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家长怎么说怎么问,才是有效的亲子交流?

一夕一晨

如何有效的交流往往要视情况而定。我们试想一下三种最常见的情况。


第一, 上幼儿园初期,关键词:不问+疯玩。

孩子或许每天都会哭闹抗拒上幼儿园。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啥也别问。孩子回来后,一个大大拥抱,吃完晚餐,带孩子好好玩,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帮助孩子消除适应幼儿园生活期间的负面情绪。


第二, 适应了幼儿园,大部分时候回来都有好多好玩的事情要分享,关键词:聆听+描述性赞赏。

任何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关于自己的,同学的,还是老师的,当孩子兴致勃勃得和您分享时,您只需做个专注的聆听者,对于孩子在此过中展现的亮点给予描述性赞赏。



第三, 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批评等我们认为会打击到孩子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与孩子沟通时切忌问一些带有负面引导的问题。关键词:拥抱孩子+聆听+正向引导。Questions creates reality(问题创造现实)。这是来自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Tal Ben Shahar教授的一句名言,用在与孩子沟通上同样有效。


来一句对比参考下:正面提问:“你觉得今天你和xx的相处和昨天相比,有哪些好的地方?”负面提问:“xx是不是欺负你了?” 请自行脑补孩子听到这两个问题后思考问题的方向。


如上意见,供参考。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站,相信有父母的陪伴,聆听,赞赏和正向引导,一定会为孩子的人生打下乐观积极的基础,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亲子沟通如何说

学会语言技巧,

比如,一般孩子回家后,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受欺负?

这时候你的孩子会本能的产生联想,今天在幼儿园谁抢了他的玩具,或者没有分给他零食。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在“离间”孩子和伙伴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是不好的,不要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孩子,你可以这样问:今天在幼儿园跟哪位小朋友玩得最开心?这样就把话题切入到孩子最开心的时刻。让他回忆起在学校开心的时间,也就愿意跟家长分享他的快乐。


学会让孩子主动表达

很多时候在孩子回家后,家长恨不得把一天的生活问个清楚,如同说相声一般,你问一句孩子答一句,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问你想知道的,

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有很多时候想通过某些动作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这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显露不耐烦的表情,特别是有的家长忙碌一天回家后,就想趟床上休息做自己的事,一定要注意了,在孩子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没有做出回应,很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慢慢变得不愿意交流,也就疏远了跟父母的感情、


诸葛一点通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家长怎么说怎么问,对孩子来说影响可大了。



国内曾经有过研究,专门就是调查国外家长接孩子回家说的话,跟国内家长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结果发现,国内的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比如问,在幼儿园吃了什么?吃了几碗饭?大便解过吗?今天睡觉睡着了吗?

或者关注孩子的活动: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有小朋友欺负你吗?画的什么?自己画的还是老师帮忙了?

而国外的家长普遍会问:今天开心吗?有什么事情分享吗?你和朋友玩的开心吗?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从这些问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内和国外两者教育理念的不同。

国内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生活琐事,深怕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吃饱没有睡好。(我们班有个家长天天晚上问老师,孩子午睡睡着了吗?)或者比较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恨不得这样问后,孩子马上能背一首儿歌、唱一首歌曲。

那么这样问了以后,孩子会什么反应呢?

孩子会受家长影响,潜移默化地去思考,我吃饱了吗?(没有,我现在饿了。)我午睡睡着了?(睡着了。)老师教我们什么了?(什么都没教)

孩子只会回忆一天中吃饭睡觉或者上课的事情,而较少去感触或者感受自身的一些情绪、兴趣、交往和合作等有益的东西。

而国外家长的问话,你开心吗?有什么事情分享吗?问题比较开放,注重孩子对自身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孩子很有倾谈的欲望。

所以我们在孩子离园回家这一阶段,可以向国外的家长学习,多问一些开放式的、让孩子关注情绪、情感体验的问题:你今天开心吗?能和我说说开心的事吗?你得到老师表扬了,能说说为什么表扬你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你跟她玩了什么?

这样的问话,会让孩子回忆起幼儿园里的美好时光,让孩子从内心更喜欢上幼儿园。

同时,宽泛的问题也容易激起孩子的表达欲望。比如我们问孩子,你吃饱了吗?答案就是:吃饱和没吃饱。

而我们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有什么开心的事?孩子就会去深入思考各种开心的事,答案不固定,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实,晚上回家最有效的交流是拥抱和陪伴游戏。

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体验你的爱。

陪孩子游戏,让他把幼儿园里做过的游戏跟你分享,他会非常愉快!


幼儿园陶陶

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真的是很有心,家长如果能把宝宝放在平等的地位去交流和沟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怎样才能和宝宝做最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得把宝宝区分一下,不可一概而论。

一、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家长,交流时最应该做到的是鼓励和赞美,提问最应该关注的是宝宝的基本感受。

1、宝宝今天真棒,老师表扬你了呢,说你刚刚上幼儿园就很乖,虽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想妈妈,但是一会儿就好了呢。

——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有分离焦虑症,突然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是懵圈的不适应的。大人来到一个新环境还需要适应期呢。这种情况下,不要让宝宝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现在上幼儿园了,你想妈妈了,所以你哭了闹了。要让他觉得“不哭不闹”才是正常姿态,并且以鼓励和赞扬的情绪,让宝宝觉得今天做得还不错。同时,家长可以继续鼓励说:宝宝明天可以做得更棒,宝宝明天去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再哭了,和小朋友们玩得会更开心呢!

让宝宝对明天幼儿园的生活有所期待,对明天自己的表现有所期待,就不会对上幼儿园很抵触了。

当然,还是要关注一下宝宝的具体感受,这个阶段主要是关注宝宝的基本生活状况,比如:

2、宝宝今天吃的什么呀?吃得多不多呀?喜欢吃么?

宝宝今天很晚才睡觉,为什么呀?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明天可不可以早点睡呀等等。

二、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生活的宝宝,家长与他交流时反倒应该提示宝宝的不足,告诉他怎样做可以和小伙伴相处得更好,或者学习生活得更好。因为幼儿园给宝宝最大的收获是“群体生活”和“社交习惯”,在宝宝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吃喝拉撒以后,家长要让宝宝在这段时间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在群体生活的技能。

这对今后入学乃至进入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年轻人有社交恐惧症或者社交障碍,追根溯源,很多都是在幼儿园种下了隐患。

1、比如可以问一下宝宝:

今天老师说你没有参与唱歌是吗?为什么呢?

今天宝宝和别的小朋友打闹了一下,为什么呢?

这一类问题,家长一定不要指责为先,而是问清楚现状,搞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帮宝宝打开心结,然后告诉宝宝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用鼓励法告诉宝宝一定能做得很好。如果第二天宝宝做到了,有一点小进步,家长应该马上有所回馈、反映。当宝宝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被家长放在心里,他会更重视家长的意见,并做得更好。

2、这个阶段可以问一下宝宝:喜欢什么课程,喜欢什么老师,和哪个小朋友关系最好,为什么?等等。

宝宝小的时候,除了管好他的吃喝拉撒,也一定呀帮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社交习惯。而家长的这种沟通,对于宝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影响深远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和宝宝耐心细致的交流,帮助宝宝快乐、健康的成长。

————————————

想得到更多育儿秘籍,请关注我:致力宝宝早智早教。

有问题可以在评论里留言,一起为宝宝成长助力!


大眼睛的大眼睛

孩子在幼儿园过的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受到其他人的欺负,很多时候家长就是会很担心,问着问那,有没有想妈妈,过的好不好,从接上孩子的哪一个家长的问题就问不完,其实我感觉有效的亲子沟通不一定非要问这问那,而是要把孩子放在心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和沟通。

1、先观察孩子的情绪

接到孩子第一时间不要问着问那,而是要看看孩子的情绪是否好,小孩子是没有太多的心机,很多的东西是藏不住的,所以看看孩子的情绪就知道孩子这一天在幼儿园过的好不好,有些孩子喜欢表达有些不喜欢表达,问这问那真的会把孩子问犯,并且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她也不知道如何说好不好。

2、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一天的日记

如果不放心孩子在幼儿园是生活,晚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幼儿园日记,小孩子虽然语言能力不强,但是涂鸦的能力确实棒棒滴,可以从早晨开始画,直到回家,出现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小故事,不管孩子画的是否好,只要孩子愿意涂鸦就是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3、和孩子建立深度联结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建立深度亲密的联结,平时多和孩子共同,多接纳孩子的情绪,多陪陪孩子阅读,做游戏,慢慢的孩子的心和你的心就会贴的很近,不需要什么技巧,也是很有效的沟通。

总之学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是沟通的前提,话多不一定有用,关键是话要说到孩子的心理。


游戏育儿

同为幼龄阶段的宝妈,我觉得,这应该是幼儿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了!

特别是孩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时,当妈的就特别焦虑,因为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一整个白天,我们做家长的都看不到她的动静了,我们会想:她过得开心吗?老师关注她了吗?她饭都吃完了吗?她喝水了吗?她午睡了吗?她有没有被凶的孩子欺负啊?老师有没有让她受委屈啊?林林总总的问题,只有通过孩子的嘴,我们才能了解到。

那么,有效的亲子沟通,此时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家庭安全感。

只有当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我,我在家里什么话都可以说,没有人会来约束我”,孩子才会在家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些家庭可能倾向于“父母权威式”的教育,让孩子觉得“我不敢做错事说错话,不然爸爸妈妈要凶我打我的”,在这种情况下,你问话时,孩子要么就不说,要么会本能的选择避重就轻,比如他欺负了别人,他就不说了,别人欺负了他,他可能就放大来说了,也许还会撒谎编造一些事情,从而导致家长收集信息会不清晰,甚至产生误会。这不怪孩子啊,他不敢说啊,他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啊,他害怕一个不小心他就要”倒霉“了。

所以,请给孩子家庭话语权吧,告诉他,家里的成员,都有说真话说实话的权利。从小开始,让他参与到家庭谈话,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发言模式,在安全的家庭环境里,与爸爸妈妈分享他的故事。

其次,掌握沟通技巧,以”小伙伴式“的口吻请孩子主动分享幼儿园里发生过的事情。

我家孩子同班的妈妈们经常来问我“能不能问问你女儿,我家孩子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他好像不开心啊,我问他吧,他又说没什么,再问就是不知道,我真是头都痛了!怎么一问三不知的!你女儿为什么能把事情说得那么清楚啊,太羡慕了!“我笑着说,不用羡慕,掌握好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的。

因为建立的”安全型家庭话语模式“,我家女儿就特别敢讲,她明确知道”只要说真话说实话,爸爸妈妈都会认真听我讲话,有问题都会帮助我解决“。所以,我每天接女儿放学时,她一看到我就会开始叽叽喳喳如数家珍般告诉我,今天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她玩了什么,跟谁玩,吃饭吃了什么菜,小点心好不好吃,午睡有没有睡着,哦,还有谁欺负了谁,谁被老师批评了,都会当作”特别亮点“来说的。

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懒得说的,要么是今天没啥特别的事发生,她觉得没意思说,要么就是她被老师批评了她不好意思开头提起。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沟通技巧了。晚上睡觉前,你可以试着跟孩子说:“妈妈今天一点都不开心,工作一点都不好玩,有点小伤心呢,宝贝你在幼儿园有没有好笑的事让妈妈开心一点啊?”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开始回忆好玩的事了然后跟你分享了,当她说到好笑的事时,你得很配合的笑啊!不然下次他就不说了。如果孩子也低落的说:“妈妈,我今天也不开心。”那么,你可以开始认真倾听他的不开心了。

最后,尊重孩子,倾听孩子,信任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当孩子跟你说了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他说到谁谁谁欺负了他时,就算你觉得是个特别小的事情不值一提,也请你认真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同理心去站在他的角度上安慰他支持他鼓励他,与他一起想办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放下问题,开开心心地去上幼儿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

是的哦,站队孩子很重要,这会让孩子特别有信心去处理问题,他会觉得自己有坚强的后盾,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只要孩子提及了,那就不要当小事来处理,更不要让孩子一味忍耐或者大度点不跟别人计较,要知道,习惯后退了的孩子,会不知道怎么前进的!几次三番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同时,孩子更会逐渐放弃于家长倾述,因为,他说了你也不站队他也不帮助他呀,说了等于白说嘛!只有让孩子学会“面对-处理-放下”,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孩子渐渐成长,更会让孩子信任家长,有事主动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办怎么做,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

综上所诉,要形成有效的亲子交流,养成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离不开家长耐心引导,更离不开日复一日爱的浇灌。孩子爱爸爸妈妈,是天性,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与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的;爸爸妈妈爱孩子,更是天性加责任,没有一个爸爸妈妈是不爱听孩子说话的,只是,中间夹杂了“工作累了,夫妻矛盾了,经济困难了,七七八八心情不好了”,才会偶尔烦躁懒得去听孩子“啰嗦”。嗯,让我们相信爱,相信孩子,做一个认认真真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爸爸妈妈吧!



育儿路上遇见你

期待您的关注!

首先家长要明白,你想要跟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还是想与你的孩子拉近亲子关系。

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那么家长要引导孩子,聊一些学校相关的话题,家长也需要认识几位孩子的小同学,要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并且能够仔细的聆听孩子的话,认真的听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如果你想跟孩子创造更好的亲子关系,那么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1.在情感的基础上沟通

这个沟通并不是平常的“吃饱没”“困不困”,这样的问候只是生活所需。中国的父母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情感的沟通是蹲下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微笑着说“孩子,我爱你”,孩子一定会还你一个更灿烂的微笑,同样的话语。这样做会瞬间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2.多建议,少命令

家长总是习惯性的命令自己的孩子做些孩子不太愿意的事情,但是孩子有反抗不过。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能维护好相互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很弱小,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建议,而不是命令。

3.陪伴

沟通并不是单指语言上的沟通,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下班回家后放下手机,陪孩子做一会游戏,看一会绘本,虽然你会感觉很无聊,但是可能是孩子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这时候是拉近亲子关系的重要时光。

以上全是经验之谈,希望可以帮到你。


电视精彩瞬间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其实最好先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顺着孩子的情绪,来引导孩子正面交流比较好。



如果孩子情绪高涨,一路上蹦蹦跳跳的,一看见你就兴奋不止,那其实你根本不需要问,今天孩子肯定过的挺开心的,你只要顺着他的话题,给予笑脸和附和就可以了。让孩子来带节奏,往往就是最愉悦的亲子交流。

相反,如果孩子情绪低落,那你更不要立刻问他,他这时候还没有想好该怎么表达,加上路上人多又嘈杂,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在公开的环境下跟父母交心谈话。

所以父母不要急,接到孩子的时候,先聊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来调节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根本不愿意说话,那就让他安静地消化一下。

到了晚上睡觉之前,可以跟孩子单独在房间里,抱着孩子,柔声引导,告诉他现在只有你们两个人,不用怕,无论什么事情,妈妈都会跟你一起想办法,你相信妈妈吗?



然后再用选择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表达出来。例如:妈妈感觉你今天有点不开心哦是吗?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是关于老师的还是同学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回家以后自己慢慢调节,很多时候他看完动画片就好了,表示问题不大,就不需要刨根问底了。多陪孩子一起玩,加入孩子的话题,就算幼稚,就算天马行空,也无所谓,因为这是最好的亲子交流。


童盟共进

这个问题我想我有权利来回答的,因为我做妈妈也有四年了,宝宝今年上幼儿园,了,。

还记得她第一天去幼儿园哭的那个样子,真的很心痛的,可是没办法,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不能耽误她吧,人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去上学了,到今年也上了半年了,现在已经适应了。

刚刚开始是每天送哭,每天去接也哭,害得我从来都没敢问她在学校怎么样,差不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吧,她开始适应了,于是我会问她在学校的事情,比如跟她玩的最好的朋友的是谁啊,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啊,学会了没有啊,中午吃饭睡觉好吗,是不是乖乖的啊!等等,但是我从来没问过她最喜欢哪个老师,我怕她想起可能会有不喜欢的,以后不愿上学了怎么办?

还有就是问吃饱没,玩了哪些游戏,怎么玩,教教我呗等等的,现在她每天放学都会主动跟我说学校的事情,有趣的好玩的,朋友的,什么事都会跟我说。我也会跟认真耐心的听她说。开心的事情我也会陪她开心,不开心的我会教她怎么忘记,总之我们现在关系很好,相比她爷爷奶奶都不行,虽然从小我带她带的少,但是她现在最喜欢我,很多事都会跟我说。我很开心的。


茄子困

儿童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他们的记忆都偏向短时性,直来直去的问法,通常得到的回答就是“忘记了”“不知道”。比如,今天吃了什么呀?忘记了……今天学了什么呀?不知道……

有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拐弯抹角”式引导问法,不要直奔你想要的主题,而是问一些宽泛的开放性的问题,从孩子的回答中自己分析。

可问以下问题

【1】今天开心吗?为什么呢?

主要考察孩子喜不喜欢幼儿园生活,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无论家长对幼儿园多么满意,最终的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儿童。如果孩子还能说出为什么,多半可以了解到今天孩子在幼儿园做过什么。

【2】老师有没有打骂你的好朋友?

问孩子观察到的事情,孩子都会有很好的回答,如果真的有打骂现象,幼儿园多半也是恐吓当事孩子,不会去封其他孩子的嘴。我们可以从其他孩子身上看出老师的管教方式,推人及己。

【3】你今天最喜欢吃幼儿园的什么菜?

这是启发式问法,也是问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会记得比较牢。比如孩子说喜欢吃豆角,家长可以接着问,宝贝记忆力真好,那你第二喜欢吃什么呢?最不爱吃什么呀等等,可以很快了解到幼儿园有没有按食谱做菜。

【4】情景式提问所学知识

这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上一天幼儿园就要多学一点本事。可以提前跟老师沟通今天教了什么,然后有意创造这种情景问孩子。比如学习了拼音“b”,可以在孩子涂鸦时,故意写出几个“b”,看孩子能不能认出来,记住,不要主动询问孩子认不认识,如果孩子认识,他会很兴奋地告诉你。这样做,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5】需要我来帮助你什么吗?

这是让儿童对你敞开心扉的保障,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是无条件支持他爱他的,儿童会愿意把真实想法告诉家长。家长可以从孩子的需求中,反推幼儿园需要继续做好哪方面服务。比如孩子说,我想让妈妈帮我穿衣服,可能是幼儿园老师在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比如孩子说,我想让妈妈给我多带点水,那就说明幼儿园没有给孩子及时喝水等等。

【6】有没有奇怪的事情发生?

这是保护孩子不受侵害的托底提问。孩子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奇怪的,一般常规教学孩子是都明白的,只要非常规的事情孩子才不理解,这里不一定是受到侵害,还可能是其他孩子认为好玩的事情,未必只能问出坏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