形神俱似,不但追求形神俱似还要能够背临和意临,并达到能够按照原帖风格创作作品方称的上是把经典书法的技法技能学到自己手上了,也就实现了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


翰墨书道

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书法爱好者而言,都是一个回避不开的经典问题。现在我们在总结无数前人经验体会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书法其实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就是临摹经典书法作品,临摹的最高境界就是与原作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对任何一个书法爱好者而言,都会经常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我要临摹谁的作品比较好呢?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很简单,你最喜欢哪个书法家的作品,你就去临摹他的作品好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的心理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容易上手,容易坚持,容易见效。

其次,很多人会问,临摹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呢?答案就是,不看原作就能与原作写的一模一样。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练习书法也适用于一万小时定律,你能认真临摹一万小时,必然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效果定然会相当可观的。练书法是慢工出细活,不能急于求成,慢就是快,功到自然成。



第三,很多人会问,我怎么能够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很多书法名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书法是一个先继承后发扬的过程。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首先把临摹功夫下够,然后博采各家之长,最后结合自身审美情趣,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有句话说的好,不怕人说无新意,惟恐笔下无古人。一些人不临摹,信手而写,自己风格倒是有了,但是根底浅薄,出手即俗,俗不可耐,层次很低,无法脱俗入雅。书法是艺术品,耐看高雅有品位,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书法有路勤为径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我有一个专门的师傅,他是我一个大伯!七十多岁了,写了几十年的毛笔字,当初就是他带我走入了书法的世界!

刚开始,大伯要求我临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一练就是三年!那三年,每次大伯指导我,从来没有说过你写的像不像,而是说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运笔和结构!他要求我体会的是书法的“神”而不是“形”,或许大伯是因为境界高了,直接跳过了“形”的步骤,但是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字连着写几百遍都是常态,一直到会默写。



我知道你纠结的是什么,我觉得形和神并不冲突,从形到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然完完全全写的一样是不可能的,你又不是印刷机。就拿《兰亭序》来说,真本现代人没有见过,现存的是一个摹本,如果真迹出来,怕是会有很大的区别。

练习书法,如果你太纠结一些事情是练不好的!


万物皆明

既是临帖,自然是依照字帖上的字来临摹,不然,那临字帖是干什么?

临帖分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就是完全照字帖上的字来临摹,学其用笔,学其结体,学其章法,临得与字帖越象越好,把字帖的书写习惯变为已用。意临则是不完全按字帖上的来,可以参杂一些个人的想法,只取字帖的某点或部分来学习,有临创之意。初学自然是要实临,待有一定功底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意临。


五美轩

对初学者而言,这是基本的要求。

多年持笔的学习,我总结了临摹的两条经验:

一、外摹仿

(1)、知人知书:

无论你决定学何人字体,首先必须了解这位书字的生平、性格以及此书体形成的原因。只有知其人才能识其书。

(2)、看、挂、问。

看:读帖;看自己、看别人写字;看远近、正反、上下、左右八面之看。会看的人,是最善于学的人。

挂:由于视角不同,平视和挂着的整体、立体感、美感、字之间的关系会不同。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也。

问:向老师问,向朋友问,向网友问。

艺术最忌闭塞,作茧自缚。

二 内摹仿

(1) 摹;双钩,掌握位置:

(2)对临;尽可能逼真地练习:

(3)背临;尽可能写出帖的原意:

(4)意临;突出帖中某个特点、或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的练习。

这两种方法并不对立,可常此方法交叉行,在不断提高眼力的同时,缩短心、手之间距离。如此学几年既能快速提高自己的书法能力,又能整体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以达身心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