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以前为什么人们会恐惧端午节?

麻将换三张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 的纪念方式,现在一提起端午节,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纪念屈原”,屈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元素。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将“节味”看得太淡,越来越只关注吃喝玩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每个节日都只是放假的“借口”。

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端午的起源除了众所周知的纪念屈原一说,还有吴越地区的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说,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又有纪念介子推和曹娥的说法。

端午节,所纪念的人物大多都是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所认可的“仁义礼智信”般的人物,有忠臣,有孝子孝女等,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有点类似如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五月,仲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蛇虫鼠蚁开始出动,自然就有端午节“驱五毒,挂艾草辟邪”的习俗。


由于端午节起源时“驱毒、辟邪”的氛围太重,自魏晋南北朝以前,端午节都是一个带有恐怖色彩的节日,不像现在这般吃粽子、赛龙舟一样热闹有趣。五月,在当时一直被人认为是凶月,五月出生的人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更有“生子害父,生女害母”的 说法。当然,这都是老祖宗们认识问题的局限,如今这种说法也不复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节日的内涵不断在转变和丰富,节日的“过法”成为人们生活“心态”的体现,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逐利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越来越感叹“没有年味儿”,节假日成为放松出游休息的日子。节日的历史,本身就是节日的一部分,如果简单的为了“意识形态”的教育设立法定节假日,那么历史传统就得不到继承发扬。


以上,梅常输。


梅常输

古时人们对事物认识不足,对很多事以迷信的思维去思考所以对端午节有畏惧!

大约从战国开始,人们就对五月产生了畏惧情绪。这是因为五月正处在春夏之交,天气炎蒸,很多百姓适应不了气候,所以生病的人不在少数,五月就自然而然地被人们视为恶月。这恶月之中也有一个恶日便是五日。人们本来就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要是再碰上五日生子、更会被认为是男害父、女害母。


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中还提过一个异闻,说新野有叫庾实的人、在五月间曝竹席,晒着晒着,恍偬回看见一个小孩儿死在那上面。他以为是自己眼花,本来也没在意,不料回头不久,自己的亲儿子竟然天折了。这事传了出去,时人大为震恐,谁也不敢在这月晒席子或是别的东西了

除了生子不吉之外,"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秀”这样的说法,也是盛行一时,这就难怪百姓们会因畏惧五月,而将除瘟、驱邪、求吉祥作为端午节的旨归。


不过、到了魏晋以后,人们对端午节的恐惧之情淡去不少,娱乐之心大有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