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獵場”

人生何处不“猎场”

近日,電視劇《獵場》掀起一陣熱浪,收穫了驕人的播放量、收視率。這部五年磨一劍的良心劇、匠心劇,是金牌製片人張靜的又一部傾情傾力之作。

在北京順義的工作室見到《獵場》的總製片人、東陽青雨傳媒公司董事長張靜時,直率的她素面朝天,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憔悴。採訪時正值《獵場》熱播,那天,她和先生張宏震、導演姜偉三個人就播出情況一直聊到次日凌晨四點鐘,“心裡緊張,唯有互相鼓勵、抱團取暖。”語畢,哈哈大笑。看得出,她對目前的播放量是滿意的。

人生何处不“猎场”

張靜 金牌製作人,推出過的多部經典劇作曾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白玉蘭電視連續劇金獎等

劍走偏鋒匠心制劇

身為製片人的張靜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也不為大家所熟識。但經她一手推出的電視劇卻部部可圈可點,引發了一些社會話題,塑造了很多經典的熒屏形象,成就了不少躋身一線的優秀演員。

從國內第一部反家暴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到諜戰劇巔峰之作《潛伏》,再到如今的國內首部聚焦獵頭行業的《獵場》,張靜的選擇帶有一種明顯的“標識感”。剝離了小情小愛、家庭倫理、古裝宮鬥等慣用元素,不從討喜迎合的題材中取巧,她總是試圖從“人無我有”的電視劇藍海拓荒。“創新”是她為團隊定下的生存法則,不追隨別人,也不重複自己。

《獵場》的出現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作為國內首部展示獵頭行業生態的現實主題作品,它展示著人性的複雜多面,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情,更是以小人物的成長貫穿全劇。職場交鋒、危機公關、商戰裡的“術”與“道”等內容,能啟發觀眾觀劇時多一些“智力參與”,捕獲戲外的意義和價值。

有人將《獵場》歸為行業劇、職場劇,張靜對此有不同的認定。《獵場》其實是選擇了獵頭這樣一種看似生僻、小眾的行業,從新穎的角度切入,將普通人的命運附著於此,將主人公對於職業、情感、命運甚至人性、生死的表達融入其中,內容超越了行業的侷限,更普適大眾,並傳遞出積極進取的價值觀和職業觀等等。

張靜看重的好劇不受年齡、性別、偏好的限制,應該是一家老小願意坐下來一起追劇,甚至還能討論互動、盡興其中。《獵場》正是如此,很多人看過後大讚情節跌宕、金句頻出,使其在基礎觀眾之外,吸引了大批平時不常看劇的男性受眾,收視率一路飆升。

製片人的職業性讓這一身份的性別色彩不是那麼鮮明,張靜的選材甚至有些“男性化”的傾向。比起溫和的生活情感劇,她卻更偏好劇情起伏、節奏感強、矛盾撞擊的情節劇。天生的直覺加上多年經驗的積累,常常是拿到劇本大概一看,就能判斷這個題材是不是值得做、能做成什麼樣。

在時間分分鐘可以兌現資本的影視行業,與很多同行相比,張靜的步伐明顯要“慢幾拍”,推出作品的產量小,製作週期也長。而她一直沒有放棄內心自我要求的“金線”,反而很享受“慢工出細活”。

女製片人的“掐尖兒”藝術

在《獵場》中,鄭秋冬的人生導師劉量體曾對他說“在獵場,‘用’字說穿了就是一個詞——判斷”。作為製片人也是如此,無論是找投資、建劇組還是選劇本、定導演、挑演員,甚至是核算成本、統籌拍攝等,要處理好事無鉅細的每一項,靠的都是判斷。獵頭的核心是看人,這話同樣也適用於製片人。

張靜用“掐尖兒”比喻自己的選擇。初到北京時,她和丈夫陪鄒靜之先生逛古玩市場,鄒老師談到買古董的原則就是“掐尖兒”,這樣未來才有巨大的升值空間。這一原則也對此後張靜的行事風格影響很大。無論是選劇本選題材,還是選合夥人、導演、演員,她都“掐尖兒”。

張靜掐的“尖兒”,一個是“獨”,一個是“好”。她選中的多是別人很少觸碰的題材,獨一無二才能奇貨可居,有足夠的競爭力。

當年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曾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對家暴的關注,從一個家庭問題轉變為社會問題。很多地方受到啟發設立了反家暴熱線,身心受到摧殘的女性逐漸覺醒,尋求救助。

《潛伏》也是如此,播出近十年,至今同類型國產劇仍難望其項背,成為很多人不斷回看的經典之作。大家見到張靜,總會說“靜姐,我爸這輩子只看了一部電視劇,就是《潛伏》”;“《潛伏》我看了四五遍”……十年間,這樣的鼓勵不絕於耳。

一部部堪稱經典的作品,印證著張靜獵劇掐尖兒的眼光精準獨到。她選擇的朋友、合作伙伴也都有過硬的人品和高水平演技。姜偉的君子之風、孫紅雷的敬業精神、胡歌的謙遜真誠……都讓張靜讚譽有加。這些優秀的人與她攜手成就好劇,也在劇外成了惺惺相惜的摯友甚至“親人”。在朋友眼中,直爽大氣的張靜更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著大家,“人做得好”也讓她在業內有非常好的口碑。

人生何处不“猎场”

《獵場》總製片人張靜、出品人張宏震與導演姜偉(從左至右)

19年煉成的鐵三角

張靜感恩自己的幸運,從一個小公司穩紮穩打在行業內站穩腳跟、發出強音,並不是自己多厲害,而是靠人品攢出來的好運氣,讓她找到了事業、家庭中彼此成就的丈夫,遇到了姜偉等好的合夥人,組建了優秀的團隊……總有貴人相助,被很多更優秀的人“裹挾”著向前,所以她不敢停下腳步。

入行19年,她和姜偉合作了19年,彼此成就一路成長起來。在張靜眼中,人品好、作品好的姜偉是“德才兼備、零瑕疵”,一直敬稱他為“姜老師”。

姜偉嚴謹到較真兒的敬業,肯不惜時不惜力地幾年磨一劍。《獵場》拍了五年,姜偉既是導演又是編劇。歷史學科班出身的他寫劇本、導戲時總給人一種“匠人”的感覺。

劇中有一個橋段,越高端的客戶,跳槽的時候越謹慎。男主角舉例說,李開復當年進入谷歌,谷歌創始人和高管們都曾挨個騎著自行車到高爾夫球場和他見面。觀眾們都以為這是個杜撰的段子,沒想到李開復卻在微博上給出了回應:是真的啊。觀眾服了,編劇居然連主人公吃飯時隨口一說的段子都如此嚴謹。

出品人、製片人張宏震也和姜偉成了兄弟,兩人常常一天十幾個小時待在一起,有時把酒言歡直至深夜。兩家人更是親如一家,不僅房子買在一起,幾乎每個週末都一起度過,甚至還常常一起結伴去旅行。

這樣的感情是在十幾年的合作交往中凝結的,也是歷經歲月彼此的極高認同感。三個人分工明確,性格又極其互補,各取所長。他們一起推出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潛伏》《借槍》《沉默的證人》等眾多熱播劇,一起見證了很多榮耀時刻,也在共擔風雨中成為至交。

姜偉以前比較內斂,只想做編劇,不願做與各種人打交道的導演。是在張靜夫婦的支持下邁出了第一步,作為導演執導了首部作品《沉默的證人》。姜偉拍戲極度認真,有人不滿地調侃“拍這麼多條,是要做‘電影連續劇’吧?”每到這時,張靜和張宏震就會站出來替姜偉說話,將種種質疑、牢騷懟回去,給他最大的支持和信心。

《沉默的證人》播出之前,正好趕上廣電總局有要求,涉案劇不能在黃金檔播出。這讓所有人“特別崩潰”,張靜更是焦急萬分。

在那段低谷中,有很多人慕名來找姜偉寫劇本、拍戲,但都被他毅然回絕了。他說,張靜和張宏震支持我拍的第一部戲就折了,我一定要再給他們拍幾部戲,在此之前我哪都不去,也不和任何人合作。

因為這件事,姜偉一度得罪了不少同行。時隔多年之後,張靜和其他朋友聊天時才無意中聽說了真相,這讓她和先生深受感動。他們能一路相攜、以心換心地走到今天,靠的正是這種情義。

享受和家人一起做“劇漂”

對於自己的職業,張靜似乎從來沒有過“倦怠感”。她是湖北人,急性子,大大咧咧甚至有些“潑辣”。她說自己也深受“碼頭文化”的影響,做事有如船行江上,遇事會雷厲風行做出決斷並迅速解決,然後“船就駛到了下一站”。

張靜的父母都是京劇演員,當年漂在各地演出,從小習慣了這種生活的她,現在依然很享受全家老小跟著劇組各地劇漂的生活,在別人看來家庭工作不分的種種弊端,在她這裡卻收穫了放大無數倍的幸福感。不僅和先生幾乎形影不離,小女兒張子嫣更是在劇組長大。

遺傳基因再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子嫣從四歲開始就演戲,在《借槍》《神斷狄仁傑》《飛虎神鷹》等多部劇中出演角色,是一名曾獲得南方盛典“最佳新人提名”、 江蘇電視臺最具潛質表演獎等多個獎項的小童星,還在《獵場》中扮演“張嘉譯的女兒”曲雲箏。

在生活中,張靜和張宏震儘可能給女兒優渥的成長條件,但在拍戲時卻嚴苛到“不近人情”。不僅不能遲到、早退,有時一天拍攝十幾個小時都要全程跟下來。為了保證主演足夠休息,一些戲份不多的演員就要“墊場”,凌晨三四點起床拍戲是常有的事,而子嫣總是充當墊場角色,從來沒有因為是製片人的女兒被優待。

那年冬天在臥牛山拍攝《平原烽火》,條件特別艱苦,基本上都是攝氏零下20度的夜戲。7歲的子嫣總是隨叫隨到,張宏震拿塊溫溫的溼毛巾蓋在女兒臉上,用短短的一分鐘醒個盹後,立刻就以飽滿的精神出現在片場。子嫣很愛乾淨,可在山裡摸爬滾打了整整四個月,拍戲時一聲“臥倒”,便“啪”地撲倒在厚厚的土堆裡,絲毫不猶豫。

張靜夫婦對女兒“吃苦耐勞”的教育嚴格,所以女兒一向特別懂事,很能吃苦。當年拍攝《借槍》時,子嫣飾演女三號熊嫣嫣,戲份很多。有一天要從駐地趕去片場,因為午睡起來迷迷糊糊,趕路時一腳踩空,從六級臺階上翻了下去,張靜嚇得一聲驚呼。張宏震丟掉手中的東西,跑下去一把抱起女兒,第一句話就是“不許哭,戲場等著你呢!”

女兒果然一聲沒吭,所有人以為只是虛驚一場。可到了片場,服裝師給子嫣換服裝時才發現,孩子腰上磕出了一道又粗又深的紅印。這讓張靜和張宏震心疼壞了,至今提起仍很動情。

在事業上張靜獨立要強、能拼敢闖,可回到家裡卻是個十足的小女人。價值觀高度一致的夫妻倆一直是朋友眼中的“恩愛典範”。大家笑稱張靜是“少女小靜”,連女兒都知道媽媽是爸爸的“腦殘粉”。

才華之外,張靜尤其欣賞張宏震的人品,都說商場如戰場,可他總是以正人君子的方式待人處事,很多對手最後都成了他們的合作伙伴甚至朋友。

《獵場》完美收官後,張靜和團隊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多年來一直關注家暴問題的她,最近在籌劃成立反家暴基金去幫助更多女性。身為兩個女兒的媽媽,她很關注女性的成長和命運。

未來,張靜希望在推出更多精品劇,用好作品服務社會的同時,還能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實現人生的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