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人都喜欢白云?

李白有一首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似乎特别喜欢白云,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也说:“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其实李白还不算装得过分,南北朝时南朝陶弘景就写过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他隐居之后,梁武帝(一说是齐高帝)给他下了诏书,问他山里有什么,他就这样屌不兮兮地写了封回信。照现在看来,实在是屌炸天,敢和皇上这么说话,脑袋还要不要了!

不仅仅是李白、陶弘景或陶渊明,几乎中国古代所有文人心中,都有一个白云之梦,只是或强或弱的区别而已。

为什么文人都喜欢白云?


隐居在山林之间,从很早开始,就成为一种高标独立的象征。如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汉初的商山四皓。这种做派,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评价士人的标准。南朝齐孔稚圭有一篇《北山移文》,就是讽刺一个隐士抛弃了山林,出去做官的——做官还做出毛病来了!这种现象,统治者也开始注意了。唐代,开始出现了“不求闻达”科、“高蹈丘园”科等,意思是说,只要你隐居得出了名,也是可以做官的。看似矛盾,其实很合情合理。在这样的气氛下,就出现了许多假隐士。唐代卢藏用想作官,就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成功上位。还有一个唐代文人,在路上跑得气喘吁吁,旁人问他:“你这么着急干什么?”他说:“我赶着去京城,考‘不求闻达科’。”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士都喜欢白云。一般王朝肇造的时候,很多文人还是有一些用世的志向的。例如列为建安七子的王粲。王粲这个人吧,唉,很有才,也喜欢颂圣,颇有郭沫若先生的风骨。王粲《从军行》就说:“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这是歌颂曹操的。沮溺就是《论语》里长沮、桀溺,两个隐士,乐意隐姓埋名种田,对孔子的四方奔走很不以为然。王粲看不上沮溺,要追随明主,这话是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说的。今天也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干嘛满世界找陶渊明呢?在那个年代的解释,就是想让他看看“一派大好形势”,陶渊明当然是“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王粲还写过《吊伯夷文》,也对历史上的伯夷叔齐有微讽之意。《别了,司徒雷登》:“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这当然是伟人在特定的语境下讲的话。在《史记》中,七十列传之首就是写中国隐士之祖的《伯夷叔齐列传》,似乎向我们暗示着一种象征意义。

为什么文人都喜欢白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的安排,照俺看,这是太史公的大见识!这种安排其实是在说:王权之外,另有一套权力无法撼动的秩序在。

文人(或者叫“士”)和王权,总是有一种天然的分野。碰上理解甚至鼓励隐居的朝代,就过得舒服;碰上强势的君主就要闹矛盾。话说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统一天下,封在齐国。可齐国偏有一个这样的“格色”的高人,叫华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姜太公叫他几次都不来,一怒就把他杀了,理由是:“管不了他,叫不来他,这不是反了吗?我姜某人这一把手怎么当?”战国时赵国垂帘听政的老太后赵威后也是这样的。一次齐国使臣来,她就问起齐国一个叫於陵子仲的人还在不在——这是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士。赵太后说:“这样的人,不服从领导,不团结群众,在广大人民中起到了极坏的消极影响,干嘛不杀了他?”她是赵国的铁腕女人,但毕竟不能干涉别国内政,齐国终于没有动他。

朱元璋也是这样的,朱元璋专门设过“不合作罪”,而且杀了许多不肯合作的文人。“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籍其家,不为之过”。其实意思就是“你的命都捏在我手里,还屌什么屌?”

但是没办法,文人也是人,终要吃饭养家。清朝初年,许多前明读书人誓不服务新朝,但终于有人忍不住出来做官了。于是有人写诗讽刺说:“一队夷齐下首阳,几年观望好凄凉。早知薇蕨终难饱,悔杀无端谏武王。”

陶渊明是东晋和南朝宋之交的人,可以说是文人中最著名的隐士。他一生没有建立过什么大功业,却不知为何吸引了无数文人欣赏他、模仿他。不说那些男诗人,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号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她的卧室名“易安室”,而这“易安室”就坐落在“归来堂”里。按说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大城市,干嘛取这样一个号呢?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当然是忠实的粉丝了,他还把辞中的字挑出来集成诗,号称“归去来兮集”。苏轼还写了好多首和陶诗。

为什么文人都喜欢白云?

当然,不是所有文人都愿意像陶渊明一样归去来的,也有反例。这就是唐韦庄著名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是曾兴起一股“逃离北上广”的潮流吗?可是过几天再看,那些年轻人又拖着大箱小包回来了。为啥回来了,在家“断肠”啊!地方上论资排辈,大大小小的势力盘根错节。不如北上广机会多,相对公平。韦庄正处于唐王朝末年,朝廷岌岌可危。反而地方上很多势力,如福建的王审知,蜀中的王建,相对开明,地方经济发达,能够招贤纳士。这是吸引人才的真正原因,况且还有“画船听雨眠”,“皓腕凝霜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