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跑路”:中國消費者期待破解維權難題

遭遇“跑路”:中国消费者期待破解维权难题

38歲的趙辛(化名)沒想到人生中第一次走進法院的大門,提起民事訴訟,是因為一次“倒黴”的消費。

2016年7月,她在北京藍色港灣一家國際象棋培訓機構花費9600元為10歲的兒子報名課程並簽訂協議。僅僅不到半年,那家培訓機構就撤店了,其負責人銷聲匿跡,趙辛兒子的剩餘課時費6200元打了水漂。憤怒的趙辛和其他學員家長一起開始了維權之路。

但,維權的道路並不順利。趙辛說,向工商部門投訴,接到的回覆是聯繫不上經營者,無法解決問題,向公安機關報案,得到的回覆是詐騙證據不足無法立案。最後大家得出結論,維權只有一條路——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很多家長一聽要訴訟就打了退堂鼓。也許大家覺得為了追回幾千塊錢去走複雜的法律程序不值得,也就不了了之了。”趙辛說。

雖然知道法律訴訟過程漫長,趙辛還是選擇繼續走下去,法院接受了她的訴訟請求並正式立案。

“起訴結果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們都選擇了忍氣吞聲,豈不是讓違法者可以大搖大擺地逍遙法外?”趙辛說。

和健身美髮行業一樣,課外培訓機構多采取預付費式消費,成為“跑路”現象重災區,也是消費者投訴較為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國各地消費者協會發布過預付費消費預警,卻鮮有消費者維權成功追回錢款的消息。

隨著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很多人像趙辛那樣,不再“認倒黴”,而是尋求各種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出現了消費者從單打獨鬥走向集體維權的趨勢。

遭遇“跑路”:中国消费者期待破解维权难题

北京連鎖音樂教學機構“瘋狂鋼琴”突然關張。圖片由採訪對象王敏(化名)提供。

“破產清算不是一兩天就能決定的事情,破產前還收學員的這種做法是非常惡劣的,而這種行為在法律上可能又不能認定為欺詐。”王敏說。

據王敏介紹,很多學員都是從零開始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大家也瞭解到,破產清算將優先償還員工工資、社保,以及有抵押的債權等,學員學費能否償還是個未知數。

“但是我們一致認為,不能因為公司破產就要消費者承擔這些損失,這樣對消費者來說風險太大了,嚴重影響了大家的消費安全感。”王敏說。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易勝華律師坦言,他接觸過很多這種因商家“跑路”而引起的消費者維權案件,但結果往往並不盡如人意。在他看來,相對於事後維權,預防更為重要。

“我建議提高預付費消費經營的准入領域並引入經營保證金制度,當商家違約後,就可以優先拿出存管資金用於賠付消費者。另外,我認為如果能開發出相關保險產品,為預付費消費的風險性投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費者承擔的風險。”易勝華說。

遭遇“跑路”:中国消费者期待破解维权难题

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的企業信用查詢界面截圖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關偉教授認為,對“跑路”商家施以誠信懲戒,增加不法商家的違法成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現象。而這離不開完善的徵信體系。

他說,目前國家正通過大數據技術及多個部門信息聯動共享的方式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分享平臺。一方面,“跑路”企業及其法人代表應該列入“黑名單”並通過平臺發佈,為消費者提供參考;另一方面,應該對這種經營者進行失信聯合懲戒,讓他們“處處受限”,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趙辛的民事訴訟還在等待開庭審理,她和“瘋狂鋼琴”的學員一樣,對最後成功追回學費的期望值並不高。

“希望我們的遭遇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國家能夠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避免更多消費者遭殃。”趙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