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打貿易戰將多方受益

在目前形成的磋商成果框架下,不打貿易戰本身就是一箇中美雙贏的結果,也是一個多方受益的結果。毫無疑問,切實落實好中美經貿磋商和其他合作成果,通過溝通形成更多共識,仍然會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甚至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中國需要做好應對準備。

晉平新觀察

趙晉平

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重大進展,雙方決定停止互相加徵關稅。5月20日,美國財長姆努欽在參加媒體活動也確認了這一結果。這意味著今年4月以來持續升級的中美貿易摩擦,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沒有演變成為一場貿易戰。

筆者始終認為,促進中美雙邊貿易逐步走向平衡,從中方來看,不是靠限制出口而是靠擴大進口;從美方來看,不是靠限制進口而是靠擴大出口;這才是正確的策略選擇,對保持符合市場規律的正常貿易秩序更具積極意義。從這一點來看,雙方目前達成這樣的共識,實屬來之不易。

中美磋商成果充分說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是最佳選擇,適度的讓步如果能夠換取長期穩定發展環境仍然是上策。但這些做法能否成功都是有條件的。前提在於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必須持有堅決反對的鮮明立場,必要時必須具有果斷採取反制措施的能力和準備,在此之前,中方針對性採取的一些反制措施,有助於使對方瞭解挑起貿易戰的危害性,為促成磋商成果創造了條件。

在目前形成的磋商成果框架下,不打貿易戰本身就是一箇中美雙贏的結果,也是一個多方受益的結果。中國擴大進口的積極措施,會讓更多美國農場和廠商獲得出口機會,美國停止加徵關稅有利於中國企業免受市場擠壓;保持正常的貿易環境也會使同處全球價值鏈中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能夠繼續分享中美市場需求擴大的紅利。

以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為例,本國(地區)企業製造的大量產品,一部分直接進入美國市場,還有相當多的零部件、材料和設備首先出口到中國,在中國加工製造和組裝後再以中國出口的名義進入美國市場。隨著中國對美出口因貿易環境改善而穩定增長,對這些中上游產品製造國(地區)的需求也會相應擴大,企業因此會獲得繼續擴大對華出口(間接對美出口)的機會。

從商品生產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同樣如此。在曾經被列入美方加徵關稅對象的商品中,包括了半導體、農業機械、工業機器人、化工醫藥、醫療設備、機械、航天、航空、船舶、汽車等,多數是加工貿易佔比較大的產品,中國出口對零部件、設備的進口依賴程度很高。美方解除對來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措施,自然會對提供這些零部件和設備、甚至對提供工業原料和能源供給的許多國家都會帶來保持穩定出口的機會。從更深層次來看,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避免了一場貿易戰,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和持續回升,世界各國都將成為受益者。

5月23日,特朗普要求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根據1962年的貿易法案(232條),就汽車和零部件進口是否危及美國安全保障開展調查。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啟動該調查。這將是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之後,美國可能採取的又一項具有重大影響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動。隨著調查結果的出爐,可能導致相關產品加徵25%的高額關稅,再度引發美國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貿易伙伴之間更大規模的貿易摩擦。因此,在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抬頭的背景下,重開貿易戰的風險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美國國會正在加快審議有關強化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權限的法案(FIRRMA)。特朗普不僅施加壓力要求這一法案儘快獲得通過,而且聲稱如果國會審議停滯,他要動用行政權限強行實施其中的部分內容。這項法案大幅度擴大了審查對象範圍,提高了審查標準,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根據路透集團測算,2017年由於CFIUS審查未通過,導致中資企業對美企業併購投資失敗的案件,涉及金額達到80億美元左右。因此,隨著這項法案的成立,中國企業在對美投資方面的阻力和障礙也會進一步增加。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常態化和長期化,我們需要保持定力,做好長期的應對準備。一是加快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重要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演講中宣佈的四大開放舉措,以更加積極主動的行動,彰顯中國全方位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二是變壓力為動力,倒逼國內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強化市場公平競爭,實行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政策和投資准入管理制度,著力建設符合國際規範的高水平營商環境,逐步提升中國產品的技術、品牌、質量水平,助力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與各國之間的合作和政策協調,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合力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強國際經濟治理改革,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當前,要從維護中美合作大局的高度出發,妥善處理中美雙邊經貿問題,堅持務實和互利雙贏的原則,切實推進磋商成果落實工作,保持中美磋商和溝通常態化,促進雙邊經貿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