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狀元帽為什麼沒有時興起來?

中國觀察家

根本原因是因為冠服制度的消亡。

“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這裡的服章之美就是指中國特有的冠服制度。冠服制度遵循禮制,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分等級,定尊卑”,“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科舉作為古代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有一套明確的禮制。狀元作為其中重要角色,自然有一套特定的冠服。以明朝的冠服制度為例,成為狀元后,會有進士巾服、朝服和常服三種,分別用於不同場合。

進士巾服由國子監提供,殿試之後獲得進士後領取,在傳臚日穿上,準備參加上表謝恩和祭拜孔子的禮儀,待整個禮儀結束後,需要還給國子監。狀元本身也是進士,不過是進士的第一名,因此進士巾服跟其他人沒有太大區別,不同點就是帽子不一樣,帽子上會有簪花,如下圖所示。

狀元有特定的朝服,一般由鴻臚寺事先製備,在禮部賜晏的第二天賜給狀元。之後狀元需要穿著朝服率領眾進士上表謝恩。面見皇帝后,還需要去祭拜孔子,又是一番複雜的禮儀。在見皇帝和祭拜孔子的禮儀中都需要穿著朝服。儀式結束後必須換下來。當然了,朝服屬於朝廷賞賜的,帶有極強的榮譽感,一般狀元都會帶回家好好收著,作為珍藏。

(明代狀元朝服)

兩大儀式結束後,朝廷會賜晏,舉行盛大的宴會,此時進士們需要換成常服。在科舉時代,中了進士就相當於進入官僚階層。因此常服跟官員的常服很接近,大抵相當於六品。狀元的常服跟其他進士大體上也差不多,不過帽子上有區分。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出,在科舉時代,狀元衣冠只適用於特定場合,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限制極為嚴格,並不具備普及性。而隨著冠服制度的整體消亡,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狀元冠服也就跟著消失了。


竹林孤琴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第一次變法就規定“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其實就是禁止儒家胡說八道。漢初,儒生想見漢高祖劉邦,劉邦看見儒生就將的狀元帽摘下當尿盆;又有一次儒生去見劉邦,劉邦席地而坐,叉開雙腿露下,(漢時,有外套無內褲。)儒生見了馬上開溜。劉邦認為儒生“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根本不願去理他。

漢武帝時,大儒董仲舒將儒學與陰陽五學和道家揉合在一起進行授課,司馬遷、丞相衛綰、竇嬰、田昐都去聽他講課。最後在丞相們推薦下,漢武帝召見了董仲舒,董仲舒向漢武帝售賣了他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天人和一、君權神授”。漢武帝接受了儒學,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始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年。

還一個就是儒生名氣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不太好,他們頭戴狀元帽,專門走妓院。從李白、蘇東坡、歐陽修等等,再到小說中的“蘇小小與阮鬱、杜十娘與李甲、李師師與周邦彥”等等,都無不揭露儒生們喜歡嫖娼。唐朝比較開放,當時的詩人元稹寫了“鶯鶯傳”,實際上暗指自己嫖娼經過,後人改變成“西廂記”,變成了男情女愛的愛情故事了。

元朝將人分為四級和十個等級:一、蒙古人;二、色目人(契丹等遊牧民族)、三、漢人(北方漢化的胡人)、四、南人。又將人分為十個等級:1、官;2、吏;3、僧;4、道;5、醫;6、工;7、匠;8、娼、9、儒;10、丐。當時的儒生是被人看不起的,到了明清,程朱理學,“滅天理、去人慾”,儒學成為禁錮別人思想的工具。儘管明清兩朝都用儒教來統治整個社會,但是到了上峰,還是將儒生看成是奴才。儘管提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根深蒂固的看不起儒生的狀況,使普通百姓對狀元帽不感恭維!


張律明

中國古代的"冠戴"階層,一般都是有財有車有院有權有勢的大人物,即線鄉紳三老亭長之屬,出門也得容貌自理,然後躬身邊官場,遊走江湖,鑽營社會,才是一方人物,數民所仰,達到一定目的。


漢高祖做秦民時喜歡帥男自天然的理念,很不修邊幅,頭髮長了未理順,就用一根枝條,把綰好的頭歲扎個髻,插上枝條了事。後人美其名曰:劉氏冠。但後人除了魯迅先生的阿Q尚在繼和光大以外,效仿者了了,趙太爺秀才假洋鬼子之鄉間賢士,是不屑的。這就跟題主的問題有相類之處。

大概這帽子有點特殊,顏色鮮光,色調明媚。戴上它,就等於"告別"中榜者頭天以往的一切,包括戀人,妻小兒女,無疑是一條生活的"鴻溝",讓人不敢跨越呵。壯元,明理者不超越,不如者不可得。所以不可為讀書人接受。做工上麻煩,材料不是假的,一般貴且不易得。凡此種種,不方便,不高攀,有自知之名,註定了此飾物命不久長。


劉一千五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不僅僅是狀元帽子的問題,反映更多的是現代人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不重視和破壞。

究其根本。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副作用。要肯定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解放思想,學習先進知識。但是也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萬分肯定其為封建腐朽,不能保留。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也就演化為現在的崇洋媚外,文化自信的缺失。

而也反映了一直以來的根深蒂固的權威性。人人都渴望權威,依靠權威。相信大樹底下好乘涼。以至於失去自信,追求所謂的時尚而過度相信明星,網紅,媒體和專家的說詞卻沒有自己的認識。所以被騙被坑事件屢見不鮮。值得反思。

狀元帽本來設局精良,很好地反映了刺繡的發達。而且形象生動,也有很好的象徵意義,代表了文化底蘊。但是卻因為封建科舉制的抹黑而被淘汰出局。讓人不得不反思反思。


亂神虎

我覺得它知所以不被時興,這是歷史的進步表現。它只實用於舞臺或演戲。並不實用於現實生活與工作。只能當作一種全統文化的象徵而保留下來。


想想就這種冠麗堂皇的東西戴在頭上,有諸多的不變。戴在頭上是一種負擔,是一種累贅。就好像觀音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一樣。更別說唐僧給他驗箍語時那種痛苦的感覺了。


現在人講的是解放思想,解放包衭 ,減輕負擔。所以這種烏紗帽註定是不被時興。只能在舞臺上演戲中作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和藝術而保留下來。


用戶50973144425

凡是考上狀元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才子,因為他們不想顯赫自己所以不高興戴,慢慢地也就沒人戴了。他們不象在頭條裡寫文章的某些人為了顯示自已有學問濫用詞語、瞎提問題。這都是我想的,為什麼我不知道。


祖國江山萬年紅

也沒看過相關評論,我猜吧,一,頭上有角,會讓人取笑為牛。二,兩側有耳,會被人取笑為豬。三,狀元多是中了後,會成為駙馬,百姓會取笑為吃軟飯、穿拖鞋。四,狀元出了幾個敗類,如陳世美……被後世人可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