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祕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雖然並非人人都是天才,但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藏天賦。

越南有個國際象棋冠軍叫阮山。還不到3歲時,他就喜歡看爸爸媽媽下棋。像所有的孩子一樣,阮山纏著父母讓他也玩。

令人驚奇的是,阮山沒有把象棋當玩具。他不僅知道怎麼擺棋子,而且他還通過仔細觀察學習,學會了許多複雜的規則。

一個月內,他便戰勝了父母。4歲時,小阮山參加了越南全國錦標賽,跟比他大好多的孩子同臺競技。7歲時,阮山已經能戰勝他們。12歲時,阮山已經成為年紀最小的全國國際象棋冠軍。

阮山的天賦究竟從何而來?是遺傳決定的,還是通過環境造就的?

研究表明,原始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決定的。但天賦的發展在於培養。

法國基因學家安德烈·拉莫斯說:“基因指出了一個方向,但並非不可改變的終點。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才造就出一個結果。”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孩子的天賦培養靠父母、教師,而在職業領域,也許就需要有一個能夠幫助你發掘天賦的上司或者“伯樂”。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很多企業在引入人才的時候會通過考試等手段挖掘、培養某種天賦極強的員工。

有趣的是,職場中的人通常不光具有一種天賦,而是具有一組天賦。

例如,有創造力的人一般也善於溝通、懂得策略、又有很強的說服能力;有領導才能的人通常也充滿激情、野心勃勃、不畏競爭。

真正聰明的人是那些懂得使用天賦,取長補短的人。

許多有創造力的人不一定智商高,因為他們在標準化智商測試中得分並不高。

有創造力的人往往尋找不同的方法來回答問題,他們能提供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細節去思考問題。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先天智力過人的人也要下真功夫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天才理論”。

莫扎特6歲碾壓大家的時候已經在宮廷樂師父親的指導下刻苦練琴三年了。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莫扎特六歲都達成30%了。他從小培養積累的本領優勢恰好就是畢生所愛。

才女林黛玉,在作詩方面具有曠世之才,她有靈氣,但也不是全靠天賦。

有一次,香菱向林黛玉請教作詩,林黛玉說:“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的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

這還是冰山一角,黛玉接著說:“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的詩作了底子,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詩一看。”

可見,她在詩上所下的功夫可見有多大。

即使天賦過人,也需要飽覽群書和長時間的探索研究。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所謂天賦,無關智商,有了這個“武林秘籍”你就能成為高手

社會發展的節奏如此快,人們都想要早點快點get到某一項技能,一萬小時太長。

打開知識付費軟件,你會發現上面很多都標註了類似“7天速成”“30天學會”等等的字眼。

學習者購買了很多課程,但真正改變的卻很少很少。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會對這個途經失去信心。

這些需要長時間可以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根本就不是討巧就能得到的。

正應了那句話: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還沒到拼智商的地步。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往往蘊藏著自己的天賦,但興趣愛好不等於天賦。

只有能把興趣愛好做到極致的時候,才會成為你主動掌握的天賦。

比如國際象棋,智商跨過 110 左右,智商對棋藝的提升就並不明顯了,成功主要來自於對棋藝長時間的刻意練習。

大腦是可塑的,我們能以期望的方式塑造大腦。通過長期的練習,相關的大腦神經能夠得以調整、重組。

開智需要自我感悟,如果知識積累不足,那又怎麼去從中找到自己的機會呢?

對於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領域而言,所謂的天賦,無關智商。正確的刻意練習,再加上時間的累積,才是挖掘自己隱藏天賦的“武林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