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收藏是一项极富趣味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在我国向来是不缺乏群众基础的,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媒体的宣传,收藏队伍也逐渐壮大,大有全民收藏的趋势,究其原因收藏不仅仅可以怡情陶冶心性也可以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手段,小到邮票卡片大到古董珠宝,每个种类都有大批的拥趸者。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的收藏不仅需要资金方面的充裕,更需要收藏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即去伪存真的能力,在这些能力尚不足的情况下建议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去购买一些“稀世珍宝”。鄙人通过鉴定工作实践总结了几种市场比较常见的“稀世珍宝”,在这里简单与大家分享一下,以后见到就捂好口袋绕道而行。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火爆的收藏品市场

第一种,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著名的“乾隆孝粉”玉碗了,当然这是一系列产品,不仅仅是碗,还有瓶、盘、罐、圭等等各种器型。这类产品基本都是以汉白玉(大理石)为材质,表面蚀刻各种花纹(多以缠枝花卉、八卦、车马、古代人物、诗文等)底部有“乾隆年制”简体篆书款,因“年制”二字看似“孝粉”所以大家戏称此类产品为“乾隆孝粉”。多出现于建筑工地土建周边(便于谎称工地施工挖出来的)乡村集市,古玩地摊等,其制作工艺与蒙砂玻璃工艺相似,首先电脑绘图(仔细对照这类产品上的文字与电脑中篆书在线转换器一模一样),将图纸贴于碗的表面,再放入石蜡溶液中,将图纸撕掉,将碗放入酸中腐蚀,有蜡的地方就形成花纹以及印章等纹饰,最后再涂抹泥土染色做旧,一批“稀世珍宝乾隆孝粉或者武陵王上圭”就面世了。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2:武陵王上圭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3:乾隆孝粉玉碗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4:乾隆孝粉瓶瓶罐罐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5:乾隆孝粉瓶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6:篆书在线转换器乾隆年制篆书

第二种也比较常见,那就是晶莹剔透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宝石”了,常见有烤蓝工艺镶嵌仿古戒指、吊坠,扳指、观音、佛挂件、圆珠手串等。其主要特点是颜色鲜艳漂亮以红色最常见,内部纯净无暇,表面光泽很强类似有一层铅光,比重很大,手掂坠手感很强其密度要远超过正常的天然宝石,硬度很高等。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人工合成立方氧化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由苏联科学家合成成功,所以也称为“苏联钻”或者“水钻”,根据英文名也简称为“CZ”是一种珠宝行业极常见的价格极其低廉的人工合成宝石,我国广西桂林、梧州等有不少厂家生产。纯正的立方氧化锆无色透明,可以添加一些元素使之呈现各种想要的颜色,虽然是人工合成的但看着漂亮看着很值钱是吧?原材料150一公斤,量大从优。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9:所谓的红宝石扳指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0: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啥颜色都有

第三种就比较高端了也很神秘,自古以来典籍与民间传说较多却极少见到实物,慈禧老佛爷含在口中后被孙殿英盗走的传说更使其闻名。但是此物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何种物质至今也没有定论,这就是夜明珠。这类藏品市场中时有出现,一些媒体也时有报道,甚至都带有鉴定证书,而证书中的鉴定结果更是神乎其神,一般命名为“天然钻石陨石夜明珠”,搞得藏友一头雾水,其实这些钻石陨石夜明珠是一种人造材料,叫人造硼铝酸锶,九十年代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最先研制成功,一次吸光可以持续放光几十小时,并且申请专利,由于所构成成份符合国家应用材料的安全标准,所以允许其批量生产,主要作为装修材料与普通饰品材料应用。按照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夜明珠其实就是含有一些发光性稀有元素的萤石经过打磨形成的圆珠,内蒙产的一颗巨大的具有磷光效应的夜明珠重达六吨。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1:”陨石钻石夜明珠“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2:所谓的夜明珠原石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3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4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5:人造硼铝酸锶,淘宝十元一块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6:最大的萤石夜明珠

第四种也是比较常见的珍宝,好多藏家手里基本都有或者基本都见过,那就是老坑冰种满绿翡翠大手镯。市场常见的基本有两种,一种本身是翡翠但是由于颜色,质地很差所以要经过人工的强酸冲洗、染色、注胶等手段的处理,使其外观很漂亮,即所谓的翡翠“C货”。另一种本身材质不是翡翠而是白色石英岩,经过染色处理后冒充翡翠,即市场所谓的马来玉。其实这两种冰种满绿翡翠手镯都很好鉴定,最普通的经过国家实验室认证的珠宝鉴定中心花很少的费用都可以鉴定其真伪,当然有些机构本身就是“李鬼”出具的鉴定结果是不准确的(图1920)。要相信科学,不能盲目听从卖家谣传,说清代的翡翠在珠宝鉴定中心鉴定不出天然翡翠的结果,这都是骗人的。翡翠只要是老的那肯定是天然的,只要不是天然的那肯定不是老的。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7:所谓的清代满绿翡翠手镯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8:染色石英岩——马来玉,肉眼可见内部颜色呈网状分布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19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20

第五种材料是个大类,可以说无所不能无所不仿,那就是玻璃,简单讲其中两种,第一种就是所谓的“外蒙料”和田玉,之所以称为“外蒙料”其实这里边是有一点小幽默的,实际应该倒着读“蒙外行的料”,就是玻璃仿和田玉,常见的是手镯,牌子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外蒙料的比重要远远低于和田玉。另外一种可能见过的人不多,比较唬人那就是所谓的蛋白石欧泊。一个像鸡蛋一样的大玻璃球,非的说成是欧泊,蛋白石并不是非的像鸡蛋形状才叫蛋白石的。欧泊是一种贵蛋白石,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的贵重宝石,主要产自于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其中以澳大利亚产的黑欧泊最为著名贵重。一定要与普通蛋白石区分开,普通的蛋白石也没什么价值的,更何况是玻璃仿的。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21:所谓的欧泊蛋白石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22:澳大利亚产的黑欧泊,具有变彩效应,相当贵啊

另外还有合成树脂做的一些工艺品摆件,表面涂点泥沙墨水,因为树脂的密度要小一些所以一般内部也填充泥沙以增加重量。就成了稀世珍宝了,这类仿品鉴定比较简单首先这种是模具铸造的,可以轻易发现范线以及砂眼,另外一个方法可以用打火机烧一下,天然玉石的肯定烧不坏,烧坏了那肯定不是真品(刀削实验、火烧实验在鉴定中都属于有损鉴定,一般不提倡使用)。树脂一般是仿一些有机宝玉石比如象牙、犀角、玳瑁、蜜蜡、核桃等等。

那些唬人的“稀世珍宝”!

图23:这些所谓出土文物有没有似曾相识?点火就着哈

投资有风险,收藏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