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要不是奥斯卡大奖刚落帷幕,这部《水形物语》也不会引起我的注意。若不是引起注意,我也不会发现其电影导演正是那个创作了《潘神的迷宫》的人。

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潘神的迷宫》剧照

于是,心中的那个“童话情节”又再度被唤醒。而这个情节,对过去的我说白了也就是“信和不信”的概念。如今又多了个“去不去验证”的概念(听说人类还有95%的海洋领域从未探索过)。

至此,我对那个幻想中的海洋生物走过了信、不信、怀疑、懒得去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得拜三位作家所赐:

童年:安徒生和《海的女儿》

“不知有多少夜晚,她站在开着的窗边,透过深蓝色的海水,朝上面凝望,凝望着鱼儿挥动它们的尾巴和鱼翅。她还看到月亮和星星--当然,它们射出的光有些发淡,但是透过一层水,看起来要比在我们人的眼中大得多。假如有一块类似黑云的东西在它们下面浮过的话,她便知道不是一条鲸鱼在她上面游过,便是一条装载着许多旅客的船驶过。可是这些旅客再也想象不到,他们下面有一位美丽的小人鱼,在朝着他们的船底伸出她的一双洁白的手” - 《海的女儿》

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 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

我早记不清那些故事情节了,然而,关于王子、美人鱼和大海的映像映像却从童年便植入了我的脑中,由于这类童话故事多以惩罚、牺牲、消失为结局,所以记忆总是有点伤感,总能让人流连忘返,读时有种想要一头钻进大海去到另一个世界的欲望。

还用问吗,不管你信不信,那时的我是信了!那种非科学观、非物理化学思维的深信不疑。自然,那时的人也没有“人兽恋”这个概念,爱就是爱了,信就是信了。

要问我安徒生的“美人鱼”给后来成年的我带来了什么:一点点被人耻笑的浪漫,仅此而已。

拜社会教育所赐,我及时从人兽恋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积极面对了现实:学习、工作、买房、交友……

童话成了幼稚的代名词,直到又一个作家进入我的世界,那个情节才又再度燃起...

青年:王小波的《绿毛水怪》

“妖妖抬起头,仔细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嗵”地一声跃入海里。等到我把脸上的水抹掉,她已经游出很远了。我看到她迎着波涛冲去,黑色的身躯两侧泛起白色的浪花。她朝着广阔无垠的大海──无穷无尽的波涛,昏暗无光之下的一片黑色的、广漠浩瀚的大海游去了。我看见,她在离我大约半里地的地方停下了,在汹涌的海面上把头高高抬出海面在朝我了望。我站起来朝她挥手。她也挥了挥手,然后转身,明显加快了速度,像一颗鱼雷一样穿过波浪,猛然间,她跃出水面,张开背上的翅膀在水面上滑翔了一会,然后像蝙蝠一样扑动翅膀,飞上了天空。转瞬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天上的小黑点” - 《绿毛水怪》

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绿毛水怪”故事不再像《海的女儿》那样充满温暖的阳光,相反,一股傍晚的阴暗氛围加之海浪的凶险、湿冷笼罩着我。

我一度陷入抑郁之中,因为主人公讲的故事实在太真实了,离本人太近了:从父母那一代走过的文革、串联、知青下乡,再到插队胶东半岛海阳县的渤海湾,再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海的女儿的童话故事……

大概是无知造就了人的执着与浪漫,但愿知识和科学能挽救那些相信美人鱼的无可救药的人。可一旦你真正的得到了知识本身又会怎样?

现在:兰佩杜萨和他的《莉海娅》

“我和其他人一样,认为她只是一个正在游泳的普通姑娘,于是小心翼翼地划着桨,到她跟前俯下身去,朝她伸出双手,拉她上船。然而她用一种奇特的力量直挺挺地从水中站起来,腰部以上全浮出了水面;接着她张开双臂搂着我,我闻到了一阵异香。然后她轻轻滑进船中;她的身体从小腹和臀部以下和鱼一样,覆盖着一层珠母色和湛蓝色的细鳞,最后是一条分叉的尾巴,正在慢悠悠地拍打着船舱的底板。她是一个鱼美人...” - 《莉海娅》

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选自《兰佩杜萨文集》

很难想象这段话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之口。当然,他所做的并不只是说说,最终,他也跳进了大海,去追寻他的“莉海娅”了。

作为意大利的最后一位贵族亲王、意大利上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兰佩杜萨的这篇小说似乎考古般地印证了童话的存在。不然,又有谁能把那些“鱼美人”描写的如此细致多情。

如今,美人鱼的世界,它不再是童年里的那个卡通人物,也不再是《绿毛水怪》中的伤感回忆,它变成了这个世界里凡人无法去到的地方。

几百年来,人类乐此不疲地用文学、音乐、美术、电影创造着那个心中的“美人鱼”,难道就这一点不足以证明它存在过吗!

你可以逃避它,但你永远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不止《水形》找它,从安徒生到王小波都在寻找


撰文:太虚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