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种植鸦片一度成为晚清中国的支柱产业?

黄周海

说到底还是因为钱。百姓缺钱,所以百姓愿意种;朝廷缺钱,所以朝廷鼓励种。

鸦片利润太大

鸦片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呢?根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种植罂粟花,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种稻”,也就是说种植罂粟的利润达到了种植粮食的10倍。有人对此进行过测算,以一亩地为例,种植罂粟可以熬取50两鸦片,50两鸦片大约可以卖到50洋元,而用50洋元买粮食大约可以卖2000斤。也就是说,种植一亩罂粟,大约相当于产出2000斤大米,而当时的水稻亩产大约也就在200—300左右,种植鸦片的利润的确达到了种植粮食的7到10倍。

百姓生活困顿,愿意耕种

清末的老百姓生活质量已经很低了,既然种植罂粟的利润这么大,大家自然愿意种,即使在禁烟最为严格的时期,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有百姓偷着种植,这种现象已经无法根治。不要跟老百姓讲什么爱国之类的话,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已经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在官府已经不把百姓当人的情况下,百姓哪里还顾及的了那么多。

鸦片贸易合法化,官府鼓励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完全合法化,这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贸易逆差问题,民间禁烟基本宣告失败,所以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导致清政府更加缺钱,这种局面下,越来越多的官员便已经建议政府对种植罂粟持开放态度。既然已经无法禁止,那么与其让外国人赚钱,为什么不自己赚呢?而且清政府此时本来就很缺钱,如果种植罂粟合法化,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环节贸易逆差,还能增加税收,就连林则徐也说出了“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黄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这样的话,可见当时朝廷的态度。


1874年,清政府承认种植鸦片合法,罂粟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从黄河到长江,从北京到镇江的农田里,无处不罂粟,遍地产鸦片。而种植鸦片导致的结果就是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水,上天的报复很快就到来了,1877年,山西、陕西等地开始爆发大饥荒,饿殍满地。而丁戊奇荒更是延续三年,导致饿死超过1000万人,2000多万人逃荒。短时间内带来的经济增长,却最终带来了致命的灾难。


香茗史馆

要知道中国任何时代对于外国来说都是“天朝上国”,这并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GDP为证,并且保持极大的贸易顺差,并且在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每年都保持贸易顺差,后来才转为逆差,最多一年逆差一千万两白银,国内白银大量流出,很短时间内银价上升了一倍。

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正确性的认识,在现在人看来鸦片就是毒品,吸食会极大的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大清朝其实并不关心鸦片导致的健康问题, 他们最关心的,还是银子,比如当时盛行一种说法:

“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地土性质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

就连林则徐这位“反毒先锋”,其实也是这样,在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的1847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写给他的学生、江西抚州“署知府”文海的信中,居然提出可以种植鸦片:“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阿芙蓉,指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林则徐所担心的,只是消费者是否能接受国产货:“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由此,可以看出禁烟为了是银子。当然这也是使鸦片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的主要之一,在工业革命以后,中国GDP在全世界的占比急速的下降,并且机器代替手工业,众多的原有出口商品,如棉布,瓷器等等,面临着成本高举不下,而国外出现众多竞争品,并非一家独大。

清末民初以来,征战不断,赔款不断,清政府横征暴敛,;老百姓的农作物价格低廉,而种植鸦片则收入较多,因此大多数的百姓开始种植鸦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