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金条”焦饹馇

从古至今,睢县人无论是宴待宾朋,还是闲时独酌,饭桌上总是少不了一道色泽金黄的小菜,那就是赋有“睢州金条”之称的焦饹馇。

焦饹馇是睢县独有又颇具特色的一道素菜。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至今约400年历史。相传康熙皇帝曾去睢州白云寺(今民权县白云寺)寻找他的父亲顺治帝。白云寺主持方丈佛定以焦饹馇招待康熙皇帝,倍受康熙赞赏:“真是美哉,妙哉!”康熙皇帝而后在白云寺居住的几天里,每天必点这道菜。睢州知州听说皇上爱吃焦饹馇,立即派出匠人为皇帝特别加工,作为贡品每年数次送到皇宫,并被列入皇帝御膳。自此之后,焦饹馇成了清朝睢州向皇宫进贡的必备贡品之一,这道菜的制作工艺也变得更加精细,名声也在县内外传扬开来。

焦饹馇是由半成品“扎卷”经过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的。每年进入腊月,城郊乡保庙村的村民就在家里忙活开来。一家老小齐上阵,开动石磨,烧红铁鏊,做起“扎卷”。“‘扎卷’在市场上需求量很大,每天加班加点地做还是供不应求。”村民胡凤阁说。

“扎卷”原材料采用优质绿豆,经泡制脱皮,石磨磨浆,然后在铁鏊上摊烤定皮,叠扎而成。食用时,将扎卷切丁过油,可淡、可咸、可甜,或糖烧、或醋溜,口味不一,食时可择,可汤、可拼盘。其味鲜可口,清热解毒,焦香酥脆,嚼后无渣,色泽金黄透亮。

如今,睢县焦饹馇加工作坊遍及民间,城乡集市无论大小,都有专门作坊加工和销售摊点。其中做工最为讲究、质量最为上乘的还要数小关、保庙等村。胡凤阁家祖上三代做“扎卷”,至今仍在传承。他们一家人农闲时做“扎卷”,平时每天要做80斤左右,春节前后每天产量可达400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