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當父母以後,我們會發現,和孩子溝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世界著名教育專家

雖然親子關係不斷演變,但是梅德哈斯敏銳地觀察到,成人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隻是協商、懇求、嘮叨,還有其他費力卻無效的互動。更致命的是,有兩大錯誤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

第一個錯誤,我們對孩子使用的一些表達,實際上是在鼓勵孩子“尋求大人的認可”。這似乎使孩子為了討我們的歡心,願意做任何事。第二個錯誤,成年人所用的某些表達,阻礙了孩子邏輯思維的發展。有些表達讓孩子無法客觀思考;有些表達讓孩子無法擁有清晰的思路;還有一些表達讓孩子完全喪失思考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提供有限的選擇

我們應該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越早開始越好。要不然孩子長大後怎麼會有能力決定自己的行為呢?而且,每一次你讓孩子做選擇的同時都是在告訴孩子:你對他(她)有信心,相信他(她)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以下三種句型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鼓勵孩子進行“自我引導”:

1.“如果......那麼……”:“同學們,如果你們能在這節課上完之前完成早上佈置的任務,那麼我們就不用擠佔下課時間了。”

2.“等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等你梳好頭髮,穿好衣服和鞋子,我們就可以按照原定計劃去看電影。”

3.“這個,還是那個?”:“寶貝們,該吃早餐了。你們想吃什麼?麥片,還是奶奶最拿手的法式吐司?”

有兩點要注意

做出客觀評論

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不止是讓孩子聽話,還要讓孩子能夠權衡利弊、思考更好的處理方式、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招致什麼後果。我們作為孩子的嚮導,就應該為孩子的這一邏輯思維過程清楚所有障礙。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的腦海裡會出現印有“犯罪現場——請勿入內”的黃色封鎖膠帶以及閃著警示燈的橙白相間的路障。阻礙孩子邏輯思考最可怕的路障,莫過於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被人妄加評論。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對孩子做出客觀評論,孩子就不會覺得受到攻擊,可以避免這些典型的情緒反應。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各種方式反思自己的行為。譬如,孩子可能會思考如何抵制衝動以免犯錯;也可能會找到正確的行為動機。

如果孩子已經做出不負責任的事,大人在評論孩子行為的時候保持客觀,可以引導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所招致的後果。總之,

1. 如果你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隨地亂扔垃圾,你可以跟他說:“不好意思,年輕人,我看見你掉了一個空紙杯,那邊有垃圾桶。”比較一下這種表達:“你知道在這裡亂扔垃圾要罰款兩百美元嗎?像你這樣把垃圾扔在人行道上真是既沒頭腦又沒教養!”

2. 如果你的兩個孫女一起畫畫的時候突然吵了起來,你可以跟年齡稍大的孫女說:“看來蕾切爾不喜歡自己手上的蠟筆被人突然拿走。”比較一下這種表達:“梅根,不要這麼野蠻。要是我再看到你搶蕾切爾的蠟筆,我就把你送回你爸爸媽媽那兒去。”

提供客觀信息

為孩子提供客觀信息也是一種不帶主觀偏見又鼓勵邏輯思維的溝通技巧。有時,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些額外的信息,讓他們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並作出改正。

“腳應該放在地板上,而不是放在桌子上。”

“在上課的時候,說話前得先舉手。”

“滑旱冰的時候不戴頭盔很危險。”

這樣的溝通技巧同時也是強調規則以及家庭認同的有效方式。比如:

“我們家的原則是講真話。”

“有分歧可以好好商量。”

“我們家的原則是‘言必信,行必果’。”

不過小孩子們都很狡猾,他們很會鑽空子。

記得有一次,我把“提供客觀信息”這一招用在我十歲的兒子身上。當時我正開車載著他和妹妹去附近的泳池,不知道妹妹怎麼惹到他了,他突然打了妹妹一下。

我冷靜地說:“我們家的規矩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他聽罷就開始朝妹妹猛講髒話。當我翻臉,他就表現得一臉胡塗,無辜地說:“我現在就是在‘動口’啊!”因此,我想,

使用代詞“我”

如果孩子做了錯事,忙於追究“是誰的錯”有害無益;應該找出糾正的辦法。

比如家裡養了一隻小貓名叫毛毛,孩子湯米抓起了毛毛的尾巴,打算把大人的脫毛膏塗在渾身發抖的毛毛身上。見此情形也許我們會忍不住吼道:“小傢伙,你在搞什麼鬼?你真是壞透了,就會欺軟怕硬,折磨弱小的毛毛!”

如果我們把矛頭指向孩子,把錯誤歸咎到孩子身上,孩子便會做出反抗,開始找藉口或者撒謊(可能會說:“這都是毛毛自己的主意,是它讓我這麼做的”),又或者是覺得委屈,打算要離家出走,讓家長後悔。任何含有譴責的表達都會阻礙孩子進行反思、改正。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失望當然無可厚非,畢竟溝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讓別人知道自己有什麼煩惱;但是有很多更好的處理方式。比如在上述的毛毛事件中,你就可以跟孩子說:“你這樣對待毛毛讓我覺得很害怕,它可能會受傷的。”而不是說:“我真是一步都不能走開!看看你對毛毛乾的好事!它都嚇壞了!”下面再舉一些其他的範例:

1.“看到有人對著我做的飯菜做鬼臉,我覺得很難過。”(有沒有發現我用了“有人”而不是“你”?這樣會讓這句話變得不那麼有針對性,同時我們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2.“你們沒經過允許就在教室裡走來走去,讓我無法專心講課,而且讓我覺得你們不重視我說的話。”

3.“如果我的付出沒有換來被人的絲毫感激,我會覺得很傷心。”

提問式引導

對於任何“嚮導型家長”來說,最重要的引導方式之一就是使用開放式的問題。

現如今,孩子被外界各種信息所淹沒,以致他們基本沒有時間傾聽自己的內心——讓內心的聲音幫助自己理清思路,辨別真偽,區分慾望與需求,等等。

因此,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比如,我們可以這麼說:

1.“我們是不是有過約定,借東西之前必須先得到他人的允許?”(孩子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承認,自己的確跟大人做過這樣的約定。)

2.“我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約定?”(這個問題會引導孩子思考做此約定的原因。)

3.“你現在該怎麼做?”(這個問題會引導孩子思考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併為自己的行為作出彌補。)

上面的第一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回想關於“借東西之前必須先得到他人的允許”的約定;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反思做此約定的目的,這也是在引導她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最後一個問題可以鼓勵孩子找出補救的方法,並思考將來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類似“你怎麼能偷偷摸摸地把東西拿走?你知道要是姐姐發現了你沒進過她的允許就把她的鞋子穿走會有多生氣!到時候你就活該被她罵!”這樣的說法有害無益。

極簡溝通法

好吧,我承認,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開小差的人;因為我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完全意識不到周圍發生了什麼。我的孩子常常利用這一點胡作非為,而對於我先生來說這簡直會把她逼瘋。有時候我過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至於完全察覺不到孩子一直在叫我,直到我先生跟我說:“你就真的不打算搭理一下那可憐的孩子嗎?”

如果孩子總是自顧自地說個不停,我們便會立即開啟“屏蔽模式”。於是,我們就成了“遇到孩子就失聰”的人。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要是我們對孩子所說的話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們對孩子的引導就立即失去了效力。

“極簡溝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孩子變得“遇到成人就失聰”。

1. 如果納森練習完游泳回到家,把溼答答的毛巾隨手扔在地上,你可以指著毛巾說:“納森,毛巾!”

2. 詹妮弗在課前早間廣播的時間不專心,忙著跟朋友聊天,你可以喊她的名字,然後用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噓”的動作,示意她保持安靜。

幽默

“逗人發笑”可是件了不起的工具;也許它實現不了世界和平、拯救不了貧困孩子,但它肯定可以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避免師生矛盾鬧到無法收場。

雖然我不是喜劇演員,但我非常喜歡在親子溝通中運用“幽默”這一技巧。譬如,我的兩個孩子開始鬧矛盾,眼看“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我就會裝作拳擊比賽的裁判,假裝手裡拿著麥克風,開始宣佈“這一邊,是三十八斤重的羽量級拳擊手冠軍:盧卡斯·梅德哈斯;他的對手是五十斤重的最輕級衛冕冠軍,埃裡克·梅德哈斯”。然後我就會裝模作樣地在他倆的肚子上戳幾下,他們便開始咯咯地笑。

也許你有自己的單口相聲橋段,也許是各種說學逗唱,比我技高一籌。但在此我還是再提供一些表達範例,讓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溝通技巧:

1. 如果讓孩子自己決定午餐吃什麼,他們卻不肯好好配合,這時我們可以裝成法國服務員,模仿動畫人物的聲音和語氣,讓孩子們點菜。

2. 如果孩子們把房子搞得一團糟,我們可以在胸前掛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罷工!照看小孩待遇差!拒絕跟在小孩屁股後面收東西!就讓這些東西撒在地上,沾滿灰塵,被人踩爛!”

以上,這七個溝通技巧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用以處理任何孩子表現不當的情況。所以,請記住這七個技巧,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具體的處理方式。

注:本文摘編自中國青年出版社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000+篇優質文章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21世紀學習型家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VIP專享”

很多父母,都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