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網絡圖片

小時候,經常看到有人扛著核雕架遊走於車站、碼頭之間,雕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諸如漁家樂、百花籃、羅漢這類佩件、扇墜、串珠,掛在衣帶、紈扇或繡袋下面,作為“辟邪”之用。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網絡圖片

核雕是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明代文學家魏學洢的散文《核舟記》記述了明天啟年間常熟王叔遠在不滿一寸長的核桃上雕刻出《東坡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兩寸,有蓬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緻,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微型雕刻的高超技藝和漢族工藝匠人的勤勞智慧。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網絡圖片

核雕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立體微雕技藝,乃以杏核、桃核、橄欖核為載體,經過巧思設計後,雕刻成各類藝術作品。核雕不僅剔透玲瓏,細緻精美,外表也是光潔瑩潤,膩滑如脂,若經人手長時間的摩挲把玩,會呈現出似玉似釉的光澤,端莊沉靜,雖然只是方寸之物,卻有著一種恢宏大氣的視覺美,自古就是人們用以怡悅性情和顯示品位的雅玩,如今也為許多藏家津津樂道。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網絡圖片

據史書記載,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和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從存世的核雕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

精美的核雕工藝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技藝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目前,蘇州核雕的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光福鎮,2008年,光福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裡興建了核雕城,核雕從業人員超過1500人。

蘇州地區獨有的漢族民間藝術——核雕

網絡圖片

“陳素英大師核雕工作室”是光福的金字招牌,慕名而去,卻與陳大師失之交臂。不過,在大師工作室領略了刀工清逸、線條流暢、精細入微、作風寫實的“陳派藝術”。《東坡38人遊舟》和《蘇東坡泛舟赤壁》真可謂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清乾隆年間陳祖章的核雕《東坡夜遊赤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為了振興民間藝術,陳素英在學習、借鑑明王叔遠的核桃雕、清陳祖章的橄欖核雕《東坡夜遊赤壁舟》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歷時三年創作了《蘇東坡泛舟赤壁》。該作品需要用放大鏡才能仔細品鑑,小小的橄欖核藏著曼妙的微型洞天,船上人物、船篷、楫、壺、爐等栩栩如生,尤其讓人驚訝的是,八扇艙窗居然開合自如,精微之處令人拍案驚奇。再觀摩《八仙過海》《漁家樂》《戲舟》等系列橄欖核透雕及圓雕人物,靜物山水自然流暢,秀雅有致;人物形象飽滿生動,肌肉線條清晰,神形兼備,難怪國內核雕收藏愛好者趨之如鶩,日本、新加坡和港臺收藏家不遠萬里紛紛登門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