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習練中正的基本要求:圓襠

圓襠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但襠部是特殊部位,確實難以讓人去指點和現場糾正,而文字的描述也確實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圓襠的目的是為了讓下盤符合力學的拱弧結構。古時候,中國多拱型橋,先賢造橋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傳說造橋前先做一個扇面的木架,然後從底部的兩端呈半弧狀排列壘石頭,到中間合攏階段的最後一塊石頭是在圓弧拱的頂點,也就是相當於人體的襠部,底部的兩端就好比人的兩足。好的造橋師,壘石時不用灰漿,合攏最後的石頭放上之後,拿開木架,大橋紋絲不動,原理就是能把力量傳遞到兩端導入地下。所以中間的石頭的大小就直接影響到圓弧結構的合理與否。石頭太大,就好像故意地開襠撐襠,大橋沒有應力:石頭小了,就是尖襠和蕩襠,架子就會散掉。

襠是指兩大腿根之間以會陰穴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經絡學認為任督二脈都是從會陰穴開始)。襠貴圓、貴虛,不虛一定不圓。圓襠的方法是:將兩胯撐開,略成拱形,雙膝稍彎屈,兩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兩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雙膝不微屈,就會尖襠,也一定會雙重。“人字襠”是尖襠,使襠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會引起全身沉勁不足。“人字襠”的兩足距離再寬,而襠不能下塌,兩條腿如同“木架”,從前後方向稍微一碰就會倒下。要想使襠虛,只要在兩胯撐開後將會陰穴虛虛上提,使這部分皮膚有不使下蕩之意,襠就自然虛了,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但用意也不可太深(即不留痕跡),要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胯骨節周圍韌帶極緊,必須撐開撐足,才能增加雙腿的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和擴大其活動的幅度,這樣下盤抗壓力和負荷力就遠較尖襠為大,兩腳踏地也顯得穩健有力,這對在推手時的化、發、伸、縮關係極大,迴旋餘地會更充分、化得更淨,發得更脆而有力。只有在屈膝圓襠後,方能勁起腳跟,發於腿,節節貫串,上升至腰脊,形於手指。圓襠前必須腰胯向下松沉,臀部微斂,垂直,襠勁就產生了,兩膝關節會更有力,足底也更平實踏地,使樁步更加穩固,小腹更加充實,身體重心也更為下降而穩定。當腰向下松沉時,兩胯撐開、放寬,襠步就圓了。“膝開襠圓”,襠勁自然會從尾骨上升。但下蹲時襠的高度不能低於膝蓋,要是開胯太過、太低就成為“蕩襠”,是錯誤的。蕩襠使襠部拉力鬆弛,從而使腿的基礎浮而不固,伸縮力減弱,降低了運動量,襠勁就不能收斂上升,兩腳外側也成虛浮,虛實變換也就不靈了,退而後進的速度就減慢了。圓襠與膝的關係緊密相連,無論是弓步還是虛步,其後足尖的最恰當夾角為45度,而且膝尖必須於足尖一致。如果足尖向內撇就會“夾襠”,向外撇便會尖臀,都會使襠不圓。前足的足尖也必須要正直。

我們通常用馬步來體會拱弧的原理,但是太極拳是多步伐動態的拳,有時是一條腿為主的虛步,這時拱弧(襠步)也要有虛虛圓撐的意念。太極拳並非僅強調襠的虛圓,而且強調無處不圓。人非球狀,只能處處儘量成圓弧,不可強成弧線處,也要有意也。無數的弧線成半球,無數圓圈成球體,拳勢靜如半球,動如滾珠,所以太極拳的線路軌跡是圓滑的點、線、面、體的弧型運動。因此說,襠不圓,則腿無勁,樁就不穩。太極拳弓步規範姿勢,必須做到“襠下有橋”。按照力學原理建起來的橋,有其科學的形狀,能承受千鈞;兩腿建造起來的“圓襠弓橋”有牢固的橋樁,穩固、結實。圓襠與身法的中正是密不可分的,身法中正了,全身氣血循環暢通,陰平陽秘,氣血平合,身體自然會健康,這就是前人所講的。神仙留下健身方,圓襠松胯最為良。”所以說,圓襠松胯,是太極拳習練中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有志者步入太極殿堂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