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為什麼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

朱a麗a葉的秋天

這個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帝王的通病, 孫權也不例外。


我們試分析一二。

孫權承父兄之業,初時較為正直,納忠言,撫民恤。與人惟寬且又善自省,可以說這時的孫權絕對是個好同志。

孫權最為讓人驕傲的是巧取荊州斬殺關羽,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使孫權達到了人生頂峰,一時風光無限。

但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許多事物也是盛極而衰。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曹操更是在兩年前就領了盒飯,兩個對手都沒了,孫權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了。但叢林法則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時刻保持清醒。聽說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睡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防有危險時隨時可以逃之夭天。

孫權後期就似閉了兩隻眼的斑馬。

最大的惡行就是疑殺陸遜。陸遜可以看作東吳的支柱,奪取荊州和夷陵之戰陸遜居功至偉。

還有就是不立太子和皇后,特別是在太子人選上孫權舉棋不定,致使朝中黨派紛爭。一方得勢另一方必遭屠戮。有人說東吳實亡於孫權,看來還是有些道理的。


打炣簾卷西風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謝官方邀。孫權是我很少談到的三國人物,因為他太過複雜,每每講到就需要大量的篇幅,此文我只談一點,講透了,大家自有一些收穫。

亂世之中的孫權繼位後,面對的局面很艱難

孫家的基業是孫權的父兄二人拿命拼下來的,孫權小時候跟隨父兄四處漂泊,歷經戰亂,經歷了父兄之死,十九歲時,兄長孫策死後,將光耀門楣的任務交給了孫權。

由於偉大小說《三國演義》提到的很少,所以我們很多人覺得孫權的上位是很順利的,但其實大大不然。孫策剛剛統一江東不就,各方面的勢力都還在觀望天下局勢,沒一個真正信服外來的孫家。

所以,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極不明朗,動盪不安。簡單談談當時的形勢,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應該怎麼辦?年輕的孫權很迷茫,他只是讀過一些詩書,從未真正帶兵征戰,而他的身邊能夠真正信任的人不多,這個時期只有和父兄一起創業的周瑜、程普可以用,可是

如果他們大權在握,自己將如何是好?孫權是非常矛盾的。

孫權是多麼的缺少“安全感”?

在周瑜擺平內憂外患之後,孫權面對的局勢逐步穩定下來,孫權改變孫策時代的強硬態度,對士族階層以安撫為主、招賢納士。以魯肅、諸葛瑾為代表的外來戶和以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代表的當地士族都加入了孫權的幕府。

這一切看似非常順利,可是埋下了很多問題,

士族做大了,會擠壓平民的生存空間,怎麼辦?士族控制了人才梯隊,那麼自己日益孤立怎麼辦?國家大政戰略的話語權都在士族這邊,自己怎麼做決定?孫權面對的就是這些問題,要依仗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可是也要打壓。

孫權的辦法是。對他們從利益上籠絡,從政治上防範,從不對他們授予重權,可四大家族的勢力還是一天天膨脹,子弟、門生逐步遍佈朝堂。孫權信任的從周瑜到魯肅,從魯肅到呂蒙,可是三個人都早逝,接下來孫權在怎麼辦?孫權的身邊缺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這樣一批有能力有鐵關係的宗室啊!

接下來孫權無可奈何,面臨劉備的攻勢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潛在威脅,處於危機中的孫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後方再有一點閃失,於是孫權只能仰仗四大家族的代表人,陸遜

可是陸遜掌軍事後,又急速的插手政治,軍政一體,主導了整個東吳朝廷,並且觸角伸向了孫權的立儲禁區,沒有安全感的孫權怎麼辦?他叫“權”,他真正擅長的就是權術,於是逼死了陸遜,算是給四大家族一點顏色,可是立儲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於是孫權又出了昏招。

糾結的孫權,無奈的選擇

公元241年,太子孫登和大將軍諸葛瑾去世。培養了三十多年的繼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唯一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花甲之年的孫權心靈受到的重創可想而知。

那麼,孫登死後,應該如何立儲?孫權的方法就是繼續糾結和逃避,公元242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封孫霸為魯王,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也就是說,兩碗水端平,這也是古代史中處理立儲問題最糟糕的辦法!

從此東吳朝廷分成了太子黨和魯王黨,史稱二宮之爭,東吳永無寧日。

在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之中,孫權不堪其擾,於是他繼續糾結,從兩碗水端平,到摔碎兩個盛水的碗,公元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立老來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的決定針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兩個兒子,而是妄圖控制東吳朝政的各個士族門閥,孫權就像告訴他們,這個東吳是我孫家的,決定權在我手裡,你們不要痴心妄想。

在孫權發動的這場朝廷大清洗運動中,東吳集團內耗嚴重而慘淡,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於內訌、第二任皇帝孫亮被廢、孫魯班被流放。吳國進入了糟糕的孫峻及其繼承者孫綝的權臣時代。

東吳的命運來自於孫權的選擇,我們不去簡單的評價對與錯,而是應該看到更多人性層面的東西。亂世之中,曹操有皇帝在手,有誓死效忠的宗室,有文韜武略的朝廷,劉備有爭雄天下的勇氣,有個有號召力的姓氏,有值得託孤的諸葛亮,有勝似兄弟的關張,而

孫權只有自己的“權術”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保境安民的依託而已。

用辛棄疾的詞作為結尾吧。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魚包歷史課

不知道這個題目是誰出的?為什麼會出這個題目?

個人認為孫權才是三國中間最不容易的一個君主,他面臨的困難遠比曹操和劉備要大,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證明他的能力,當然,他的很多選擇都是不得已為之,都是根據形勢必須做出的選擇,談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們來看孫權的困境。

從外部來看,孫權面對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以劉皇叔自居的劉備。兩個人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佔據了道德高位,而孫權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他不過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罷了。統一天下對孫權來說只是一個空想,也可以說連想都不要想,處在兩強的夾縫中間,能自保就不錯了。

從內部來看,他的江山基業和政治班底,都來自於孫策的轉讓。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沒多久就死掉了。

孫權接班的時候年僅18歲。不管是江東土著勢力還是孫氏宗親,都有叛亂和勾結外敵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孫權的江山並不鞏固。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以他們兩個人為首領導團隊控制了東吳的政權,一開始孫權對他們兩個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為他們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張昭卻活了很久,孫權對他一直既容忍有鬥爭,到了張昭的晚年,孫權還不忘諷刺張昭一把:當年赤壁大戰時,你勸我投降曹操,如果當年聽你的,朕會有今天的地位嗎?朕又會是在哪裡呢?

其次,我們來看孫權即位後的一系列政治選擇。

對外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偶爾也會向曹操稱臣,敲打一下劉備。不管出於哪一種選擇,都是在為東吳爭取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和現實利益。

對內,孫權做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既要安撫孫策留下來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攏江東本土勢力來維護政權穩定和牽制孫策的政治班底。同時,孫權還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團隊。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戰略大師魯肅,他為孫權規劃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方案。另外一個就是陸遜,他是江東本地四大家族的傑出代表,他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打敗了劉備,抵抗了曹丕,鞏固了江東的外部局勢。

鑑於孫權的內外壓力都比較大,所以他沒有辦法作出大的改革調整。孫權只能在孫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馬和江東的四大家族中間做政治平衡,讓他們相互牽制,以便於自己的整體管控。

最後我們來看孫權晚年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在三國中間,劉備政權的主體是外來政權,依靠的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關係非常不好,因此很難得到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滅亡。曹魏政權則相反,過度依賴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終被司馬懿奪權。

相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孫權的東吳最後才滅亡,就是孫權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孫權沒有過度的依賴哪一方勢力,而是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

到了孫權的晚年,孫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孫權的嫡系人馬中,外來勢力逐漸凋零,江東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為了維持政治平衡,孫權不得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尋找不同的藉口,嚴厲打壓江東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陸遜,殺死了不少江東四大家族的人才。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他還廢掉了自己和江東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說,孫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做出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維護孫氏江山,讓各派勢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勢力過大,孫權就會出手打擊。

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必須採取的政治手段,也是東吳能夠堅持到蜀國和曹魏滅亡之後,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才被滅亡的國家。

對於一個實力並不強大的國家而言,孫權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誰又敢說孫權是一個昏君呢。


新知傳習閣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東吳的建立者。東漢末年,群雄爭鋒,其父孫堅其兄孫策二人在割據中打下了一片江東基業。但好景不長,孫策遭刺客刺殺身亡。此時,年僅十九


歲的孫權正式掌權,成為了一方諸侯。


前期的孫權的確算得上是一個賢德之主,因為在他掌權之初,地方的勢力尚未歸附,世家大族們也皆懷有異心。所以他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陸遜、徐盛、潘璋,這些文臣武將皆被他攬至麾下。從而穩定了江東的基業。

而後他又三伐黃祖,佔據江夏、聯盟劉備,大破曹操、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平山越、收交州、建東吳。此時的他,正如曹操當年口中所感慨的“生子當如孫仲謀”。


可是,隨著時光的飛逝,我們的這位吳大帝:孫權,漸漸的變老了,也開始變得越發昏庸了。在立儲之爭上,已經充分展現了此時的孫權已經不復當年了。在長子孫登逝


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可是,他寵幸的魯王孫霸卻意圖奪取太子之位,兩宮之間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朝堂之上的兩派也相互傾軋。這時孫權的做法很是武


斷:廢孫和,殺孫霸。本來太子已經大定,奈何孫權非要培植一個孫霸,這才導致了這慘痛的後果。而且還牽連了朝堂之上一大片耿直之臣。最為有名的就是那個王佐之才:


陸遜。也不知孫權怎會昏聵如此,竟然派人責罵陸遜,導致陸遜氣憤卒死。一個股肱之臣,下場竟是如此,令人寒心。


更令人不解的是,孫權當時也不知是怎麼想的,竟想到要和遼東的公孫淵結成盟友,共敵曹魏。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一個是在遙遠的遼東,一個是在江南,兩方結


盟又有什麼大用呢?可是孫權不這麼認為,他正正苦於沒有地盤擴張呢。於是,封公孫淵為燕王,還派張彌、許晏等人率領1萬人左右的軍隊,帶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去看望公


孫淵。什麼結果呢?公孫淵反悔,金銀財寶全部收下,這一萬人的軍隊,全部誘殺。而且還砍下張彌等人的首級送給魏國。諷刺,太諷刺了,自己的一片好心,卻被他人給騙


了,可以說當時的孫權腦子已經有些不太靈光了。


再就是託孤之時,太子年幼,他也著實無奈,陸遜已死,自己的東吳沒有劉備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自己的兒子也沒有明帝曹睿的雄才大略。這時候的他,居然將後事託付給了那剛愎自用的諸葛恪。至於後果嗎?就只簡單說一句吧:諸葛恪太霸道了,差點把他兒子給廢了。



英明神武的吳大帝孫權,在晚年的一些做法的確是有太多的令人不解,從一個知人善任的明君變成一個多疑,嗜殺的暴君。為何呢?我想,應該就是那複雜的人性吧,統


治後期,自知統一天下無望,國內的矛盾也需解決,世家大族的權力也過重。所以,才造成了這個嗜殺、昏庸的孫權。(當然了,個人還覺得可能真的是人老了,腦子有點不

靈光了)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也歡迎談一下你們的看法。


小小呆蘿蔔

孫權,三國時東吳的創始人之一,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但作為開國皇帝,他又是一個內戰內行,外站外行,人格不怎麼完美甚至惡劣的統治者,權謀家。


孫權晚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二宮之爭”。老老實實地重用太子不就好了嗎?結果他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官放權,弄的這哥倆各自結黨,互相攻詰紛爭不斷。一堆“耿直”的臣子結果就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陸遜就這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孫亮。結果權臣們一個個登場,先是諸葛恪,再是孫峻,孫琳,孫亮也被孫琳廢了。好在最後孫權的六兒子孫休奪回了皇位。

孫權晚年昏庸嗎?其實並不是,只是年老的他身處權力中心,太在意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害怕兒子把自己的位置奪了。
所以說,權力真是讓人喪失理智的東西。


袁尼瑪怪獸

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第22世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提及孫權,史料記載,他年未弱冠,承襲父兄基業,英傑雄武、尊賢禮士、知人善任、善於培養人才,善於調整各種關係,使得孫吳集團一派生氣、英雄輩出。從而很快統一江東,又正確執行聯劉抗曹方略,烏林之役,大敗強敵。繼之,效勾踐屈身忍辱,同時堅持自主,長期與曹操明爭暗鬥,終使強敵不能越長江一步。利用時機,擒關羽,取荊州;又戰夷陵、敗劉備,完成鼎立大業,成為三國時期僅次於曹操的英雄人物。然而隨著勝利光環的擴大,年齡的增長,孫權卻日益居功自傲,從明智走向昏聵,甚至暴虐,孫吳王朝也從它的頂峰,滑向了衰敗。

到了晚年,孫權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於滅亡了。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乾脆,讓家人從裡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最後還是孫權服氣認輸,老老實實把兩層水泥磚頭全拆了,自己跑去親切探望慰問,老爺子才算是消了氣。可見孫權在關鍵時刻,面對關鍵人物還是懂得權衡的。只是張昭雖然是老前輩、東吳文臣之首,卻沒當上東吳的丞相。

當上丞相的是顧雍。按說,顧雍資歷不能跟張昭比,故而張昭的那一套法子,顧雍也不敢學,但他每逢酒宴也是滴酒不沾,正襟危坐一旁。想必大家都清楚,喝酒的時候旁邊坐這麼一主兒,誰還喝得下去?孫權心裡不爽,又挑不出顧雍的毛病,只能自己發牢騷:“顧公在,使人不樂。”好在顧雍遇到與孫權工作上有分歧時,他是從來在會議上不做聲、不頂撞,表面與孫權保持一致,私下裡卻給孫遞條子。孫權保住了領導的威信,便有時也就採納了他的意見。但這樣的次數多了,孫權當然也覺得煩。於是顧雍乾脆常稱病不去履職。只是因他是業務水平高、能力強,孫權缺了他還真不行。孫權碰到難題了,就派身邊人去徵求顧雍意見。顧雍也做得妙,他不直說行還是不行,免得顯出比孫權還高明。如果他覺得行,就留來者吃個便餐;若是覺得不行,就不管飯,直接打發走人。孫權在顧雍對來者的態度上,就能夠知道顧雍的意見,權衡後拿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來就好。


一花天堂一沙世界

首先我們要肯定孫權對孫吳政權的建立和穩固所起到的突出貢獻,而且在繼任吳侯之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孫權都能做到禮賢下士,量才而用。當世兩大梟雄曹操、劉備都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而包括諸葛亮、蔣琬、荀彧、賈詡這樣的名臣也對他多有讚譽,那麼為何在晚年卻又變得多疑甚至殘忍嗜殺呢?


其實有這樣經歷的帝王孫權並非第一個,雄才大略,武功蓋世的漢武帝劉徹也是其中之一。他與孫權的經歷相似,漢武帝繼位的前十幾年裡一直由竇氏和王氏把持朝政,後來兩人相繼離世,漢武帝才得以展現。孫權也是如此,他繼承哥哥爵位的時候只有十幾歲,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其實無形之中也是對他的一種肘制。而由於孫策是用鐵血政策平定江東,江東實際的局勢並不穩定,需要孫權去平衡安撫,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選擇隱忍,將自己善意的一面展現給世人。


而在局勢穩定並取得了一定成就後,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許許多多壓抑許久的負面情緒和性格會慢慢展現,一次偶然的刺激甚至會引發井噴似的爆發。被遼東欺騙,花甲之年的孫權視為奇恥大辱,從此更加多疑,逼死陸遜,廢太子,殺兒子,幾乎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了。

其實這也是人格分裂的一種體現。每個人都有兩面,只是在正常情況下都能夠很好的進行平衡,情緒正常宣洩不會引發什麼病變之類的。但是處於孫權的地位,由於長時間的壓力與隱忍,使得所有負面的東西無限累積,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從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到逼死陸遜,再到廢太子,殺兒子,無非是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守住的江山得以保全,所以對權力的執著也是引起孫權前後不一的原因。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孫亮的母親潘氏和託孤大臣諸葛恪都不是省油的燈,孫氏在孫權之後的政權始終不穩,後宮干政,大臣專權,直到孫皓繼位才得以緩解,可惜孫皓完全是老年孫權的升級版,暴虐嗜殺,荒淫無道,最終葬送了孫吳的江山。


燭影斧聲

晚年的孫權,因東吳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君臣之間的關係早已非當初那般精誠團結,而是變得互相猜忌、戒備。雄踞江東的吳國,原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後來孫權之所以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全仗其父孫堅和其兄孫策之力,和雄才大略、能征善戰、開基建國的父、兄比起來,他最多隻能算個守成之君。

史載,孫權剛開始還很謙遜低調,也有所作為,一旦當上了皇帝,特別是到了晚年,就變得愈加剛愎自用起來,還寵信小人,拒聽群臣不同意見。隨著權力日益夯實,他對文武百官開始猜忌並防範起來。他規定,凡吳國守邊的將領,必須將妻兒留在都城建業(今南京)做人質,如果邊將叛逃,便處死人質,甚至誅滅其三族。他還豢養了一幫叫“校事”、“察戰”的酷吏,專門用來監視文武官員,還唆使他們肆意栽贓陷害,威懾、糾舉、誣告無辜,動輒加罪大開殺戒。他最重用並寵信一個叫呂壹的中書典校(官名),此人最善羅織罪名,構陷、迫害群臣,弄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棄官叛逃之事屢屢發生。

由於孫權年老後性子愈發猜忌,後宮秩序也日漸混亂,群妃爭寵,兒子爭位,鬧得雞犬不寧。太子孫登早亡,他又另立孫和為太子,封孫霸為魯王,埋下了日後宗室混亂、同室操戈的禍根。孫權一貫喜歡、寵溺庶出(妃子所生)的孫霸,孫霸恃寵生嬌,與孫和展開了激烈的儲位之爭。朝臣們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太子,為擁嫡派;一派擁護魯王,為挺庶派,雙方勢同水火,鬥得跟烏眼雞似的,致使君臣、父子、兄弟間勾心鬥角,陰招、陽謀使盡,圍繞著皇位的鬥爭日益加劇。孫權見朝堂上一片混亂,心知若廢嫡立庶,勢必釀成大亂,只好廢黜孫和,逼迫自己最寵愛的孫霸自盡,另立孫亮為太子。

《三國志》載,孫權稱帝后,對吳國民眾實行殘暴的統治,東吳賦役沉重,嚴刑峻法,治國手法比魏、蜀兩國嚴苛得多。陸遜、顧雍都曾勸諫孫權行輕徭薄賦之策,與民生息,發展經濟,孫權不以為然,從不採納。晚年時的孫權,更加獨斷專行,他橫徵暴斂,視民如寇仇,吳民不堪忍受,經常起義抗爭。

史載,吳嘉禾三年(234年),廬陵人李桓、羅厲扯旗造反,孫權派兵鎮壓,苦戰3年才將義軍剿滅。236年,鄱陽人彭旦聚眾反抗。次年,吳遽又起兵造反,他誅殺前來招兵的中郎將周袛,然後率眾接連攻下好幾座縣城。豫章、廬陵二郡叛軍和民眾更是群起反抗孫權的暴政。因孫權倒行逆施。國內民變四起,吳都建業一日數驚。孫權對山越等少數民族採取殘酷鎮壓的辦法,致使社會諸多矛盾急劇惡化,也使孫吳政權風雨飄搖,日趨衰落。

嘉平三年(251年)8月,颶風襲來,江海潮湧,大水漫過堤壩,朝建業襲來。文獻記載,此次水患劇烈,平地積水深達8尺,孫家祖陵中的松樹也被大水連根拔起捲走。孫權受驚嚇患病。數月後,孫權身體更加虛弱,潘皇后密謀在老公死後,效法呂后獨攬大權,臨朝聽制。潘後為人一向兇殘戾狠,平時經常為小事虐殺宮女。宮婢們害怕她一旦掌了大權,會更加殘忍嗜殺,於是就在夜間乘她熟睡之時,將這毒婦活活掐死。孫權知情後,悔愧、悲憤交加,病勢更加危殆。公元252年1月,他自感大限將至,急忙召太子太傅諸葛恪入內廷接受顧命,隨後死於建業宮中,歿年71歲。孫權死後諡號“吳大皇帝”。

【答題寫作辛苦 搬運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孫權十九歲時就繼其兄孫策之位掌管江東。當時虛懷若谷,禮賢下士。逐漸受到了手下文武臣民的愛戴和擁護。我們有最熟悉的一句話能反應出其影響力。"生子當如孫仲謀",出自曹操之口。但晚年為何變為昏君,主要原因還是心理的作用。晚年時刻早已經是"自立門戶",建立東吳,成為一方君主了,而對比當時魏蜀吳三國,魏蜀交戰不斷,只有東吳外無戰亂,內政穩定,這種局面長久下來就會讓一代君主變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殘害陸遜,較真張昭,驕奢淫逸,為所欲為。不過這也是帝王晚年常見的通病,前有漢武帝,後有明太祖,孫權變的昏庸也不足為奇。




阡陌3207

孫權是三國時代東吳的皇帝,也是魏蜀吳三國時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整整長達23年之久。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推崇,不但有劉備“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也有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但是,晚年的孫仲謀卻性情大變,言行舉止猶如昏君,極度敏感,猜疑成性,獨斷專權,濫殺功臣,使得東吳的局面受到一萬點傷害。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二宮之爭”。



在有太子的同時,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雖說這也是帝王常用的馭人之術,但是搞得這兩黨之間競爭激烈,紛爭不斷。可憐的陸遜不得善終,還有一幫耿直的大臣遭受無妄之災。後來把太子和魯王全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的孫亮。
其實,像孫權這樣的統治者,年少成名,手握至高權利一生,剛開始虛懷若谷,積極納諫,但畢竟也是個正常人,時間久了難免會高處不勝寒,特別人一到了晚年,更容易偏聽偏信,其實當時孫權早就被親信們包圍的水洩不通。一方面是君本位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是魏國的壓力減輕。還有那些數代老臣的離世,沒人監督和威壓,慢慢就變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