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得孩子哭总想哄孩子笑,你为什么不喜欢孩子哭?

范李英芳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哭得撕心裂肺。


一旦哄不好,我们就开始失去耐心,大声呵斥。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孩子哭得毫无预兆,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孩子的内心。


网上有个关于周星驰的故事,周星驰在父母离异之后,便与姐姐跟妹妹跟着母亲生活,日子过得不太富裕。


在家吃饭时,妈妈总把肉夹给他,自己不吃。有一次,他故意把妈妈省吃俭用买给他的整个鸡腿扔到地上,妈妈很生气,忍不住打了他。


很多年过去了,周星驰才在采访中说出了心里话:鸡腿是故意丢到地上弄脏,因为他知道母亲会捡起来吃。


当父母反转自己的视角,看看孩子的世界,会发现孩子的”坏“行为背后的需求,也会发现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之常情。


1. 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


在我们身边,很多父母爱孩子爱得很严格。


曾经在游泳池看到这样一幕:一位爸爸带着儿子学游泳,孩子看到水,害怕得大哭,迟迟不肯下水。


爸爸看不下去,强行把孩子拖到水里,一边拽着孩子,一边生气地说:“你看人家孩子比你小都不怕,你怕什么!”


一个下午,孩子都在爸爸的训斥中度过,直到走的时候也没学会游泳。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十分常见,作为大人,我们不喜欢孩子哭,不允许孩子害怕,更见不得孩子胆小怯懦,所以很多经常对孩子说:


有什么好怕的?

不要哭了!

有什么大不了的!


类似这样的话,给孩子的信号都是“不接纳”。


当我们呵斥孩子后,短时间看起来孩子没了这些情绪,其实,孩子只是在心里压抑这些情绪。


过度压抑负面情绪的孩子,时间久了,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2.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是合理的


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很多家长看来都不算什么的小事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应。


比如有的孩子天黑了就会害怕,不敢一个人睡,父母一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孩子胆小、没出息。


其实,恐惧是最常见的情绪之一,就像我们一个人走夜路会觉得害怕一样。


如果孩子每次怕黑,父母都去指责孩子胆小,对减少孩子的恐惧没有一点用,反而让孩子觉得“害怕”这种情绪爸爸妈妈不喜欢,内心甚至会感到愧疚、羞耻。


“孩子是很好的感受者,但却是很差的诠释者。”


因为年龄小,他们往往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都只能靠哭来表示,大人的敷衍责怪,都是在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3. 所有哭泣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接纳


总有父母担心,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岂不是就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


其实,父母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当孩子生气了打人的时候,“生气”的情绪是应该被父母理解,但是“打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去阻止。


抱走孩子,拍拍他,亲亲他,告诉孩子:“宝宝很生气是不是?”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接受孩子的行为。

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父母的理解,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


当孩子哭了,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阻止、评判和指责,或是用道理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难过,哭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孩子感觉到无论自己怎样表现,父母都是爱他的,都是愿意信任和支持他的,这种爱,能让孩子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


钱志亮工作室

哄孩子笑,不如允许孩子哭

孩子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而母亲见不得孩子难过,在焦虑的驱使下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和体验。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母亲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是在满足“好妈妈”的体验

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幼儿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

三四岁的童童(化名)想搭一个像自己一样高的塔,然而,搭着搭着积木总是倒塌,终于童童有些生气地大哭:“我搭不那么高”,妈妈看到童童因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极了,赶紧过来安抚童童:“宝宝,不哭,这些积木不好,妈妈给你买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积木,要不,妈妈帮你搭怎么样?”

童童反而更生气了:“不要,我不要”。

妈妈:“宝宝不哭了,我们吃点好吃的怎么样?”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妈妈:“看动画片?你不是最爱看动画片吗?”

童童听到看动画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脸。放松的亲禁不住抱着童童亲了一下。

看到孩子的笑脸,妈妈不再纠结难受,舒了一口气,心情也阳光起来。

此情境中母亲的反应很常见。乍一看,甚至可能会感动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母亲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把孩子带离痛苦,重获笑颜。然而,细致地体验这个化哭泣为笑颜的过程,其中最多的却是母亲的焦虑,而并非温柔的容纳。真实往往很残酷,觉察和面对并不容易,这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困难所在。

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婴儿期获得的全能感(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适应的,然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的基础上,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或者称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

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创造挫折,倒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经足够。


国际顶级萨提亚大师 约翰·贝曼 作序推荐:本书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即要想成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后再跟孩子之间建立起积极、亲密的亲子关系,并以身作则地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觉知养育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孩子一摔倒,父母立马说:“没事没事,一点都不疼,别哭别哭。”;本来不愿意给孩子的东西孩子一哭立马给了;在外爱笑的孩子总是能赢来更多的关注...



我想这大概就是人性中本就存在的趋利避害,常人总喜欢听赞美的话语,总想着过幸福的日子。可是我们也该清楚“哭”与“笑”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情绪,情绪不分好坏,就与月缺月满一般,我们都得接纳,再想办法引导。

每次baby哭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孩子需求不满了,孩子需要帮助了。我会抱着他先让他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完,等他静下来问他怎么了,再认真地听他的需求。假如需求不能被满足,我也会跟他说清楚为什么不行,这个时候也许孩子会再次大哭,我仍是给予他时间来调整,再次强调原则后再转移注意力,事情也就过了。



每个人喜欢笑,我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不如意的事那么多,哪怕是孩子。与其用堵,让孩子的需求压制在心底越积越多造成各种不好的情况,不如以疏换堵,排泄完了孩子也就轻松了。


baby的童年足迹

妈妈不喜欢孩子哭,对孩子来说不公平。试想当孩子受委屈或者受伤的时候,想通过哭来表达情绪,而当妈妈表现出来不耐烦的时候,孩子是不是更委屈啊。



分析一下,妈妈不喜欢孩子哭的原因。

第一,妈妈自己小时候是否经历过这样一事情,自己因为要一件东西,父母不同意,于是你哭,哭的跟伤心,结果父母对你的哭不理不睬,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并且告诉你,小孩子不能哭,不应该哭。所以,慢慢地在你心理形成一个观念:小孩子不能哭。

当你自己有了孩子,内心深处也有一个这样的信念,就是孩子不能哭。当孩子哭的时候,你会很不耐烦。



第二,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试图去哄他,不要让他哭,试了几种方法,她还是哭不停。你开始怀疑自己,开始生自己的气,无力感让你对自己很失望。

第三,自我委屈感冒出来。当表现出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内心更深处的委屈感开始影响自己。

自己这么长时间照顾孩子的心酸和艰难全冒出来了。自己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看着哭闹不停的孩子,自己想大声哭一会儿。



这是妈妈看到孩子哭以后,自己内心深处情绪的波动和变化。


情绪管理专家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跌倒了哭闹家长就赶紧安慰,可是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孩子的情绪跟随大人的态度

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表达情绪的能力。他们只知道难过就哭,开心就笑。尤其哭最能牵扯家长的内心。因此,哭成为了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孩子受挫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经常在愣了一下之后立马哭泣,家长立即循声赶来安慰,这个做法让孩子感觉自己刚经历的事情很严重,自己的情绪必须要反应的更为激烈,才能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委屈。

与之相反的也有家长采取漠视的处理方法,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性格,这种方法也不对。培养出来的小孩会没有安全感、冷漠。

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倾听孩子的想法,适当给予安慰和鼓励。例如孩子磕到了,家长可以说:“宝宝不哭要勇敢,爬起来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接受到家长的暗示,并告诉自己:“勇敢的宝宝不能哭鼻子。”

二、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大多数人认为孩子的叛逆期是只处于青春期。其实不然,在孩子三岁左右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认知能力,会不断的探索世界、试探父母底线。

他们会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他们越要做。

这个时候家长不能一贯的用哄的方式去处理,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正确的情绪,可以使用讲道理等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教孩子调控情绪

1、让孩子适当表达自我情绪,让孩子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表达适当的情绪。

2、告诉孩子情绪应当如何表达,不是一味地哭闹,而是要有自己的字体语言。

3、家长不要用“冷暴力”或“宠溺”去应对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合理的发泄情绪。

4、陪宝宝阅读关于情绪方面的童书。

齐丽娟有话说:

孩子在三岁左右就要开始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意识。家长在这个过程要很有耐性,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抵触。


齐丽娟

每个父母长辈的都不喜欢孩子哭吧!刚当上妈妈的那一阶段,过的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哪里做不好,孩子一哭,我自己也手忙脚乱,非常不安,烦躁,后来总结出经验,孩子饿了抑或是困了,哭泣是孩子想表达自己需求……慢慢的生活状态才有所好转,现在想来听搞笑的。哭是孩子情绪的发泄,由于害怕,疼痛,难过……当然,孩子在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也在成长,我们应该学着接受孩子自己的情绪。

孩子长大了,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记得那次因为出差必须和孩子分别一个星期,分别时看见孩子两眼泪汪汪,我的心拔凉拔凉,我见不得孩子哭即便是因为临别的伤感。制止孩子哭泣似乎是每个家长必做的一件事,但这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撒泼,又是哭又是吼的,家长无力招架,生怕孩子哭的累坏身体,也影响到大人情绪,自然百般讨好,想要什么买什么,竭力满足孩子要求,自然养了一堆“小皇帝小公主”……

虽然每个父母都不喜欢孩子哭泣,但是要依情况而言,要了解孩子哭的原因,不一定要干预……


墨妈咪哇

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心目中,哭是让人反感的行为,孩子一哭就是代表着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都不愿意孩子哭。并且在成人的内心是很排斥哭的,因为孩子的哭声就像是噪音,使人心烦意乱。我今天就是这样,本身心情就烦躁,孩子还一个劲的哭,怎么哄都不管用,内心直接崩溃。
从古至今,爱哭一直被赋予了贬义词,而爱笑就成了褒义词,人们都说喜欢爱笑的孩子,却从没有人说过喜欢爱哭的孩子。在人们的心中,哭是懦弱的表现,所以很不被接受。并且哭是代表难过,笑是代表高兴,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所以自然都是希望孩子笑了。


甜宝爱学习

很多人不喜欢孩子,其实是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闹的孩子很烦人,吵人。也有很多人喜欢孩子,因为孩子爱笑,单纯可爱。其实,爱哭爱笑都是孩子的特性,毕竟他们还小,语言表达有限,当不被理解时,只有哭闹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才会得到适当的照顾。

咱们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哭闹,虽然不喜欢,也不能吼叫解决,只能耐心地观察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哭闹,学会分析孩子的心理。

有时候哭也不是个坏事,可以发泄情绪,释放自己。我就特别爱哭,不是懦弱,而是眼泪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蛮好的。


Seven宝贝向前冲

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摔疼了或者遇见自己有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了,那这个时候,妈妈一定首先会心疼自己的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笑的时候肯定是很开心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令人快乐的,那么你肯定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孩子笑。

就是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孩子在那里哇哇大哭,自己也会感觉到想知道这孩子为什么哭啊,想着哄一哄她让她不哭,这可能也是人之常情。


茗惜521

看不得孩子哭,总想哄孩子笑的家长很多,而这个现象在隔代祖辈中更是一个通病,为什么呢?可能有觉得孩子一哭太烦了,或者太吵了,或者太难听了,或者太让人心疼了。所有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从深层而言,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教我们的


原生家庭,即指: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结婚前所生活的地方。因为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从混沌婴儿期到三观形成的成年人这段很关键的时期,因此,心理学认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将伴随每个人一生。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导致原生家庭普遍推崇的就是“笑比哭好”,一代又一代,这个习惯便奠定了下来。


以外,为什么不喜欢孩子哭,理由还千奇百怪,比如前面举例的:烦、吵、难听、心疼,还有更多其他理由,这也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不展开。


二,不允许失败,抗挫力差


孩子哭泣是一种失控,而失控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失败,抗挫力差的成人,会觉得无法接受,于是希望努力哄孩子笑,来扭转这种挫败的感觉。


此外,哭是提要求,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而抗挫力差的成人,会惧怕被要求。而笑是取悦对方,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想哄孩子笑。


三,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从众心理在任何领域都存在,而且会干扰人们的独立判断。大家都喜欢孩子笑,那么我就努力哄孩子笑,大家都不喜欢孩子哭,那我也不喜欢。


以上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不喜欢孩子哭,喜欢哄孩子笑。其实,现代父母在这方面已经好了很多很多,他们可以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也明白情绪没有对错,孩子有权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