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金條”焦餎餷

從古至今,睢縣人無論是宴待賓朋,還是閒時獨酌,飯桌上總是少不了一道色澤金黃的小菜,那就是賦有“睢州金條”之稱的焦餎餷。

焦餎餷是睢縣獨有又頗具特色的一道素菜。它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至今約400年曆史。相傳康熙皇帝曾去睢州白雲寺(今民權縣白雲寺)尋找他的父親順治帝。白雲寺主持方丈佛定以焦餎餷招待康熙皇帝,倍受康熙讚賞:“真是美哉,妙哉!”康熙皇帝而後在白雲寺居住的幾天裡,每天必點這道菜。睢州知州聽說皇上愛吃焦餎餷,立即派出匠人為皇帝特別加工,作為貢品每年數次送到皇宮,並被列入皇帝御膳。自此之後,焦餎餷成了清朝睢州向皇宮進貢的必備貢品之一,這道菜的製作工藝也變得更加精細,名聲也在縣內外傳揚開來。

焦餎餷是由半成品“扎卷”經過精心加工製作而成的。每年進入臘月,城郊鄉保廟村的村民就在家裡忙活開來。一家老小齊上陣,開動石磨,燒紅鐵鏊,做起“扎卷”。“‘扎卷’在市場上需求量很大,每天加班加點地做還是供不應求。”村民胡鳳閣說。

“扎卷”原材料採用優質綠豆,經泡製脫皮,石磨磨漿,然後在鐵鏊上攤烤定皮,疊扎而成。食用時,將扎卷切丁過油,可淡、可鹹、可甜,或糖燒、或醋溜,口味不一,食時可擇,可湯、可拼盤。其味鮮可口,清熱解毒,焦香酥脆,嚼後無渣,色澤金黃透亮。

如今,睢縣焦餎餷加工作坊遍及民間,城鄉集市無論大小,都有專門作坊加工和銷售攤點。其中做工最為講究、質量最為上乘的還要數小關、保廟等村。胡鳳閣家祖上三代做“扎卷”,至今仍在傳承。他們一家人農閒時做“扎卷”,平時每天要做80斤左右,春節前後每天產量可達400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