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乒乓亚洲杯可谓引起了众多国民的热议,刚刚晋升世界排名第一的“小胖”樊振东不负众望问鼎亚洲杯冠军。然而樊振东在小组赛输给日本小将张本智和却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议论,有说这是策略性输球,也有说是因缘际会,相关文章的评论也是不计其数。无论如何,乒乓球影响力之广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有话题”成为了乒乓球现在最显著的变化,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是有竞争;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有关注度。

商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传统的6大优势项目(乒乓球、跳水、羽毛球、举重、体操、射击),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尽管6个项目在里约奥运会上为中国军团斩获将近70%的金牌,依然是叫好不叫座。商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几个项目的前景。跳水、举重、体操、射击这几个项目,因为自身特点,无法进行国内联赛的开发。即使乒羽这种拥有庞大群众基础的项目,超级联赛的上座率也极其可怜。2016年前的乒超联赛,经常会出现主场观众不如场内人员多的凄惨景象。

然而,乒乓球率先做出了改变。

里约奥运会结束,不到2年的时间,通过商业化运作手段,乒乓球已经呈现出了与其他优势项目不一样的面貌。这或许要得益于“乒乓三创”。所谓“乒乓三创”是指《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计划纲要》,这份公布于2016年的纲要中明确表达了乒乓球要追求的不仅是竞赛成绩,更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乒乓球职业化体系。

通俗来讲就是:一、要让乒乓的保持霸主地位,二、推广乒乓球,加快商业化,努力全民化,三、提升队员综合素质。

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中国乒乓球协会截图

正是在这份被称作“乒乓三创”的大纲指导下,中国乒乓球着实动作不小。刘国梁、张继科、马龙等相继开通微博与粉丝互动频繁。2017年中国乒协、中央电视台、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以及腾讯体育联合主办了一档名为“地表最强十二人”的直播栏目,目的是决出中国队出战德国世乒赛的名额。由张继科、马龙领衔的队员;刘国梁、孔令辉带头的解说团队,本来一场简单的队内选拔赛,在商业化的运作之下成为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赛,周边商品十分畅销,“地表最强十二人”甚至成为了国乒直通赛的品牌。

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地表最强十二人宣传海报

相较之下,上周末结束的跳水世界杯选拔赛,尽管奥运冠军不少,也跳出了一批惊人的好成绩,但是报道寥寥,更谈不上有观众。甚至有很多媒体也只是选拔赛最后一天的下午,赶过去凑凑热闹,了解一下结果,甚至连选拔规则都不清楚。

其实,体育商业化并不稀奇。众所周知的奥运会就是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20世纪70年代,奥运会的生存面临了极大问题, 1976年第21届奥运会致使主办城市蒙特利尔欠下9.97亿美元的债务,十多年后加拿大才还清债务。直到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引入“赞助商”概念不仅走出了“赔钱赚吆喝”的窘境,还盈利2.2亿美元。时至今日,奥运会在新的商业化运作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却奥运会,诸如世界杯、NBA、英超联赛、F1方程式赛车等等都是商业化体育的典范。显然,商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体育还未完成商业化就已“过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我国的体育商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却出现了诸多“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甚至更可笑的是,在许多人看来,体育商业化就是体育明星上上综艺节目那么简单。

张继科,史上最快大满贯得主,仅用了445天。然而,由于张继科频繁登上综艺节目,前些日子更是公布了与演员景甜的恋情,一度被认为要转战娱乐圈。他本人的世界排名也因为缺席过多比赛而降至77位,现在似乎逐渐淡出了国乒主力。或许张继科的缺赛与自身伤病有很大关联,但由于参与综艺,训练时间大减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张继科的收入比起当队员时高了很多,《体坛周报》公布的2016年中国体坛财富榜张继科以6000万元的收入位于第二。正是如此,网上甚至有言论称张继科一人就超额完成了“三创”指标。

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张继科参加综艺

无独有偶,以6900万元收入位居2016年中国体坛财富榜榜首孙杨有着与张继科相似的经历,疯狂综艺,也曾一度因为参与综艺过多耽误训练。这些拥有巨大知名度和不菲收入的运动员似乎在阐明一个现状,出成绩后参与综艺,不仅轻松,而且收入可观。

高额的收入,精彩的活动无疑刺激着众多年轻运动员的心,冬奥会中国唯一金牌得主武大靖近日被媒体炮轰得厉害,称其40天连上10个综艺,忘记了运动员的本职工作,忙着给女演员颁奖缺席世锦赛。武大靖在微博上回应自己仅是在休假之余活动罢了。

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武大靖微博截图

无论是业余活动还是转战娱乐,中国体育面临的现状就是体育明星出席商业活动,的确可以短时间内收获很长时间都无法积累的财富。其实运动员参与综艺活动的确可以提升个人、以及项目的知名度,推广项目发展。然而,频繁涉足娱乐圈,既不利于运动员巅峰状态的保持,也不利于团队的建设,只是在过度消费自己宝贵的资源罢了。

归根结底,这折射出了中国体育商业化不够成熟。2016年我国体育生产总值仅占同期GDP总值的0.9%,然而早在2014年英国体育产业总值就占到GDP的2.93%。同时,哪怕是通过代言和屡屡通过通告吸金的体坛财富榜首孙杨,在面对国外一线体育明星C罗,詹姆斯等人的收入面前也只能算是小儿科。(C罗8800万美金,约合5.5亿人民币;詹姆斯7720万美金,约合4.8亿人民币)

乒乓球商业化开发效果显著 但认为商业化等同于上综艺 还是闭嘴吧

发达欧美国家的体育明星不像国内的运动员需要出席大量商业活动,更不会马不停蹄地跑通告。他们只需要将大量的时间投入训练,保持巅峰状态,成熟商业化的机制自然给予他们高额的回报,仅仅是合同里标明的工资,都足以令人惊叹。

当然,项目的商业化也需成熟的管理机制,例如NBA的工资帽,收入分享制度等等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倘若有一天,中国的运动员只需专心训练便可收入不菲,我们的体育商业化道路才真正开启。而直到有一天人们无需在为商业冲击下的职业自律与职业道德担忧,我们的商业化才真正成熟。

那些大谈“靠综艺养活体育”之类的言论,还是不要再露怯了。此言差矣,更应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