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名城——化德縣

化德縣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轄縣,位於烏蘭察布市東北部。北連鑲黃旗,西和南面與商都縣隔山相望,東部與河北省康保縣接壤。

塞外名城——化德縣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東北部,陰山北麓東端,內蒙古高原中部南緣,屬陰山山地與烏蘭察布高原的過渡帶。全縣總面積2568平方公里,轄3鎮3鄉,87個村委會、9個社區,325個自然村,在冊人口16.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6萬人、農村人口12.71萬人,農村常住人口5.09萬人,是一個蒙、漢、滿、回、朝鮮等多民族居住的農牧結合縣。域內平均海拔1500米,屬淺山、丘陵荒漠地貌。

2013年,化德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7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5億元。化德縣地處陰山北麓東端,內蒙古高原中部南緣,屬陰山山地與烏蘭察布高原的過渡帶。整個地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山地、丘陵、川地相間,呈現“遠看是山,近看是川”的景象。最高點是西北部公臘胡洞鄉境內的大腦包山,海拔1791米;最低處是七號鎮境內的孔督營子,海拔1244米。化德縣境域從戰國至兩漢屬匈奴漠南之地,三國兩晉時隸屬鮮卑,隋、唐、五代隸突厥、契丹。

塞外名城——化德縣

遼朝為西京道奉聖州屬地,金朝先後為西京路宣德州、撫州屬地,元朝為蒙古遊牧地,屬興和路管轄。

明朝時仍為蒙古遊牧地。

塞外名城——化德縣

化德縣

清朝乾隆年間,又增設四牧群,稱察哈爾十二旗群,化德為商都牧群地。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後,化德境內開始放荒拓墾。

1914年6月14日,設察哈爾特別區域,今化德縣歸其管轄,1928年,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改為行省,今化德縣隸屬之。

1934年3月,設化德設治局,隸屬察哈爾省。化德縣名蘊含"以德化民,德政化民"之意,其名稱是按崇禮、尚義、康保、化德依次排列下來的,四縣聯稱為崇尚康德。

1936年5月12日,"蒙古軍政府"在嘉卜寺成立,並將化德縣改為"額爾德木索雅勒圖浩特"(漢名德化市)。暗含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可以"逢凶化吉,普度眾生"之意,為其政權塗上一層迷信色彩。同時,德王將"察境蒙政會"會址遷到嘉卜寺(今化德縣長順鎮)。

1945年8月13日,蘇蒙聯軍解放化德,建立化德縣人民政府,屬冀察十九專區。

1947年1月改設商化聯合縣,1947年9月改為商化康聯合縣,1949年1月23日成立化德縣人民政府,屬察哈爾省察北專區管轄。

解放後,1950年8月,化德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盟管轄。

1959年10月,隸錫林郭勒盟管轄。1960年9月13日,與鑲藍旗合併為上都鑲黃旗。

1963年5月28日上都鑲黃旗撤銷,恢復化德縣建制,仍屬錫林郭勒盟管轄。

1969年11月,化德縣由錫林郭勒盟劃歸烏蘭察布盟。

2003年12月,改隸烏蘭察布市。

塞外名城——化德縣

境內土壤為粟鈣土、草甸土、鹽土三種類型。粟鈣土面積約為372萬畝,佔全縣面積的98.2%。活土層一般在30釐米左右。

各類草地面積234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61%,屬乾旱、半乾旱型草原植被。主要牧草44科153屬235種,其中禾本科、豆料、菊科等飼用植物84種。人工草場到2004年達44.4萬畝。

化德縣地處中溫帶,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5℃,年均降水量330毫米,雨水大都集中在6~8月份。年均無霜期102天。春秋季節多風,年均大風日數67天。冬季寒冷漫長,夏季乾熱短促。年均日照3078.7小時,太陽輻射強。乾旱、大風、霜凍為主要災害性天氣。

化德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藏有鎢、金、銀、鐵、銅、硅藻土、石英、螢石等20餘種。石英石儲量在2億噸以上,是發展硅鐵生產的豐富資源。硅藻土儲量在102萬噸以上,品位為國內“三傑”之一。

野生植物資源有44科153屬235種,其中藥材資源140多種,花卉資源20餘種。野生動物有狐狸、野兔、刺蝟、黃鼠、青蛙、蛇等60多種,禽類有胡燕、烏鴉、喜鵲、野鴿、野鴨、鴻雁、沙雞、百靈鳥等30多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