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剑地雷是如何实现定向杀伤的?

闫孙

“阔剑”定向雷的杀伤原理来自于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奥秘就在地雷要做成带弧度的样子。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杀伤力明显增加,这就是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根据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研制出了代号T48的定向雷,以预制的钢珠代替了钢板,杀伤力大大增加,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大幅减重,仅1.1公斤,单兵携带很方便。美军采购之后正式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根据军方要求,批量生产的M18定向雷在雷体上增加了一个瞄准孔,使地雷布设时更加简便。之后又根据军方的使用不断进行改进,最终有了M18A1定向雷。雷壳改用由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乙烯塑料,不会像M18的塑料壳那样出现破裂问题,雷体内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背面是680克的C4炸药。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60-120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50-100米范围内的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0米以外。电源包括电池盒和M57脉冲点火机。

定向雷的背面是会被炸药炸碎的,尽管雷壳是非金属,但C4炸药爆炸后还是会赋予雷壳碎片很高的速度,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所以“阔剑”定向雷的后方16米距离、120度角范围内被规定为危险区域,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这个区域。(S)


联合防务

先拽拽的抛出一个原理:米斯奈-沙尔丁效应。明白的就去赞吧!

阔刀地雷的典范是美军M18A1(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长方形的弧面内有700粒钢珠和均匀的1.6公斤C4塑性炸药,以及一个简易瞄具。起爆后面向弧度的正前方150米,高度2.4米,60°广角扇形范围内的密度杀伤。但是,为啥它的起爆不是圆形区域性的而是定向性的呢?秘密就是那个神秘的长方形“弧度”。

下面W君解释米斯奈-沙尔丁效应,它就是板状爆炸物的爆炸特性,其爆炸冲击波垂直于板状的两个方向膨胀,如果一侧有重物或固定物支撑(平滑钢板),则起爆冲击波将向远离支撑物的方向扩散。

由于具有良好的指向性,阔刀地雷被广泛部署于阵地、道口等方向性地带。

我国的仿制品:66式定向雷


军武数据库


实际上阔剑地雷的工作方式很简单,就是在一块有弧度的钢板后将放置的炸药引爆,这时炸药爆炸产生的力量会大部分作用于钢板上,强大的冲击力会将钢板撕裂成无数个高速飞行的小弹片,而这些弹片在有效的杀伤范围内,其威力是巨大的,这种现象叫做沙尔丁爆炸效应。人们利用这现象制作出了定向地雷。对于其成品“阔剑”地雷来说,它就是把钢板给换成了数百枚小型的钢珠,把这些钢珠利用一个带弧度的容器收纳在一起,使用时,将弧度的凸起面对向目标方向,然后引爆时,炸药威力会将数百枚钢珠射向前方60度到120度的角度范围内,同时钢珠的形状有利于飞行,因此射程能达到50-100米,也是因为杀伤力巨大,才让这种地雷获得了“阔剑”的绰号。

阔剑地雷采用了定向爆破技术,保证了爆炸作用力始终向前方,其实就是利用凹形装药的炸药聚焦爆炸原理而设计的一种能够使杀伤威力束缚在一定角度上的面杀伤地雷。而地雷中用于杀伤的一面是刻有预制线的,这样会在炸药爆炸时能量会沿着垂直于弧形凸面的方向扩散推动数百枚钢珠以扇面角度打击敌人。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阔剑地雷就是美军的M18地雷,其改进型M18A1则于60年代开始列装美军部队并用在了越南战场上。这种地雷的外形就像一个有弧度的长扁形盒子,为了让士兵更直观的知道哪一面是杀伤面,地雷弧度凸起一面标有此面向敌的字样,防止士兵安放地雷时,将攻击面放反,从而出现误伤己方的情况。M18A1内置700枚钢珠,用威力更强大的C4炸弹替代了原来的TNT炸弹,使得地雷的杀伤距离成倍增长。为了让地雷攻击面稳定的对向敌方,该地雷下部设计有剪刀形支架,支柱的顶部是尖的,就是方便地雷插在地面上进行有效固定。


M18A1的引爆方式有多种,可以人工引爆,可以设置各种拉发式引爆,绊发、压发、都可以。为了方向安装时让地雷的打击更加有效,地雷上面还设有瞄准孔,埋设时可通过瞄准孔来确定地雷打击的方向。


鼎盛军事

“阔剑”的技术关键就是米斯奈-沙尔丁效应。本质上这是板状炸药的特点,球状弹体的冲击波向四面八方传导,锥形榴弹是两个锥形,而板状装药,基本是以垂直于两个表面的方向传导。但如果在其中一个方向上放上重型挡板,那么冲击波几乎全部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去传导。

这个效应被发现要感谢二战装甲技术大发展。德国人为了搞自锻破片,进而获得更强大的反坦克战斗部专门研究了各种构型的装药的爆炸效应。发现这个效应的科学家是德国人休伯特.沙尔丁和匈牙利人米斯奈。米斯奈利用这一效应设计了43式反坦克雷和LTATA型定向雷。匈牙利军队在1944年之后开始使用这些地雷。最为一名地雷专家,米斯奈在战争结束前不断研究细化破片飞行轨迹的反步兵地雷。

但二战后,很多国家觉得步兵时代已经结束了。但1950年的战争改变了这一期,东方超一流步兵突然让美军和其他西方军队有点懵。于是各国又开始疯狂研制反步兵地雷。加拿大搞出了名为“凤凰”的反步兵地雷,能够向前方30米范围内喷射0.25英寸的钢立方体。1952年诺曼麦克劳德开始研制步兵携行的小型定向雷,在参考了“凤凰”的设计后,他完成了T-48型反步兵地雷,这两个设计的最大问题都是杀伤范围不超过30米,T-48大约在27米左右。

1954年皮卡丁尼兵工厂发布了M18的项目计划书,开发合同价值仅有37.5万美金。

1956年,“阔剑”最终完成,之所以能够产生远超过此前T-48和“凤凰”的破片速度,主要是因为工程师在钢球之间浇筑了塑料,保证了爆炸威力能够大部分用于推动钢球。最终M18的钢球最大射程达到250米,在50米内可以形成有效杀伤,钢球的速度可以突破1200米/秒。


强武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fe53a658b23bc60964e6fe93f6967f6\

武器大讲堂

(手持“阔剑”地雷的史泰龙)

谈起“阔剑”地雷,广大吃瓜群众想必是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从硝烟弥漫的中越老山前线,到惊险刺激的史泰龙动作片,“阔剑”地雷及其“中国儿子”66式定向雷都有出场,堪称反越南猴子之“神器”。不过陌生的却是其作用原理,一个钢板状的铁王八,怎么会有如此强的杀伤效果呢?还能操作爆炸方向,实在令人好奇。

(国产66式定向雷)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追溯其研发过程。“阔剑”地雷的始祖最初由德国武器专家伯特.沙尔丁研发。他发现,引爆一块带弧度的钢板,能使其起爆冲击力绝大部分作用于钢板,继而钢板撕裂为无数高速飞行的铁片,杀伤力十分强大。人们将这个爆炸反应称作沙尔丁爆炸效应。而迈入冷战后,为了对付东方精英轻步兵,欧美等国在此基础之上改良射击出了M18A1“阔剑”地雷。

(伯特.沙尔丁)

而在这些改进中,就包括了对“阔剑”地雷爆破的“定向性”的改善。遵循聚焦爆炸原理,该地雷通过凹形装药来放置炸药。同时通过弧形钢板,将钢珠杀伤范围束缚在一定角度的面,从而实现“定向”爆破杀伤。

(正在安装地雷的越战澳军士兵)

当然,同样得到改进的还有定向地雷的威力。以本文主角M18A1“阔剑”地雷为例,其内部放置700枚钢珠,将原先的TNT炸药换为了更加丧心病狂的,威力更大的C4炸药,使钢珠破片飞行速度更高,杀伤效果更强。而且由于其制造技术的简易,和低廉的成本,使得其生产总量极为惊人,从战略宏观上带来了更加惊人的杀伤效果。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军情解析

阔刀地雷的典范是美军M18A1(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长方形的弧面内有700粒钢珠和均匀的1.6公斤C4塑性炸药,以及一个简易瞄具。起爆后面向弧度的正前方150米,高度2.4米,60°广角扇形范围内的密度杀伤。但是,为啥它的起爆不是圆形区域性的而是定向性的呢?秘密就是那个神秘的长方形“弧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