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亚伟频踩雷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

雪山飞狐FH

一个从读书时期到工作都自带光环的传奇人物王亚伟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这一切都要从他离开华夏基金,从公募基金转型做私募基金开始,王亚伟逐渐褪去了公募一哥的光环。


看看上面数据,是不是觉得业绩还可以,但是接下来才是悲剧开始:

中科招商,2015年五月参与定增认购接近5亿,在2016年12月被zjh一纸公告叫停禁止私募机构挂牌融资,于是中科招商一路下跌,亏损金额达2.6亿。

重仓一汽系股票成为王亚伟第二个败笔,在知道一汽轿车传出即将重组的消息后,王亚伟义无反顾的冲进去了。由于后来zjh对重组监管愈发严格,一汽轿车无法按时履行承诺,股票又迎来断崖式下跌,王亚伟所持有的股票预测亏损将近3亿。

最后沉重一击来自三聚环保,沉淀五年,最后落得亏损7.7亿下场。

2012年之前王亚伟是神一样的存在,而之后的王亚伟却已跌落神坛,王亚伟还是那个王亚伟,但是股市规则早已不是当年的规则。用不变的思维模式去对待变化莫测的股市,或许这才是他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根本原因。


不过对于我们散户来说王亚伟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前辈,人总有遇到挫折的时候,或许有一天他会再次创造出奇迹。我是看影视学股技,喜欢股票的说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看影视学股技


首先说第一,业绩王转身变成亏损王。在我看来,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公平公开市场进行投资,所有投资者都存在盈利和亏损的双重可能。抛开一些凭借不公平手段进行交易的违规获利者不算,所有合法合规的投资者,不管是基金机构的投资行为,或者是散户的炒股行为,都有可能盈利或者是亏损。所以,王亚伟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只是市场上许多投资者的一个正常缩影而已。



当然,作为一个在A股市场鼎鼎大名的顶尖投资人,王亚伟在从业绩王转身成亏损王后已经光环不再,也被大众从投资圣殿的王座上撵下,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调侃对象。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还要面对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投资者解释为什么赚不到钱和亏损那么多。这种场面和以前作为业绩王受到大家众星捧月的情形逆差太大,简直是天上地下之别,想必王亚伟也是颇为头疼吧。



第二个问题就是频频踩雷。这个问题倒是令我深思,作为一个拥有专业投资团队的基金经理,选股不应该是非常谨慎和有优势的吗?在我看来,如果是因为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导致亏损并没有太多不妥;可是如果是因为频频买入一些坏股票导致亏损却是需要追寻背后的原因。


一般散户由于资金量小和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在投资选股的时候没有能力去详细的调研上市公司,导致在判断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以主观猜测为主。但是作为有调研实力的基金机构,应该比其他投资者拥有更全面的上市公司信息,并且拥有实地调研考察条件,有机会在公司基本面明显变坏之前卖出脱身,避免遭受严重亏损。



总结频频踩雷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投资团队工作不认真或者是能力差;二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有问题。如果是第一个问题我不想说什么,作为一个相信公开信息的投资者我对第二个问题表示担心,因为专业能力优秀的基金团队都不能甄别公开信息的真假,那么其他专业能力一般的投资者要如何应对。


白马华菲特

王亚伟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在管理华夏公募基金期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7年,王亚伟则获得“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的殊荣,2010年-2011年,王亚伟更是以48.17%的超越基准几何年化收益率,连续两年夺冠。但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2012年王亚伟做出了一个令公众费解的决定,离开华夏,离开公募,进军私募。

不过王亚伟在进军私募之后,虽然没有了公募的那种光环和成功,也踩到了中科招商、廊坊发展这种大雷,但也不至于题主所说的成为了亏损王。

但是从公募基金“奔私”之后很成功的人基本没有却是一个大事实,就连王亚伟这种公募牛人也没能幸免这个怪圈。在金融行业这么久了,对这个群体多少也有些关注,我自己的分析是,这和私募基金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关:一是绝对回报的观念和风控意识,二是和投资人沟通并建立信任的能力。

在这两点上,公募基金经理有很大的短板。一方面,公募基金一般做的是相对回报,作惯了相对回报,就很难有绝对回报的观念,这不是换个投资方法就能行得通的。另一方面,“大厂”的公募基金经理通常与最终的投资人是隔绝的,所以自己出来做私募,和客户直接沟通时就发现没有和陌生人建立信任的能力。而一般从券商经纪部门、财富管理出来的人往往“奔私”后却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他们善于同客户沟通的能力,同时之前在做专户的时候形成了一种绝对回报的概念。

要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在欧美国家,高净值客户大多对亏损的容忍度很小,所以私募基金在做私募基金时必须要有绝对回报的观念。虽然以王亚伟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即使不会沟通也不会出现发行基金无人买的情况,但是绝对回报的观念还是要具备,不然踏雷之后,会面临客户巨大的赎回压力。


侯贤平

其实很多公募基金成绩出众的基金经理在投奔私募之后,业绩大多出现较大的滑坡甚至亏损累累,昔日的公募基金一哥王亚伟也不例外。这一幕和公募基金风控机制更强,投资更为稳健,更有整个公募基金大团队作为调研分析的支撑,而私募基金则是相对小团队操作模式,追求更高的收益自然伴随更高的风险,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稍有不慎或投资判断失误就容易加大亏损有关。无可否认,过去两年来王亚伟管理的千合资本旗下的私募基金产品业绩都并不出众,还频繁踩雷,其中包括定增参与新三板第一市值股中科招商巨亏、重仓赌一汽集团整体上市却延迟、大败于三聚环保,但是也不至于成为亏损王,问题的标题有些夸张了。


风生焱起

王亚伟的事迹,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介绍了。我主要谈谈他从业绩王转变为亏损王的两个原因。


一个是平台原因。他起步的平台是华夏成长基金,扬名立万的平台是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这两个基金同属华夏基金旗下,而华夏基金在基金行业内一直是龙头老大。在这种大平台上,王亚伟取得的成功与其说是他的功劳,不如说他是公司的代言人,其个人的能力在整个业务线上占的作用根本不大。所以,他奔私千合资本后,这个私募注册资金仅1000万人民币,明显是个小平台。这样的平台,再折腾也翻不起风浪,变身亏损王略有过分,但是要想做的很好也很艰难。此后和平安信托做的私募资金也很小,都是小平台。所以,这主要是平台的力量,和私人能力基本没有很大关系了。


第二个原因是股市背景的力量。王亚伟扬名立万的时代是2005年12月至2012年5月4日辞职期间。最出名的还是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业绩。老股民都知道这两年是大牛市,所以王亚伟执掌的基金获取翻倍利润根本不算很出色的业绩,不过是搭了大牛市的顺风车而已。当然,他敢于重仓也是有一定的眼光,但个人能力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


最后,说说王亚伟成为亏损王的原因。根据我个人对他奔私后的持股追踪,他重仓的题材股较多,已经完全偏离了成名时华夏精选基金的选股思路。坊间一度谣传其做内幕交易为主。虽然不知真假,但是其重仓概念股的风格容易造成业绩大起大落,成为亏损王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而言之,从一个操盘手的角度看王亚伟,我觉得他的起落都是和平台和市场背景高度相关,和他个人能力关系不大。可叹的是他毫不自知,脱离了这些优势,从业绩王变身亏损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毫不奇怪。他这个案例也告诉投资者,认识股市大背景是第一位的,要敬畏市场。在市场面前,个人的能力实在不值一提。


思考A股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啊?股市如战场,没有常胜将军。王亚伟和许许多多的所谓“高手”一样,在股市里进进出出,不可能每战必胜!在中国股市里的确出现过许多和王亚伟一样的“高手”。他们曾经在股市里叱咤风云!也曾经是小散户们崇拜的偶像!可他们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把自己当成“股神”了!在中国股市里总是喜欢玩一夜暴富的游戏。总是在寻找那些已经频临退市的股票,或者干脆直接参与那些已经烂到根的股票进行提前炒作,妄想以最小的资本运作获取以后“资产重组”后的最大利益。的确,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股市里小鸡变“疯狂”的故事,确实能吸引股民们的眼球,也是股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随着管理层不断的加强监管和股民们防范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股神们想靠亏损股票炒作的算盘正在慢慢落空。在亏损股里想富贵逼人的事恐怕有点不靠谱了!这可能就是王亚伟们折戟沉沙亏损的原因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file_sign": "6f3f288fb727cc5f48b9053da7e0c721\

帅气光光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股市里的人,往往会倒在最熟悉的方法上,除非他不断进步,不断修正自己的投资方法、投资理念等。因为市场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我们的投资总是有期限的。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分析大师诸如江恩,穷困潦倒;可以看到交易之神利弗莫尔几起几落;可以看到炒壳高手辛宇快速崛起,潮水退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这是自然规律。

王亚伟也不能免俗,他曾经的套路是博重组,曾经重仓过一汽夏利、乐凯胶片,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看看这些票最近几年的走势,是不是如果王亚伟没有改变套路,很容易被埋没?

上述观点,权当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丁臻宇

简单查了一下,手机打字就不贴图了。从公开的资料看,王亚伟的几只私募都还不错,不是特别突出,但是收益还算稳定,而且都跑赢了50%以上的同行。我看是挺好。相当凑合了。

那负面报道是哪里来的?楼主为何那么问呢?

其实基金都是组合买股,几十只是少的,上百很正常。简单说,基金经理不可能不踩雷,买错股很正常,关键还是看他的组合,长期能不能跑赢市场。如果能跑赢,赔钱了也是好的。我记的有一年王亚伟的第一,就是赔钱最少。

老王名气大,媒体愿意炒他,某一段时间亏了也会拿出来说事,踩雷了更是要拿出来说。他又不可能重仓几只股,真踩雷实际影响也有限。

更何况,媒体很多时候只是知道王亚伟买过某只股,是不是已经卖了,就不知道了。

股市,还是要长跑,跑了这么多年,王亚伟不再领跑,但是一直位于第一集团,还是很厉害。可惜,私募门槛太高了,离普通人还是远。


不是剑客的大千世界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一朝天子,一朝臣,人都有走背运的时候,咱也别笑话人家踩雷。

作为之前的公募一哥,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之前的业绩已经证明了人家的厉害。

频频踩雷,似乎也说明王亚伟存在调研方面的失误,之前王亚伟所在的公司———华夏基金,是老牌公募基金公司的领头羊,他们投研团队非常庞大,调研实力在业内屈指可数,在信息获得、信息筛选等方面都达到了效率的最佳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王亚伟实施精准选股创造了条件。

现在这些优势都不具备了,王亚伟的短板也显现出来了,这也是频频踩雷的主要原因吧!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王亚伟合理利用资源,补齐团队的短板,明年没准要翻身了呢!

大家认为呢?欢迎下方留言发表您的观点!


牛京大叔

1、王亚伟并不是亏损王。2017年,王亚伟创立的千和资本取得了28.58%的年华收益,就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而言,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

2、王亚伟确实有过一些不正面的报道,主要是旗下的基金踩雷。包括一汽、中科招商、三聚环保等等。频频踩雷,有王从公募到私募转变后缺乏强大的投研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媒体过度的报道。毕竟,这些标的在于他们基金或者管理的规模而言还是少数。

3、当然可能2018年初始,他们也没有那么幸运。确实今年的市场振幅很大,不确定因素较多。王亚伟也不是万能的,也可能犯错。但总体而言,至少在国内还算是顶级的基金经理。仅仅就短期的行为和结果看,并不能证明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