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回暖的三全食品 如何应对品牌老化?

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食品”,002216.SZ)依然未能避免营收和净利润不匹配以及净利率长期低迷的尴尬。

业绩回暖的三全食品 如何应对品牌老化?

“三全食品走的是产品横向开发扩张之路,没能够在纵向上打破湾仔码头等高端食品的封锁,在渠道上目前基本占据了多数城市商超的冷鲜柜,继续发力的空间有限。”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同时分析指出,三全食品新产品业务的培育在2017年逐渐显示出了生命力,但目前仍依赖龙头产品这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业绩回暖

三全食品再次向市场交出一份成绩单。4月26日,三全食品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8.17亿元,同比增长7.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0.28亿元,同比增长6.41%。

这是继2017年年度报告之后,三全食品营收和净利润再次实现增长。三全食品作为中国首家速冻米面食品企业,拥有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主营业务包括速冻水饺、汤圆、粽子以及面点等速冻食品。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三全食品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市场份额约为30%。

据了解,当前三全食品的销售渠道以商超为主,但当前商超渠道进入成本的不断增加,也让三全食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居高不下。

三全食品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为14.55亿元,同比增加2.68%,具体来看,市场费用为5.53亿元、业务费用为4.60亿元,两项合计占销售费用三分之二。而管理费用的增长幅度更大,为13.08%,其中,人员经费由2016年的0.8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07亿元。而同为速冻食品上市企业的安井食品(603345.SH)2017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为4.9亿元和1.52亿元,远低于三全食品。

“现在看来,三全食品尚未完全走出低谷,距离安全区还有一段距离。”清华顶层设计和快营销专家孙巍同时表示,速冻食品行业竞争加剧,营销和供应链成本正在上升,而三全食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其想通过“三全”“龙凤”品牌产品拉动利润增长,但这需要一定时间。此外,三全食品还需要警惕不断增加的产品库存,因为库存增加往往意味着企业动销变缓。

品牌老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速冻食品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004~2015年行业销售收入由45.66亿元增长到778.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41%。随着消费升级加快,宏观经济发展放缓,速冻食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呈现逐渐下滑态势。

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龙头的三全食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12~2015年,公司净利润不断下滑,虽然2016~2017年净利润连续增长,但距2012年1.39亿元的净利润仍有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三全食品一方面通过并购扩大自身规模,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但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并购龙凤食品虽然使其牢牢占据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的位置,但对其净利润的增长帮助不大。另据《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显示,三全食品收购龙凤食品后出现整合难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全食品的盈利水平。

在孙巍看来,三全食品存在品牌老化的问题。他表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不断升级,三全食品品牌升级需要跟上,同时产品升级也需要加快。但目前来看,三全食品尚未抓住外卖市场增速、年轻白领消费群体崛起的机遇,且其也未掌握有效手段,如针对细分市场、激活品牌和开发出比对手更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除了在产品创新方面外,三全食品还尝试从业务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以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据了解,三全食品在2014年前后推出了三全鲜食业务,发力鲜食餐饮领域。不过,该业务不仅没能帮助三全寻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反而拖累了企业的盈利。

在2017年年报中,三全食品并未提及三全鲜食营收状况,仅简单表述称,在鲜食科技方面继续研究升级自动售卖机,并强调未来公司将逐步加大推广力度和范围。据了解,当前三全鲜食业务并未盈利,亏损额由2015年的846.97万元扩大至2016年的2181.77万元。

孙巍表示,三全食品的“三全鲜食”是一种品类模式的升级,其创新精神值得称赞,但这一全新的互联网模式发展尚需时日,而且也不是三全食品自身擅长的领域。目前来看,三全鲜食的品牌认知、用户积累还需要加强。

·END·

业绩回暖的三全食品 如何应对品牌老化?

新消费

由《中国经营报》快消连锁版组打造

挖掘消费行业新趋势、新机会与新模式

打造快消业与连锁业上下游良性联动的新型生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