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思維慣性是什麼樣子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創業熱潮中,在北方的某座三四線小城市,一個普通的司機,下海經商,開了家飯店。


飯店位置緊鄰政府,生意還不錯,每天客來客往的,客流主力軍是政府公務員,主要是政府各部門的宴請。

做飯店的老闆往往人脈寬,消息靈,就是這個原因。

(那時候沒有今天這麼嚴格的八項規定)

人情練達的老闆,經朋友撮合,居然拿下了政府大樓裝修的訂單。

材料、人工陸續到位,工程開始。

結果,還沒等政府撥款結賬,中央一紙令下“禁止建設樓堂館所”。

政府倒也不賴賬,認賬。

只是原來打算用來結算裝修費的款項,現在不能動了,也就是說,這筆款出處沒了,結不了。

飯店老闆這下傻眼了。

相比大樓裝修的欠款,飯店能賺幾個錢。。。虧空巨大,據傳聞有500萬之巨。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自己推算吧。

估計飯店老闆也嘗試要過,但這麼大金額的政府支出,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其他預算方案替代的。

結果,因為太多債主堵門,飯店老闆春節都不敢在家過年。一時欲哭無淚。

到了這個份上,

換做常人思維,會怎麼想?

換做富人思維,會怎麼想?

我們直接說飯店老闆怎麼做的吧——

他最終來到政府辦公室,當著領導面燒掉了裝修合同,

“這500萬,我不要了。不給政府添亂了。”

政府這感動的喲。。。

人情練達即文章,換位思考天地寬。

是為富人思維。

雖然飯店老闆燒掉合同時已經身無分文,甚至負債累累,根本不能稱之為什麼富人。

幾年後,政府給他批了塊地。

你沒聽錯,是“塊地”,不是“快遞”。呵呵。位置還可以,地價有優惠。

世紀之交的年代,手裡有塊地,什麼概念?

腦袋決定口袋。

情商決定命運。

正是以這塊地為起點,飯店老闆進入地產行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換做常人,敢燒掉合同的有幾個(或者說有能力有底氣燒掉合同的有幾個)——“本指望裝修的活大賺一筆,結果搞得我瀕臨破產。出不出得了賬,是你甲方的事,白紙黑字簽著合同哪!政府也得講理!死活得把這500萬要回來!”

大不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唄,哪屆領導不怕難堪啊,逼著領導想辦法唄。

1,難死政府領導,這風口上,錢也結出不來。

2,你敢難死政府領導?

3,政府當時確實是沒錢了,可是,看寬一點,看遠一點,還有別的啊!

外邊也有傳聞說,飯店老闆的負債來自政府吃飯打白條不結賬,應該是訛傳。

跟一朋友大致求證過,朋友曾經跟隨故事主人公混過些日子。有些橋段屬實,有些他也是聽說。故事嘛,好玩就行,不當真。

故事繼續走著。

批地拿地也要花錢。

本來就債臺高築的飯店老闆(哦,以下可以改稱地產商了)拿下這塊地,就算再怎麼便宜,也會面臨很多支出。

拿的土地是一級還是二級無從考證了,估計一級的可能性大,現金流可能會好受些吧。

那年頭,銀行的貸款審核不像今天這麼嚴格的盡調什麼的,猜測可能是看政府臉色行事的居多吧,政府授意支持一下該地產商,銀行也不敢怠慢吧。(今天這種情況也還是有的,不過程序嚴格得多,大部分銀行也不再甘願充當政府的提款機,這是旁枝,就此打住)

有了銀行貸款,再把飯店盤出去,算是緩過來些,但還了欠賬,賬面所剩無幾。

一塊平地,上面毛都沒有。

一本賬冊,上面也是毛都沒有。

這會想說兩個傳聞,實在沒法驗證,如有誤請見諒。

第一個傳聞

在他的債主名單中,很多是建築行業的各類公司。

建築行業要賬,黑白手段都不稀罕,欠債的這幾年,不知道這老哥怎麼熬過來的。

但人就是有能耐把這些下游公司安撫住了,在後面的這塊地的開發中,很多還繼續合作上了。如果是真的,可想見其情商與溝通能力,遠高於常人。

第二個傳聞,是有關一束花的故事。

這會兒,他的資產也只剩有一塊地,確切說是一塊地的地權而已。

債主名單裡,除了關係略有緩和的建築商們,有尼瑪多了一位——銀行。呵呵。

還是資不抵債。根本沒有能力開發建設這個地塊。

據傳聞,地產商兜裡現金一度只省萬把塊。

OK,繼續前面的提問

到了這份上,

常人思維,會怎麼想?

富人思維,會怎麼想?

換做是我這種凡夫俗子,第一選擇當然是賣地啊!(其實就是買手續)

但賣地並不是唯一選擇。

兜裡剩的錢,拿來買了張什麼什麼地產峰會的入場券,藉機接觸到了當時全國排名非常靠前的知名W地產公司的幾位高管。(或有誤,總之可以理解為接觸到W地產公司高層的成本吧)

然後,據傳聞這老哥當時兜裡只剩四位數了。

花錢,買花!

買了一束很漂亮的花,來到W公司外候著。

最終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負債累累的小老闆,和W公司達成協議聯合開發。

遂一舉翻身。

一再說了,都是傳聞,都是故事,政商故事從來複雜,求證是件很傻的事,當著《聊齋》聽,不挺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