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靜慕

中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完全可以用“不可遏制”來形容。

草原上的鹿群,靠狼的捕獵來控制;人口增長,有什麼力量來“遏制”呢?

多的是!

比如我曾經寫過的“溺嬰”現象,過去許多地方都有將初生女嬰溺亡的陋習,大量的女孩呱呱墜地,就被狠心父母殺害了。在男多女少的大背景下,殺死一名女嬰,不單隻減少一口人,同時也是剪除了人類“繁衍樹”上一條分枝。這一枝條,說不得機緣巧合,能生出多少再小的細枝和樹葉呢——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以一己之力,竟然在兩百年後造成那麼多人口(由明朝開國到明亡,朱家子孫總有幾十萬人吧)。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焉!

與溺嬰相比,更多的嬰兒死亡,是落後的醫療條件造成的;我記得一個數據說,過去有百分之十的人,在幼年時就夭折了,能夠長到青年,要靠運氣。

過去生育率固然高,死亡率也不低。與落後的醫療和生活條件相比,戰爭、疾疫和自然災害造成是死亡率更是驚人——想想古代講殺人,用的“流血千里”“血流漂櫓”這些詞。

陋習、戰爭、疾疫、自然災害,都是遏制人口增長的因素。

可是,這些因素都沒能真正有效遏制中國人口的增長。

這也是一種形式的人定勝天。

(汴京的橋樑,都要被人壓垮啦!人實在太多了,出遊時看滾滾人頭,不是今天才有的景觀/皇帝不稱朕)

兩千年來,動亂不斷,與此同時,中國人口持續地穩定地增加。但在清代之前,中國人口從未過億。明末清初,中國大部地區,經歷了長達一二十年的大規模動亂,像張獻忠“屠川”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導致一些地方人口急劇減少,不得不通過從其他地方移民來“填”補人口,比如“湖廣填四川”。但僅僅幾十年,這些地方的人口又重新膨脹起來。

號稱“盛世”的康雍乾三世,中國人口第一次破億,然後就兩億、三億、四億的上臺階。

雖然清代疆域遼闊,但其人口體量最大的區域,仍是“漢地”(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本土,在清代稱為“關內十八省”);最多的人口,仍是“漢人”。“藩部”人口基數不大,也比較穩定。

清代在“盛世”的虛名之下,是普遍的飢餓和貧困,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生育的意願。國內長期的穩定,也保障了人們生育的基本條件。清代以來,過於巨大的人口總量(到新中國建國時,已經是4.9億人),使得無論是戰爭還是大規模的天災人禍造成的死亡,都不足以對人口數量的增長造成實質性影響。即便一時之亂,死亡幾百萬、上千萬人,中國人口還在漲!

中國人口增長,是一條最為堅挺的紅線。

中國人口增長真正減速和穩定下來,還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如果沒有過去二十多年堅決地執行這項“基本國策”,中國現在的人口,直接奔二十億去了。二胎政策去年一放開,雖然新聞裡說“群眾生二胎意願不強”,但就我所見,我住的那棟樓裡,這一年就生了好幾個小孩,還有一個雙胞胎。說不強,也是相對的。

根據上面的梳理來看,造成中國人口快速膨脹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國家富強”(如清代,被人形象地稱為“飢餓的盛世”),但長時段的穩定環境,確實是有利於人們增強繁衍的信心;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代中國人,不單沒有控制生育的觀念(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不想生、不敢生”),且以多生為榮,甚至通過更多的生育來補充較高的嬰兒死亡率,從來不考慮生育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和不利影響。

中國古代出了那麼多學術“大師”,卻從來沒人研究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控制人口的學問,必然是政治上不正確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生育率與一個社會的發達程度呈正相關,發達的地方,生育率和人口增長率往往較為低迷,甚者出現人口負增長;反而是落後的地方,生育率更高,不斷地製造貧窮的“新人”。

(龐大的饑民群體)

綜上所述,我認為造成中國“如此眾多人口”的根本原因,一是國家實在太大了,相對夠用的空間和資源,擺佈得下如此眾多的人口(亞洲人似乎生育能力都不弱,南方熱帶的印尼如此,北方較冷的日本也一樣。而西方國家人口卻一直較為“謹慎”的增長,或許與國土面積及地理、氣候條件都有關係)。

第二,是國人自古以來崇尚多生,有著多子多福的觀念。許多女人一輩子生下七八上十個娃兒,簡直是“撒歡”地生。這些孩子起碼能活一半下來,開枝散葉,就是四五房人口,接著再生……這些大小“房分”,在中國的繼承文化裡,是完全平等的;除了女孩沒有財產權,男孩無論長幼嫡庶,都擁有大致平等的財產權,這與西方在權利上傾向於保障長子的利益不同。一定的財產,對於接著生,實在是一種必要的保障和刺激。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與多子多福是相適應的。

人生育的衝動(其實最初的衝動倒不是為了生,“生孩子”只是一個副產品)是十分可怕的,幸虧人類一胎多隻能生一個,懷胎還要滿十月,如果人類像齧齒類動物一樣,天啦嚕,地球早爆炸啦!(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李光耀:大陸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句話,像是政治宣言,因為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好像在最近幾十年裡,變得不那麼迫切和緊急了。

在世界史上,中國的人口並不總是最多的,而且由於中國人對大一統的執著,在人類文明發展程度沒有突破土地瓶頸前,治亂興替,經常遭遇人口數量巨量起伏。

翻看史書,撫今追昔,如今的中國人,其祖上都是很強大的存在。李光耀曾經說:中國未來一定會崛起,因為(我們)新加坡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客家人)後代所建立的國家,都能發展的很好;大陸中國人都是進士秀才的後代,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李光耀)

政治成熟:社會發展的保障

人口學家一般認為一個族群少於5000人,就不能稱之為族群了,因為缺乏多樣性的基因組。中國的文明能夠傳承千年,與中國人龐大的人口數量有很大關係。中國人口數量眾多,與發生在公元前1076年周王朝的“革命”至關重要。因為這場革命後的“天下宗周”後,周王朝“以德配天”,形成了後世中國的“鬱郁乎文哉”的人文精神,讓中國政治有了“遷其重器”,“不毀宗廟”的溫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牧野之戰:周王朝的革命)

周王朝廢除了商王朝的血腥的祭祀制度,開始用禮儀教化人民。中國在周王朝後,第一次整體步入了社會文明階段。農耕稼穡的艱辛,讓周王朝提出了“無逸”的思想。從此,中國的仁人志士“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孔子是商人後裔,卻以周人“至德”為基礎發展出儒家思想,即使他千般念祖,卻也在道德做審判時說“吾從周”。到了宋代時,這樣的思想發展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哲學。

由於有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文化,所以中國古代關於天下、國家、民族的政治理論就發展的很快,到了秦代,終於在世界各國中脫穎而出,政治成熟度一騎絕塵,領先了世界2000多年。也就是在秦漢時期,中國的古文明第一次超過了其他地區。

政府主導了社會行為後,由於當時有大片的土地未開發,還面臨著嚴重的國際(當時的諸侯國)競爭,政府紛紛鼓勵生育,增加人口,甚至到了生女孩政府送豬,生男孩政府送狗作為賀禮的程度。到了清代,為了增加人口,還推廣了“攤丁入畝”。由此,民間的生育,既是自然本性,國家又提倡,自然樂此不疲。

文化傳承:家庭倫理

周王朝制定禮儀,分配資源,實現了殖民特權,在黃河流域實現了周人的勢力範圍。周公以宗法制配合封建制,完善了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實現了家族倫理的“親親善恩”的原則。孔子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倫理觀念,使得中國人普遍重視家族、家庭傳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等訓誡,經過國家思想文化的強勢宣貫,成為了中國文化特有的風景。

中國文明進入農耕社會,也在商王朝晚期、周王朝早期。由於鐵器尚未推廣,耕牛也比較少,農耕技術很粗糙,必須要藉助大家族的力量才能夠完成,這在經濟上也要求中國人要注重家庭,要多子多福。直到清朝晚期,《白鹿原》裡,還有著鄉約,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

(被稱為“民族秘史”的《白鹿原》)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的衰落,與羅馬公民的日漸減少有莫大的關係。而羅馬公民的減少,又是因為羅馬人“好淫”的本性。相對於中國300年王朝的時間來說,羅馬帝國的王朝往往三兩代人就要更換皇帝姓氏,也即中國意義上的改朝換代。究竟原因,就是羅馬人的“濫性”貪圖享樂而不願意生育孩子。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往往都是養子、繼子,貴族人家的繼承人也大多如此,到後來,聞名天下的羅馬軍團在羅馬公民中招不到合格、滿員的士兵,不得不僱傭日耳曼人,最終造成了羅馬帝國的崩潰。

地大物博:人口承載力

東亞板塊是一個優勢的地緣板塊,擁有平原、高山、河川、丘陵等各種地形地貌,在先民們的篳路藍縷的開發下,因地制宜,適應不同的作物種植。在漢代時,黃河流域,包括河套一帶(朔方郡)得到了大面積開發,人口在西漢末年達到了6000多萬(齊民編戶,登記在冊),還會有一些貴族世家的奴婢、部曲沒有統計在冊的。經過了長達400年的戰亂以及人口南遷,江南一帶也得到了開發。到宋代,中國就有了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三個核心糧倉(此時的關中沃野由於水利年久失修,且處前線,已不具備經濟中心的實力),這給了中央政府設立“糶倉”的基礎,朝廷賑災就有可能,就不會出現一場大的自然災難,就亡國的悲劇。

不過,土地承載力是有限的,即使將南方的山地都開闢出來種上糧食作物,在化肥等現代農業技術沒有出現之前,土地物產還是有限的。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深入,土地兼併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這是歷朝歷代都無解的困局。也因此,中國的人口數量長期在6000萬至1億徘徊。

(華北、長江中下游、成都三塊平原,物產豐富)

發生轉機的是在明朝末年,各種耐寒農作物的引進,使得西北乾旱地區,如甘肅、陝西、山西、內蒙,甚至是青海等高原地帶,都能種植耐旱的農作物,土地物產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口數量增長,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了。

至於建國後,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生育觀念,加上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人口數量在短短數十年間翻翻,在1980年代初超過10億。到如今,已有13.6億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結語: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再加上龐大的領土規模,世界上任何一個殖民國家,都不能輕易的征服中國,這才使得中國避免了近代的亡國危機。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中國在獲得了一次和平建設國家的機會後,中國的復興之路不可阻擋。

(世界人口密度,顏色越深,人口越多)


而知而行

人口問題,讓我們瞭解靠譜解釋。

中國是13億人口大國。這麼龐大的人口群怎麼形成的呢?發展的趨勢又如何?現在做個解讀。

一,二馬的人口理論都有侷限性

19世紀的馬爾薩斯和20世紀的馬寅初,是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兩個人口理論提出者。

馬爾薩斯說,人口增長會是成倍增加的幾何增長,而生活資源產出只能自算數級數增長。所以,伴隨生活資料不敷應用,戰爭不可避免。

馬寅初說,人口增長會因為勞動力增加而耽誤現代化,會因為消費需要而耽誤生產資料投入,影響工業化進程。所以要進行計劃生育。

馬爾薩斯的錯誤在於簡單認定人類的創造力是一個有限而穩定的常數。同時沒有注意到生育意願的真正來源和戰爭的真正原因。

實際上,人類的創造力可以飛躍式發展,使得財富增加遠遠超過受制於生理限制的人口增長能力。

馬寅初的問題在於只看到勞動力的消費和簡單重複勞動,同樣沒有看到勞動力中蘊含著的無限創造力。

二,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

婦女的生育意願,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探討人口增長真正的決定者,就是要探討婦女生育意願的決定者!

婦女的生育意願來自三個方面的綜合影響。

第一,和平安全的生活環境。

只要不在戰亂狀態,婦女就有可以順利養育後代的預期,就有良好生育意願。

說到這點,並不是意味著戰亂會減少人口。相反,戰爭中直接損失的人口會被婦女積蓄的生育意願在戰後補償,並且是超額補償。

所以,任何時代只要不是整體人類毀滅,不用擔心戰爭帶來的人口缺失。

第二,某個地區可比較的中等以上人群的富裕程度

這個是和平年代決定婦女生育意願的最大因素!

撫養一個孩子,在人類是社會概念,不是生物學概念。生物學概念上,養育後代只是活命就完成任務,比如一隻母豬生育十頭小豬。社會概念上,要的是培養出一個“合格的人”。

什麼是一個合格的人?

在婦女看來,不是她的後代多麼聰明多麼有能力是合格,她需要的僅僅是她的子女要過得生活夠好。

怎麼才是夠好呢?

沒有人去和社會一流財富擁有者比較生活水準,比如現在和馬雲一家比較。婦女也不會去和低層人生活水準比較,那違反她嚮往美好的天性。她所選定的比較對象,就是她以及周圍鄰居能瞭解到的富裕人的生活水平。

這個比較,太重要了!在全世界範圍內,婦女就是以此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決定是否多生育。

所以,來自中等偏上家庭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是全世界阻止生育意願的主要力量。。這個人群為社會做出的標杆,就是婦女生育意願線。

當這個線非常低的時候,婦女有最大的生育意願。

當這個線非常高,婦女生育意願嚴重下降,人口甚至會負增長。

現在日本等發達國家遭遇的就是這個情況。

第三,嬰幼兒死亡率

這也是決定婦女生育意願的重要方面。

當醫學發達,嬰幼兒死亡率很低,婦女生育意願就嚴重下降。

發達的醫學會阻止人口增長。自己的後代成活預期,左右著婦女的生育意願。如果這個預期明確而穩定在“安全無虞”上,婦女就不會多生育。

三,我們正經歷富裕的中產和優秀的醫學共同阻礙出生率的時代

我們的13億人口,這個龐大族群來自(1)1950年代進入和平時期生育意願蓄積的釋放。(2)50.60.70年代社會中產階層的比較貧窮。(3)相對現代,比較高的嬰幼兒死亡率。

現在,由於改革開放,我們經濟發展迅速。我們已經進入“富裕的中產階級”限制生育意願的時候。

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策略,放開二胎,是一個偉大而正確的決策。

隨著我們的中產財富更多,生育意願繼續下降,可能就要繼續加大生育鼓勵。

回答如上。


春雷滾滾2

這個問題是一個宏大的問題,我想從地理、歷史、文化和制度幾個方面說一下個人淺見。

首先說一下地理因素,如果按照現在的版圖和環境來說,我國的地理環境並沒有太大優勢,面積雖大但是大半是高原山地,耕地佔比低,氣候適宜的也不過是中南部一小半的地區。但是如果從文明起源的長江黃河流域來看,地理位置還是相當不錯的,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發源於這兩個地方,地勢比較平坦,氣溫不高不低,降水不多不少,環顧整個地球,能比得上我們的也就當今美國所在的位置。這樣的環境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如果單說地理位置,美國今天的區域明顯要比我們還優越:兩面靠海,平原耕地眾多,也有了早期的印第安文明,但是匪夷所思的是那邊卻沒有形成長期可持續的文明,最後還是歐洲人跑過去霸佔了那片土地,形成了只有幾百年的美國。

可見,地理因素是人口文明繁衍的先決條件,但不是關鍵因素。


從半坡、河姆渡等文化遺址就可以看出來,那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培植農作物,形成了早期的農業文明。相比於遊牧文明、海洋文明等早期文明,農業文明顯然有著巨大的優勢,那就是穩定。人們居住在相對固定的區域,每年的生產生活都有章可循,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和其他物種入侵的可能性,人口得以持續發展。但是如果對比一下美洲的瑪雅文明,會發現他們也是學會了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還有極其發達的天文學,但是奇怪的是他們也沒有持續。

這裡可以看出,文明形式是影響人口傳承的重要因素,但也不是決定性因素。

經歷了夏商的發展,人口已經得到了穩固,到了周朝,我們形成了完善的禮儀文化,從《春秋》《尚書》等史籍可以看出,我們那時候有著極其繁雜的禮儀程序。等到戰國時期,兵法道墨儒等等各路思想百家爭鳴,一直到秦朝焚書坑儒遵循法家思想,再到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以後,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經過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演化傳播,在輔以律法,已經完全滲入到了全國的各個階層,甚至是滲入到國人的骨子裡。無論朝代怎麼更迭,戰亂如何繁複,儒家的正統地位一直沒有動搖。儒家思想有兩個很厲害的地方,一個是三綱五常的理論幫人們樹立了家國觀念,拋開雜念,一心一意發展自己的小家和大的國家,二是儒家有很強的融合能力,其實早期孟子荀子跟孔子思想已經有所不同,各朝各代的儒家思想跟先秦時期更是有很大出入,儒家思想是一直在不停的融合各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一直在與時俱進,這就導致即使在外族入侵佔據主動時,最終還是融合在大漢文化之中。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一直引領,在經歷三國戰亂、兩晉低迷、五代十國戰亂等人口劇減的時代,我們仍能最終恢復過來,並且發展的越來越好。縱觀全世界,還沒有哪個文明可以以一種傳承的文化發展幾千年之久,在我看來,

高度認同的傳承文化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我們文明和人口持續發展和延綿不斷的最根本因素。

等到了明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各種貿易盛行,人口得以繁衍,但是明末清初的戰爭又大大減損了人口,以至於清朝初期,人丁稀少。康熙為了增加人口,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稅費改革,既然不加賦了,那生人也就不用擔心了。等到了雍正年間,施行攤丁入畝政策,取消了人頭稅,按照每戶的土地多少來收稅,這一下子極大的刺激了人們的繁衍慾望,因為人多也不用多納稅了。而且明末時期就從美洲傳入了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到了清朝開始廣泛種植,人口增長的高峰一下子就來了,從清初的幾千萬一下子增加到清末的四億多。那時候我們佔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

政策的刺激是人口增長最大的加速器。

等到建國以後,由於需要恢復生產,又有美帝、蘇聯的虎視眈眈,還有越南印度的不安分,我們施行比較寬鬆的人口政策,人口得以快速增長,直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的增長得以控制,但是由於基數太過龐大,我們至今仍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今天我們有十三多億人口,大概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印度人口一直增速不減,總人口不斷逼近我們,相信再過一些年,我們將讓出人口第一大國的稱號,印度會佔據這個位置。


一覽眾河小

2017年末,我國大陸人口:13.9008億;香港:740.98萬;澳門:65.3萬;臺灣:2316.21萬。二岸三地總計:142130.49萬人,十四億二千一百三十萬四千九百人。這人口還是蠻多的。


2017年生出了多少人口?答:1723萬。死去986萬,淨增加737萬。

我們小時候是說“6億神州",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才6.12億人,而到了1990年末達到了12.34億人。40年翻了一翻!


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是三國時期,據《漢書》記載,前漢漢平帝時是:5767萬人。

而到了後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約1千5百萬人口。


三國戰亂後,歸晉時:820~830萬人口(含當兵的)。

中國現在為什有這麼多人口呢?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人,實行了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後來又成立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歸生產隊、村集體所有。走上了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解放了生產率,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所以這人口也迅速增長,從49年到90年40年中,人口翻了一翻。


老蛇正宗

中國地理位置優越,溫潤多雨,適合農耕,物產豐富,又地大物博,能養活很多人口,這是中國人口眾多的基礎條件。我國各朝各代都重視繁衍人口,所有的盛世都對人口和糧食有要求,五千年繁衍下來,人口就越來越多了。

炎黃時代,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聯盟,形成華夏族的基礎。華夏族先後融合了東夷、南蠻、西戎等部落,形成了一個大大的華夏族。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各個諸侯到了封地都積極發展農業,繁衍人口,在秦始皇統一華夏時,華夏人口有兩千萬左右!



之後各個朝代都在融合其他民族,漢融合了匈奴、氏、羌等民族;隋唐則融合了鮮卑族,元朝則融合了契丹族、党項族等。明朝時,美洲的玉米、土豆傳入中國,這些作物高產,養活得了更多的人。清朝儘管不行,但是卻給中國增加了不少領土,融合了更多的民族,清末民初中國就有四億人口。


新中國建立後,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各民族團結大發展,人口激增。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成功後,中國人吃飯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隨著經濟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目前擁有了14億人口,人口之多居全球之冠!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分析。公元前804年,楚武王打下漢江邊的權國(今湖北老河口一帶),改為權縣,派自已親叔叔鬥緒去當縣尹(長)。鬥緒成為中國第一個縣長。逾二年,楚武王又打下鄧國(今河南鄧州),將鄧作為郡治。鬥緒升為郡尹,管南陽盆地七縣,直接對楚武王負責。這就是楚國“郡縣制”的原型,體現中央集權統治。這時,秦國的祖先還在西涼給周天子養馬。

楚人郡縣制有個基本原則,就是“滅其國,絕其祠,縣其境,撫其民”。史書稱為“包容”。比如前面說的權國,在包容政策下一直安然無恙,後來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襄陽。正是楚人的包容,使楚國迅速座大,東到齊魯,北到黃河,西到巫山,南到嶺南。當時全國人口約2500萬,楚佔一半。

公元前201年,以楚人為主體的大漢王朝建立,全面繼承了楚文化精華,政治上更是不斷擴大了包容的範圍。比如對仇敵秦人的寬容,允許對敵酋的樹碑立傳,尊重習俗等。在《阿拉伯帝國》一書中,漢朝漢民族漢人這種包容政治也成為阿拉伯世界迅速座大的學習榜樣。

這就是中國人口為什麼最多的根本原因。但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予盾的。人口多,國家和民族強大的基本保證,但耗費驚人,思想難予統一。抗曰戰爭是最好的試金石。


嚴家慶

在人類的遠古文明中除古希臘是海洋商業文明之外,絕大多數遠古文明都是農耕文明,所以這些文明大多興起於水源充沛的大河衝擊平原,因為農業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作為支撐。而中華文明興起的黃河、長江中下游衝擊平原可謂得天獨厚——相比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那種四周多沙漠和古希臘的多山地形而言:能與黃河、長江中下游衝擊平原這樣大面積的衝擊平原相提並論的只有印度的印度河、恆河衝擊平原,這兩大沖擊平原是當時難得的適宜農耕之地,因此孕育了大量人口。

我國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家庭倫理風俗,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可謂根深蒂固。這種觀念的形成和古代中國的國情密不可分:一個農業國家需要充足的壯勞力維持生產,只有多生育人口才能維持家庭生計,進而實現老有所依的目標,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觀念。與此同時朝廷的日常行政運作以及應對戰事也必須消耗大量錢糧,因此朝廷會千方百計出臺各種優惠措施鼓勵人們生育。越王勾踐對大齡男女的父母徵收重稅、秦獻公嬴師隰廢除活人殉葬制度無不是為了充實國家人口。

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開放包容特性,以致於匈奴、鮮卑、契丹、党項等民族相繼被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這些民族的加入進一步充實了中國人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今天的中國依然只擁有秦始皇統一華夏時的疆域,那麼今天的中國人口會減少多少。

明清以後進行的稅制改革就是將過去的人頭稅攤丁入畝,與此同時朝廷以法律手段明確規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這無疑是進一步鼓勵人們生育。而番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使單位面積的土地所能供養的人口大幅增加。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維持了民族的獨立,在相對和平的狀態下中國人口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穩步提升,嬰兒夭折的現象越來越少,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在一起促成了中國人口的大爆發。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人口要增長離不開什麼,離不開糧食,你只有充足的糧食才能發展出更多的人,如果一個地方,土地特別的荒蕪無法種植農作物,那麼這個地方可定是人口凋零稀少,只要溫保解決了人口自然而然就上來了,像古代的都城為什麼會建在大河大江邊嗎,那就是那種地方很好種植農作物,並且產量又高,能夠滿足眾多人口糧食,而且更容易吸收更多的人民過來。



當時父親那一輩中國就開始鼓勵多生,因為當時國情不一樣,戰爭時期打死好多人,所以導致那時很多地方都荒蕪,因為人口少沒有人去開荒,後面就導致父親那一輩每個家庭都有七八個孩子。

中國能種植的土地雖然只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七,但是也養活了中國的十四億人口,當然這也離不開雜交水稻之父袁農平,雜交水稻的高產量最少養活中國幾億人口。所以就形成中國為世界最多人口了


風雲變幻6524

中國人口最多的原因主要因為農耕文明的發展。

中國從古到今農業發展特別好就帶來了很多好處,一是養活很多人口,勞動力增加,兵員增加,戰爭的後勤糧草也得到保證。接著經商、手工業其他文明則得到發展。這樣國家發展的好,人口也隨之增加。

現如今的中國人口還是經過少生優生的結果,80後的一代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而今老齡化社會問題才出現了二胎政策。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有一種要子孫滿堂,養兒防老,人丁興旺等觀念,就因為這些流傳下來的觀念傳統才導致多生,要生男孩的現象。有的人家幾個女孩一個男孩。上一代姊妹五六個也是正常現象。

並且中國很大,發展的也好,經過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人口最多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