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政權的對外擴張

遼朝建立時,草原各部正處於衰落時期,突厥、党項、吐谷渾、室韋和阻卜諸部分散遊牧於契丹的西、西南和西北部草原。東北的渤海經過200 多年的統治,也走向了衰落;高麗經唐朝的打擊,勢力已退出遼東。朱溫篡唐後,立足未穩,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盤踞河東,一直在恢復唐朝統治的旗號下與之抗爭。這就給遼朝統治者提供了發展勢力、開拓境土的大好時機。耶律阿保機在不斷征伐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權,擴大了境土和實力。遼政權建立後,仍不斷向外擴張。天顯元年(926 年),遼太祖滅渤海。會同元年(938 年),遼太宗得幽薊十六州地,九年(946 年)滅晉。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底(1005 年初),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後確定了與宋的邊界。

大遼政權的對外擴張

阿保機取代遙輦後,不斷向室韋、烏古、奚、霫和女真等部用兵,聯盟控制的人口急劇增加,原有的八部組織規模已經不能適應聯盟發展的需要,新編部落不斷出現,最終形成了“太祖二十部”。太祖二十部的組編,依然是以契丹諸貴族為核心,它充分照顧了大賀、遙輦、世裡(即耶律)三大家族和與耶律家族通婚的二審密,更明顯地增強了耶律家族的實力。

神冊元年(916 年),阿保機親征突厥、吐谷渾、党項、沙陀。神冊三年(918年),以皇弟安端攻西南諸部。神冊四年(919年),命太子擊烏古,烏古舉部內附。天贊元年(922 年)又出兵西南諸部。天贊二年(923年),率次子、大元帥德光再徵吐谷渾、党項、阻卜、回鶻等部。過古回鶻城(蒙古共和國哈喇八喇哈孫),逾流沙,拔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盡降西部各遊牧部族,將疆域向西推進到阿爾泰山,向北擴展至臚朐河(克魯倫河)。

滅渤海,建東丹

天贊四年(925 年),阿保機舉兵徵渤海,皇后、太子、大元帥和南北二府宰相,南北二院夷離堇以及漢臣康默記、韓延徽等全部從行。天顯元年(926 年)正月,下扶余府(今吉林農安)。進圍忽汗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東京城),渤海國王大諲譔出降。同時詔諭渤海郡縣。二月,渤海安邊(今屬俄羅斯,臨日本海)、鄚頡(治今黑龍江阿城)、南海(治今朝鮮咸興)、定理(今屬俄羅斯,臨日本海)等府及諸邊道節度使、刺吏相繼歸降,渤海滅亡。

大遼政權的對外擴張

契丹統治者利用渤海上層,襲用渤海制度治理渤海地區。天顯元年,阿保機改渤海為東丹,以太子倍為東丹王,主東丹事。設置中臺省為行政和決策機關,以左、右大相,左、右次相輔佐東丹王。首任的左大相為皇弟迭剌,右大相以渤海老相留任,左次相為渤海司徒大素賢,右次相為六院部貴族耶律羽之。為了防止渤海人的反叛,阿保機將渤海國王大諲譔及其家族,渤海的名門大姓遷至契丹內地,依漢俘的方式建州縣安置。上京道以渤海俘所建州縣有長泰、定霸、保和、扶余、顯理、富義、長寧、義豐等,渤海人州縣也多襲用他們原籍的地名。太宗初年,渤海右次相耶律羽之上表請徙渤海民於東平郡。他認為忽汗城距上京遼遠,不便控制,宜乘渤海新敗勢衰之際,南遷其民,以防日後繁息為患。且“梁水之地,乃其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魚鹽之利”,遷民必能安居樂業。於是天顯四年(929 年)太宗下詔徙東丹民至梁水(今遼寧太子河)之地,升東平郡為南京。六年,置中臺省於南京,東丹國政治中心南移。這次遷民,除便於控制外,或許也有縮小東丹國規模、限制東丹王勢力的意圖。

東丹王因遭太宗猜忌,於天顯六年浮海投奔後唐。遼以東丹王妻蕭氏主東丹。耶律羽之為左相,鎮撫渤海。世宗即位後,以叔祖安端主東丹。東丹為遼的組成部分,卻保留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有自己的國號、年號,可直接向外遣使與鄰國交往。耶律倍主東丹時,東丹國每年向遼廷貢納布15萬端、馬千匹,宰相以下百官可自行除授。東丹王去國後,國王和宰相等百官須由朝廷任命,後則併入遼朝,由東京道管轄。

吞併幽薊十六州

天顯十一年(936 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末帝李從珂互相猜忌,石敬瑭謀取後唐而代之,遣使向契丹求援,稱臣、稱子,約以事成後割盧龍道和雁門關北諸州。九月,遼太宗親率契丹軍援石敬瑭,於晉陽(今太原)敗後唐張敬達、楊光遠。十一月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晉割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市)、涿(今河北涿州市)、檀、順、新、媯、儒、武、雲、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馬邑)、朔、蔚十六州地與契丹,每年輸帛30 萬匹。

幽薊十六州併入契丹版圖,是滅渤海建東丹後的又一件大事。從此契丹又佔有了幽州、雲中一帶的大片農業區,這將極大地促進契丹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國力的增強。大批漢人進入契丹統治範圍,中原地區以州縣治理地方的政治體制和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直接影響著契丹貴族和契丹社會。漢人、渤海人已成為遼政權統治範圍內的重要成員。

大遼政權的對外擴張

契丹統治者沒有改變十六州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而是因其故俗襲其舊制,選拔漢族人士治理,於是在燕雲地區首開科舉,選拔人才,也為漢族士人提供了入仕之途。十六州是先進的農業區,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它的併入增強了遼朝的經濟實力,直接推進了契丹社會和遼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征服周邊各部

統和元年(983 年),遼聖宗親自檢閱東京留守兵馬,以宣徽使耶律蒲寧(又作蒲領,即耶律阿沒裡)為東路行軍都統,駙馬都尉、林牙蕭恆德(又作肯德、勤德)為都監,東討女真。三年(985 年)又詔諸路繕甲兵準備東征。遣使閱東京諸軍兵器和東征道路。遣樞密使耶律斜軫、林牙蕭恆德、宿直官蕭撻凜等討女真,為東征掃清道路。這次征伐的主要對象是鴨綠江各部。在遼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女真人或被俘,或歸降。歸降者被安置在遼陽南,編入遼朝戶籍,成為曷蘇館女真的組成部分。

遼朝東北境,在今黑龍江省依蘭、同江縣沿江一帶有烏惹部,距遼邊城黃龍府不遠,卻一直沒有臣服。統和十三年(995 年),聖宗遣將征討烏惹,十四年,烏惹首領烏昭慶請求內附,烏惹也成為遼朝的屬國。鴨綠江女真和烏惹城降附後,長白山女真三十部、回跋、蒲魯毛朵、五國等部也相繼歸附,成為遼朝東北屬國和屬部。遼分設大王、節度使和詳穩治理,從而加強了對東北邊境的控制。

遼朝北部海勒水(今海拉爾河)、栲栳泊(今呼倫湖)周圍地區居住著烏古部族。遼聖宗統和初年,烏古承叛降之後,部族貧困,遼廷曾予以賑濟。為加強對邊部的控制,統和初年開始向烏古派遣由朝廷任命的節度使。同時徵調烏古部兵鎮守西北邊境,由契丹將領統率,防遏阻卜諸部。

阻卜,是契丹人對室韋系統蒙古語族各遊牧部族的泛稱。有若干互不統屬的部落,分別遊牧在遼的西界和西北界。南自陰山,北至臚朐河,西達流沙(阿爾泰山以南,新疆西北部沙漠),東接黑車子室韋的廣大草原地區,都是阻卜人活動的區域。遼朝依遊牧區域的方位,將他們分為北阻卜、西阻卜和阻卜(東境阻卜各部)。由於他們的遊牧地接近契丹內地,遼太祖在征服黑車子室韋后,就開始對阻卜用兵,迫使臨近契丹的阻卜部落降服,早期降服者當為東阻卜。遼太祖晚年,曾大舉北伐西征,兵鋒所及,北達古單于國(漢單于庭,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一帶),西至浮圖城。阻卜諸部均在征伐範圍之內。景宗保寧三年(971 年),先後任命耶律賢適、耶律速撒為西北路招討使。至統和初,速撒“賞順討逆,威信大振。在邊二十年”。一些部落成為遼朝的屬部,並與遼進行互市貿易。

大遼政權的對外擴張

自公元840 年黠戛斯滅回鶻汗國後,回鶻分裂,西遷。遼初在征伐戰爭中俘虜了一些回鶻人,並編組成部,成為契丹部族,聖宗三十四部中的薛特部就是由回鶻人組成的。留居原地沒有西遷的回鶻人歸降遼朝,成為遼國的附庸,遼國外十部中有回鶻部,他們對遼國歲有常貢。西遷的回鶻則分為甘州回鶻、高昌回鶻和喀喇汗王朝(《宋史》稱黑韓王朝,《遼史》稱阿薩蘭回鶻)。甘州回鶻可汗為夜落紇(藥羅葛)氏,牙帳在甘州(今甘肅張掖),佔有肅(今甘肅酒泉)、涼(今甘肅武威)、秦(今甘肅天水)等州,隔賀蘭山與西夏為鄰。高昌回鶻首府在喀喇和卓(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北庭為其貴族避暑地,第二首府。喀喇汗國首府在八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部政治中心在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其東北疆界在今新疆的西北部伊犁河、諾敏河流域,與遼的上京道西界相接。高昌、甘州回鶻的北境也都臨遼上京道西界。

遼朝極盛時,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幅員萬里”。遼分全國為五道,以上京臨潢府之地置上京道,東京遼陽府之地置東京道,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之地為中京道,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之地為南京道,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市)為西京道,又置興中府(今遼寧朝陽市)於中京道,計為五道六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