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茶莊篇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向逢春家族與易武同興號的故事

易武是普洱茶的聖地。雖然它的聲名鵲起較倚邦為晚,但由於它有老茶存世,有老街、老故事存留,相較於倚邦,它名氣更大。

在易武眾多的故事中,最富戲劇性、最高大上的一個人物(家族)故事,卻並不為易武人所熟悉。這個人就是向逢春,這個家族就是同興號向家。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故宮和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向質卿造”方茶據說是用這個模具壓出來的

認識同興號是在公元2000年前後。最初,通過鄧時海教授的《普洱茶》一書,以及後來參加的一系列展覽,我對同興號的內飛、大票、商標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知道存世的同興號主要有圓票同興向質卿圓茶、方票向繩武圓茶、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的向質卿方磚和“雙象蓮”商標圓茶。這四種茶尤其是向質卿圓茶和向質卿方磚,已成為普洱老茶的標杆,老茶中的神話,價格高挺。能有幸品嚐的,往往象徵著社會地位、經濟實力以及文化品位的非同凡響。

向質卿是向逢春的二兒子。1897年,向質卿創辦了同興號茶莊,“揀採易武春季發生之嫩尖,名曰新春正印細白尖,併為摻雜別山所產”,生產普洱茶。民國初年,由於他忠誠正直,見多識廣,商業有成,被推選為易武商務分會會長、易武石屏同鄉會會長。隨後,他帶領兒子向式谷、侄子向式璋、女婿羅壽衡等置辦騾馬,在石屏開始同順祥茶號,在滇南各地互通有無,貿易鹽茶。他還“倡議籌款購屋,作石屏會館,使鄉人旅易,得有聚會之所”。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狀元家茶——乾利貞宋聘號

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品鑑普洱茶》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關於號級普洱茶的品鑑價值的排位:“第一名宋聘,第二名福元昌,第三名向質卿,第四名雙獅同慶,第五名陳雲號”。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存世的乾利貞宋聘號老茶

這裡,我們先從最基礎的什麼叫“號級茶”說起。我們知道,歷史上,普洱茶產自雲南滇南的西雙版納六大茶山一帶,大約在清代的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很多茶農和外地的茶商開始在六大茶山建立茶莊。當時,茶莊主要集中在倚邦街附近。那是的倚邦街,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土司(土千總)曹家的駐地,經濟繁榮,流通順暢,其地位有點像當地的首府。這些茶莊中最有名的包括恆盛號、乾利貞號、同昌號、宋慶昌、宋聘號、宋寅號、宋元號、元昌號等。這些私人茶莊(也叫茶號)的茶品一直被保存著,存留到現在,為了將這些茶品和1950年後國營茶廠生產的茶品相區別,這些由私人茶莊生產的茶就被稱為號級茶。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1917年乾利貞、宋聘要求註冊的呈文

乾利貞號脫胎於廣東人在道光初年建立的“利貞號”茶莊,大約在1865年,江西人趙開乾以“乾利貞”號牌印重開利貞號,這應該是後來所公認的乾利貞號建號時間。宋聘號也是在1868年前後成立的,當時倚邦的四個帶宋字的茶莊都是滇南石屏人所開。

20世紀初,乾利貞號的經營者變成了雲南石屏人——特科狀元袁嘉穀家族和他的姻親們的企業,而宋聘號也已經與乾利貞號合併。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沱茶鼻祖永昌祥

沱茶的發明人是永昌祥,永昌祥的故事頗為傳奇。

1903年,嚴子珍和他的親戚喜洲人楊鴻春以及彭永昌三人合資,共集資白銀一萬一千多兩,創建了一個叫永昌祥的商號,經營生絲、茶葉、布匹、洋貨、藥材等生意。

1911年,楊鴻春退出永昌祥,1916年,彭永昌也退出了。儘管兩家都退出了永昌祥,但他們在昆明的住宅仍然互相通聯,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1923年註冊的永昌祥的松鶴商標

就在彭永昌退出的這一年,永昌祥改革工藝,在景谷姑娘茶的後面壓出一個背窩,變成一種窩頭的形狀,他們管這種茶叫沱茶。1916年,他們生產了十擔窩頭型的沱茶,銷往四川。試製階段的沱茶可能仍是用思茅和勐庫原料,因為那時鳳慶種茶時間不長,名氣也較小。從他們1923年註冊的商標上我們可以看到:“本記向在雲南迆西下關,不惜工本由普洱各山自行提辦春尖普茶,發各埠銷售。貴商光顧,請認招牌為記。”可見,到1923年的時候,他們還沒有主打鳳慶、勐庫牌,而是說自己賣的是“上品普茶”。早期的沱茶由於較多地採用普洱茶,湯色介於紅、綠茶之間。

1917年,他們將沱茶定型為每筒五圓,每個重9兩的形制。別小看這個五圓,它是下關沱茶與稍後出現的景谷沱茶最直觀的區別。

隨後幾年,沱茶在四川大賣。永昌祥開始用各種原料嘗試生產。由於鳳慶的茶種植未久,條索漂亮,白毫凸顯,滋味卻有些過分尖利,因此,他們用比較厚重的勐庫茶作為主要的基茶,鳳慶茶作撒面,定型成永昌祥沱茶的標準。此時的沱茶有兩種湯色,上等貨呈綠湯,很明顯,原料考究,加工及時,芽葉細嫩。中等和下等沱茶,湯色則偏紅,按嚴子珍第三子楊克成的記述,美國人認為它是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的產品。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1951年註冊的“松鶴牌”副牌利記沱茶商標

1930年,永昌祥在下關成立了自己的茶廠,生產關莊沱茶,分為本牌沱茶和副牌利記沱茶兩種,用料均為鳳慶料和勐庫料。

隨後,他們又在昆明、重慶、宜賓成立茶廠,用景谷料、勐庫料、鳳山料生產正記景關沱茶。

在永昌祥的帶動下,沱茶的經營者們都集中到了下關。1938年,他們在下關成立了“下關茶業同業公會”,公會負責協調各茶廠之間的矛盾和合作,訂立春茶開盤價格和各商號頭撥春茶收購數量定額。頭撥春茶收購完後,二撥春茶以及二水茶、秋茶則不受同業公會控制,可以自由買賣。

在四川及長江流域,永昌祥的沱茶是行業的標杆,它的品質最佳,價格最高,各茶館都以經營永昌祥沱茶做招徠。

茶人篇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臺灣“普茶”第一人——曹士桂

最早在臺灣宣傳普洱茶的人應該是雲南人曹士桂。曹士桂,雲南紅河州蒙自縣鳴鷲鎮人,1845年10月,他在北京接受皇帝的任命,被委任為臺灣府鹿港理番同知,也就是協助臺灣知府管理臺灣土著的最高官員。在曹士桂的《宦海日記》中有明確記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也就是1847年,攜帶數量未知的普洱茶,作為禮物送給和他有來往的好友和下屬。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曹士桂的《宦海日記》中關於普洱茶的文字

曹士桂帶到臺灣的普洱茶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五子元茶,一種是普洱(圓)茶。五子元茶單位是筒,普洱茶單位是元。

可見,普洱茶,應該是現在的七子茶,因為個頭相對較大,單獨拿出來也有一定的面子。而五子元茶,每一元比較小,五個為一筒,送人就整筒地送了。

150年後,臺灣人又發現了普洱茶,但這回,普洱茶不只是在上層社會的迎來送往中出現,而是深入到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李拂一與普洱茶的百年情緣

李拂一先生是我們和遙遠的清朝、普洱茶的過去、金三角那個混沌的時代的時空連接點。他是大清邊疆最後的見證人,是勐海普洱茶雄起的締造者,雲南合作事業的實踐者,是金三角這個邊境怪胎的助產士,是勐海茶廠主任,是企業家、政客、學者、民族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所推崇的普洱老茶,有很多就是經他手運到緬甸、泰國的。有他在,我們的茶喝得很真實,普洱茶的歷史也很鮮活。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李拂一先生與當年開創金三角的一些老人的合影

李拂一先生祖籍廣西,在雲南普洱出生。其實,拂一併不是李先生的名,他原名李承陽,字復一,拂一是他的筆名。後來,因筆名用得多,他便以筆名行世,各種登記表上也用筆名,真名反倒被人們忘記了。

由於長年生活在茶區,又親自經營茶葉,李拂一對整個西雙版納的茶葉非常熟悉,因此,他在1933年出版《車裡》一書裡,專節對版納的茶業作了介紹,並在他擔任主筆的南京《新亞細亞》雜誌撰寫了《西藏與車裡之茶葉貿易》一文。1938年,李拂一受省政府委託,去泰國、越南偵察日本人的動向,在回昆明彙報的時候,他順便寫就《佛海茶業概況》《暹程記略》二文,《佛海茶業概況》對佛海——包括從佛海出境的車裡(今景洪市)以及南嶠(今勐海縣)等地的茶業從產量、質量、製法、包裝、運輸、價格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漆器老師傅”範和鈞的普洱茶傳奇

1938年12月,由中國茶葉公司和雲南省經濟委員會合辦的雲南中國茶葉公司在昆明成立。公司為了發展邊疆的茶葉,支援抗戰,決定在順寧(今鳳慶)、佛海(今勐海)建立兩座現代化的製茶廠,兩廠目標相同,均為年產紅綠茶5000標準箱。在決定佛海茶廠的廠長人選時,頗費周折,最終還是決定由範和鈞擔此重任。

1939年3月,受雲南中國茶葉公司之邀,範和鈞經香港、雲南抵達昆明。公司委派他去蠻荒之地佛海,調查民情,籌建佛海茶廠。範和鈞邊調查邊地民情、茶情、商情,邊招工,同時徵地蓋房,製造各種半機械製茶設備。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範和鈞設計的人力揉茶機,需6人同時操作

1940年,佛海茶廠生產紅綠茶132擔。以服務社會名義試製藏銷緊茶1000擔。

此時,範和鈞發現,佛海生產量最大的是蘑菇頭形狀的藏銷緊茶,把緊茶管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將工作的重點從紅茶轉移到普洱茶。

1942年11月,除三個員工在佛海茶廠留守外,範和鈞帶著茶廠的大部分員工經思茅撤回昆明。機器、廠房留在勐海,留守人員刀國棟、周光澤等每年還少量製作茶葉,維持開銷,直到1950年被解放軍接管。

茶事篇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茶馬古道造橋記

明清時期,雲南茶葉主產區在現西雙版納勐臘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六大茶山一帶。那時的交通非常原始,最快的是馬馱,慢一點的是人背和牛馱。19世紀末的法國探險家們曾經用一幅銅版畫完整地描繪了這種運輸方式。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1867年,由德拉波特素描、克拉蓋特繪製的臨安大橋銅版畫

19世紀的後期,那些靠近繁華城鎮的河流上,往往由官府出面,修建了漂亮的橋樑。比如臨安府(今建水)臨安河上,就修建了數十孔的長長的多孔橋,可以防範特大面積的洪水。1867年12月1日,加內探險隊的法國探險家們路過這裡,讚歎不已,他們不但用素描記錄了它,還繪製成銅版畫,使我們今天還能對圖興嘆,讚美那時的工藝和審美。

然而,荒郊野外的茶路上,這種能展現政績的工程就少之又少了。那些富可敵國的鉅商們,既為了自己,也為同胞著想,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造橋運動。在當時,對於較大的江河,由於材料和工藝的限制,他們無法建造固定大橋,他們就建造鐵索橋。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老昆明的茶館

昆明茶館起自何時,這是個謎。清初,一些打官司的人經常匯聚於昆明縣衙門(今圓通街街口)門口,等待傳訊和判決,這催生了有記載的最早的茶館。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

▲ 清末文士郊遊時的飲茶照

老昆明的茶館受四川影響比較大,茶館工人為幫工、堂倌或么師,他們的伙食住宿由店家提供。茶館每天營業,遇節假日也不休息。茶館內也有分工,比如茶園,以唱戲為主,賣茶水的收入只佔很小一部分。

那時昆明茶館之所以興旺,與昆明人的慵懶悠閒有關,與那時的生活條件限制有關。1950年以後,這種老茶館還維持了很多年,但漸漸就沒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