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為什麼不能殺?

浮生如夢149004130

因為溥儀很重要啊!

關於溥儀,其實分很多階段,在袁世凱死前是不敢殺;在北洋軍閥被打倒前是不能殺;在九一八事變後是應該殺!

袁世凱死前不敢殺

清朝立朝將近三百多年,很多君主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民主共和的觀念,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下子就深入人心的,即使是袁世凱已經成為民國大總統,後來還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宣佈稱帝。

尤其是袁世凱本人就是清政府中出來的大臣,可以說,清廷能夠同意退位,實際是拿袁世凱當保人,不管是誰,如果殺了溥儀,那估計刺殺袁世凱的人會很多。

北洋軍閥被打倒前不能殺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先後分為皖系、直系、奉系軍閥,但是基本不管哪個系,其前身也都是清政府的官員,比如奉系的張作霖,原來是幹保險隊的,後來被清政府收編,才逐漸走上正道。

而且,溥儀雖然就是一個小年輕,跟張學良歲數差不多,但是張作霖看到溥儀後,還是行君臣之禮。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溥儀已經退位,但是是合法退位,民國是合法繼承清朝,如果在當時殺了溥儀的話,往嚴重了說,不止會激起滿清那些遺老遺少的不滿,很可能使民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

九一八事變後,該殺

在1917年張勳進京擁護溥儀重新登基時,就使人們意識到,溥儀還是一個危險的存在,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後,由於馮玉祥陣前倒戈,回北京囚禁了曹錕,並且將溥儀驅逐出京。

實際上是馮玉祥打著反清的幌子給自己增加威望並且奪取紫禁城裡的寶藏。

溥儀出紫禁城之後,開始意識到自身處境的艱難,於是更渴望謀求復國,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種子,日本人加以勸說和利用,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儀潛入到東北,準備和日本人合作,妄圖恢復自己的帝業,實際上就是在賣國。

如果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就死了,那麼,他的名聲應該不會太差到哪去,正是溥儀的這種賣國行為,使東北成為日本戰略資源的大後方和補給,為二戰時的日本提供各種各樣的物資。


史論縱橫

不管是誰只要沒有對他者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都不應該被懲罰,更不應該被隨意殺戮。溥儀曾經貴為皇帝,而且縱觀溥儀的一生,也是可憐加可悲,所以不應該殺掉溥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幾個比較重要的關鍵節點上面,溥儀是曾經的比較關鍵的角色,而在這幾次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面都曾經有人放話要殺溥儀,但是最終都沒有實行。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不過當時清政府還在苟延殘喘,因而南京臨時政府曾經謀劃進行北伐,直搗黃龍,其中有人就提出應該一直殺到紫禁城,將溥儀皇帝和隆裕太后處斬,以斷掉封建主義的禍根。不過,很快南京臨時政府就結束了北伐的計劃,準備效仿英國在中國來一場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主要原因就在於袁世凱當時已經有意願與南方進行和談,而南方革命黨鑑於自己實力有限,也願意與清廷進行和平交涉。袁大頭為了實現自己的總統夢,連哄帶騙的讓溥儀皇帝退了位。雙方既是為了實現和平,自然不應該殺掉溥儀小皇帝,而且當時小皇帝才6歲,殺掉太殘忍。

溥儀在清朝滅亡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五族共和的一個紐帶。當時的滿蒙很多上層人物都視溥儀為精神領袖,如果殺了溥儀很可能會導致滿蒙獨立運動惡化。有溥儀在,那些吃羊肉喝馬奶酒的王公們至少還是認賬的。

民國初年,雖然民國政府每年要給清室400萬生活費,不過從維持民族團結的角度來看還是很值得的。

所以溥儀不能殺,即便是馮玉祥派兵驅逐溥儀的時候也僅僅是驅逐,沒有想過要殺掉溥儀。


青年史學家

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他的存在,一直比較特殊,按照提問題的人來說,要殺掉溥儀,那麼什麼時候,又有什麼樣的人,會以什麼樣的動機殺掉溥儀呢?

溥儀一開始面臨生命上的危機,肯定是在他簽下退位詔書,然後放棄皇帝位置,這一段時間開始說起,作為封建帝制的象徵,溥儀當時極有可能被當時的革命黨人抓過來作為獻祭資本主義的一種祭品,被殺掉,比如說路易十六,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由於中國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勢力太過於龐大,致使中國資本主義的勢力過於弱小,沒有辦法,單方面決定溥儀的生死。

決定溥儀生死的人是誰?投機主義者袁世凱,佔據了這個位置,他是如何上位的,一方面,除了他過人的政治手腕,還有他那隻北洋軍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他是得到當時清朝元老的支持!清朝政府已經是一艘破船搖搖欲墜,大家何必去管這個人呢?還不如將有限的政治資本投資到一個能夠決定或者說能夠保護他們安全的人身上。

這個時候對袁世凱而言,溥儀這個人並不是單單的只有一個廢棄的皇帝這樣一個名號,相反,他手裡還擁有著能夠支配其他清朝元老的一種能力,所以說這個人不能夠當作是一個累贅,把它丟掉,而是應該當做一個吉祥物供起來。

可以說,袁世凱活著的時候,溥儀是最安全的,但是,袁世凱死了,溥儀真正的危機才開始誕生,當時袁世凱手底下那些小的軍閥根本就沒有雄霸天下的志願,他們只需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對於他們來講,供奉一個什麼都不會,幹什麼都不能夠給的,末代皇帝,還不如將這點費用投入到軍隊的建設之中,或者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小,並且與此同時,隨著孫中山發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清王朝原先遺留下來的各種勢力慢慢減弱,尤其是那些清朝所遺留下來的那些八旗貴族漸漸的腐化墮落,大家手裡錢被敗了個乾淨,權利也沒有了,所以說,這個時候溥儀就有點像各路軍閥手上的玩具一樣,任意拿捏,出於無奈之下,各路軍閥將他趕出了紫禁城。溥儀躲到了天津的租界裡面,並且在這裡尋求到了日本人的幫助,如果他一直呆在北京的紫禁城那麼溥儀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個時候,日本人找到他並且跟他一起要求談合作,溥儀在這個時候看到了能夠復興的希望,有了,日本人的保護,當然其他軍閥不可能拿這個末代皇帝開刀,日本人方面也一直把溥儀當做一個未來能夠完全侵佔中國。而選擇的和潛在的合作人,作為一個保護對象保護了起來。

最終,日本人吞併了東三省,痴心妄想的打造了一個為滿洲國,讓溥儀當了皇帝,此時此刻,不得不說,東北三省作為曾經八旗子弟。建功立業的起家之地,溥儀在這批人裡面的領導能力還是相當強悍的,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溥儀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上面,我們也是誠心感到十分的糾結,這一點在接下來我會提到。

我們收到溥儀當了日本人的傀儡,這個時候自然是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直到日本人宣佈投降。前蘇聯紅軍率領大軍攻入東北三省,這個時候沒有來得及登上飛機,而被前蘇聯紅軍截擊下來的皇帝溥儀,生死問題又擺上檯面。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日本人的提前投降救了溥儀一條性命,如果說前蘇聯紅軍在攻入瀋陽的時候,當時日本關東軍沒有投降,那麼溥儀將面臨的生死危險,正是因為日本軍隊的提前投降,致使無從發洩自己怒火的蘇聯紅軍沒有將怒火轉移到這個沒代皇帝的頭上,並且還要利用他在戰爭結束之後的戰爭法庭上面作證人。

此外,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前蘇聯人曾經對於東北三省存在一定的覬覦之心,這一點是歷史事實,無從變改,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一直是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溥儀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滿足蒙古族等一系列少數民族的號召力量,如果說能夠把這個人攥在手裡,對於未來東北三省的控制將是一種沒有辦法所能比擬的優勢,比如說曾經讓人比較啼笑皆非的就是溥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待進北京之後,當時有遺留下來的清朝元老,曾經想把自己的女兒進貢給他做妃子,由此可見,溥儀在整個滿族裡面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

所以前蘇聯方面一直對於溥儀的存在表示支支吾吾,說人在我手裡,但是我本身並不想給你,就這樣溥儀一直被關押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向前蘇聯方面單方面提出照會,說我們一定要將這個中華人民曾經的子民給接待回來。

這一點對於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大團結而言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並不是說沒有,溥儀我們不能夠做成這件事情只是說有了溥儀這一件事情做起來難度,可以相當程度的降低。

總的而言,末代皇帝這四個字一直是強加在溥儀身上的一道枷鎖。這個枷鎖束縛了他自由,使得他差一點成為民族歷史的罪人,但是與此同時也保障了他的人身安全,這個人是可悲的,而且十分的可憐。


漩渦鳴人yy


就溥儀的一生來說,如果用倆字來總結,那就是――被迫;如果用仨字來總結,那就是――不容易,如果非要在這仨字上加一個“量化詞”,那就是――太不容易!

“被迫”或者說“脅迫”可以說貫穿了溥儀的一生,想當年當皇帝,他就十分不樂意,當然也輪不到他,他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與光緒帝並無任何關係,但他與慈禧太后淵源頗深。

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女兒就是溥儀的母親,他母親從小是在慈禧太后眼底下長大的,因此對於溥儀也是格外照顧,最後竟然照顧了個皇帝,當然,溥儀本人是十分排斥這種安排的,據說當時被宮裡來的太監抱走時,溥儀是又哭又鬧,生氣完了。

這是溥儀第一次被脅迫當皇帝,當然不會是最後一次,光緒帝的皇后,溥儀在位時的皇太后裕隆太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到了1917年,對前清據說“忠心耿耿”的張勳又心血來潮,非讓溥儀復辟。


溥儀不想幹,張勳刀架脖子上逼著幹,最後溥儀又當了十多天的皇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當皇帝都是夢寐以求的幻想,但對溥儀來說,似乎一切都來的太容易,容易到溥儀都不想要。

後面還有,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趕走後,就被日本人接去天津供養,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又想溥儀當皇帝。

建立偽滿洲國,立溥儀為帝,實行殖民統治。

溥儀的三次皇帝,可以說都當的那麼不情不願,每次都被人拿來當工具一樣,完全沒有皇帝的尊嚴和權勢,就如跳樑小醜一般,被各股勢力玩弄於鼓掌之中。

因此,總結溥儀的一生,用“不容易”三個字確實貼切,一個被時代裹挾的人生本就是個悲劇,如果在其中完全喪失自我又扮演不光彩的絕色,則更是慘劇。


但即是如此也不能做為溥儀應該被殺的理由,他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殺他是需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道德壓力的。

更何況,憑什麼殺他?用暴權嗎?


歷史三日談

共產黨不但沒有殺溥儀,195912月,撫順戰犯管理所特赦戰犯,溥儀是第一個被特赦的,依照周恩來總理的安排,在中科院下屬的植物園工作一年後,到政協任文史資料研究委員。

1960年,同任政協文史專員的沈醉陪溥儀去景山公園遊玩,走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樹下時,溥儀看了好久,意味深長地說:“中國歷史上許多末代皇帝的下場,大都是很悲慘的。崇禎在自殺之前,還用寶劍先砍死了自己的兒女,怨他們不該生在帝王家。”後又談到南唐李後主、劉阿斗及漢、隋等朝的末代皇帝皆被殺,自己能得到這樣一個好下場,多虧中國有了共產黨!


情報史話

這個問題很怪。我反問一句,為什麼一定要殺溥儀呢?就因為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或者他被日本人選定做了滿洲國皇帝?不倫其他國家抓住一國之君是否都會處死,咱們就說下溥儀。其實溥儀做皇帝時還是比較清明的,他也想勵精圖治想復興清朝,奈何此時的清朝已經沉痾在身,已無藥可救,加上沒有實權,只能眼看著改良志士被抓被殺,可以說在清朝末年,已經沒有人可以挽救了!溥儀在位期間他不是暴君,相反他有勵精圖治的想法,親近改革派,手上沒有染血。而後來,被日本人選中,那也是北京陷落後,溥儀寄人籬下沒有更好的辦法,當然他可能有試圖借日本人東山再起的打算,但主要還是身不由己,為了保命,他也只能被日本人當棋子用。後來解放被俘虜後,在捂順改造所表現積極,思想還是跟得上形勢的。後來不僅放了,還當了共產黨的官了。


西西湖散人

不殺溥儀分為三個階段:

退位時,復辟失敗及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建國後。

先說建國後不殺溥儀的原因。這時的溥儀已經差不多成了光桿司令了,原來圍繞在他身邊的遺老遺少,被北洋,KMT,日本以及蘇聯一次次地清剿得差不多了。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了,對國家可能造成的危害無限接近於零。就算他想不開要再復辟,派幾個居委會大媽過去,就可以把大清第三帝國給滅了,並把皇帝逮住胖揍一頓,平叛成本也無限接近於零。

任何政權都想展示自己寬容、仁慈、饒恕,敵人都想攻擊他殘忍嗜殺。不信的話可以看看常校長的影視形象:在這邊是個動不動就殺人的魔頭,在對面是個慈祥的老人。

所以,對自己沒有危害的敵人,是能不殺就不殺,好展示自己的寬仁。反正留著溥儀也費不了幾斤糧食,沒準還沒頭老母豬吃的多。

再說復辟失敗及被馮玉祥趕出去時,沒殺溥儀的原因。這時的中國就一個特點:軍閥混戰。今天你可能勝利,連佔數省,意氣風發;明天就可能一敗塗地,成為個光桿司令;這是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

所以,大家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只要下野,就不能輕動殺刑。畢竟今天曹大帥被張大帥打敗殺了,明天張大帥可能就被段大帥打敗砍腦袋,大家都沒有安全感。溥儀作為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人物,自然也不能殺了。

並且這時溥儀身邊還有一定勢力,每個軍閥都想得到更多的支持,要殺了溥儀會得罪死那些遺老遺少。

最後說溥儀退位時不被殺的原因。清朝皇室是跟袁世凱協商下退位的,並不是用暴力砸碎清朝機器被趕下去的。所以,袁世凱等得誇清室,他這一退位是堪比堯舜的盛舉。要再殺了溥儀,就顯得自己太白眼狼了。

也正是因為協商退位,所以袁世凱力量也不是那麼強大,清室的力量也不是完全沒有。所以這時的溥儀也不是他想殺就殺的。

最後,歷盡滄桑的溥儀,一句話道盡人世間的智慧


待我施為地煞變

溥儀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其可憐的人,他的一生幾乎都活在了別人的影響之中,幼年便被慈禧立為傀儡,沒過多久慈禧一命嗚呼,他又被滿清大臣所擺佈,在辛亥革命後,他成為了中國歷史最悲催的皇帝,後來還被趕出了“家”,又被日本人挾持了十幾年。

所以說,溥儀或許是個可憐的封建皇帝,但他絕對不是個壞人。至少他不該死的原因就有三點



第一點原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孫文的努力,還有一個便是清政府的退步,相比於一個王朝的覆滅,在清政府滅亡之際並沒有血流成河,殺的昏天黑地,這其中很大因素便有清政府的退步,而袁世凱雖然手握重兵,但其做為清政府的重臣,他野心勃勃但卻也不願揹負上叛賊的罵名,所以在協商之後,滿清貴族最終選擇了退讓,以不流血的方式換來了皇室優待政策。



第二個原因,滿清的死忠。辛亥革命爆發後雖然各地響應,但也不乏一些滿清死忠在召集人馬平叛,有的還要勤王,尤其之後的張勳復辟,這就更說明了溥儀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殺一個能激起群憤的人,顯然是不明智之舉,所以當然不能殺。



第三個原因,漢滿蒙三族的團結。漢人或許在清亡後對溥儀是極其排斥,但在滿蒙人心中,溥儀的地位還是極高的,如果殺了溥儀,這對於當時四分五裂的國家是進一步的破壞,會讓虎視眈眈的日本人和沙俄有機可乘,對於國家民族的團結極其不利,所以不能殺。

當然了除這些之外,溥儀他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他沒有真真切切的實行過皇帝的權力,一生淪為他人的傀儡,只因為他是滿清的最後一位皇帝,即使被日本人扶持後,廣大人民也對他實行了寬恕政策,在解放沒多久,他便光榮的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員。


風流倜儻張四少



溥儀的一生起起落落,上位三次,他的一生是極富戲劇性的,同時他也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並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偽滿洲國,而偽滿洲國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並進攻偽滿洲國,偽滿政權從此覆滅。不久後,日本投降,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準備逃往日本,同一幹日本軍官同時在機場被蘇聯紅軍所捕,被監禁了五年。曾一度表示願意永久居留蘇聯,請求加入蘇聯共產黨。

當時日本政府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為了避免國際上的質疑和譴責,所以他們必須找到一個政治幌子,建立偽滿周國,把溥儀推上傀儡皇帝的位置上,他們就可以對外聲稱,他們來東北只是為了幫助滿洲族建立國家,而並非侵略。所以他們沒理由殺溥儀。


曉天下歷史

很多事情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便是這個道理。即使溥儀退位以後,還是有張勳的辮子軍支持他,後來日本人還扶持他建立偽滿洲國。這說明什麼一個問題,那就是溥儀身上是有著一定的號召力的,並且對某些人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的。比如過去的皇親國戚,以及很多遺老遺少。

溥儀和平退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當時的革命黨、加上袁世凱的北洋以及其它的各種勢力達成協議,促成了溥儀和平退位。同時,辛亥革命只是在南方的省份影響很大,而北方還是有很多人還是對溥儀有感情的。加上此時溥儀過於年少,並無錯誤。很多有影響力的人本來就是清朝的大臣,是舊官僚。如果他們殺了溥儀,對他們名聲並不好,而且還會引起爭議。

加上民國的時候無論時局動盪,保留溥儀還是有好處的。之後,溥儀違反規定,參與復辟,後來更是和日本侵略者合作。按照道理來講,溥儀是有可能被清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