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呢?

1

逐步建立健全审计制度规范体系

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待于审计制度、法规的完善。需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考评办法》,并纳入长效机制,以期对审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在考评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强化审计责任追究。

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淡化专业限制

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计划、有目标地改变目前审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单一的局面,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实现审计人员队伍综合化、审计组成员结构多专业化,合理调配业务岗位,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复合型人才。

2.整合审计资源,构建信息平台

拓宽思路,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将全年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审计档案资料、审计业务决策信息、审计法规、审计操作指南及监管分行的经营情况及相关基础信息形成数据库,便于查询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3.制定各项业务规范性蓝本

根据业务情况,制定审计抽样、内控测试的规范性蓝本。同时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账项基础审计的前提下,向制度审计和风险审计的方向过渡。

3

树立全员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理念审计质量管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部门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实施的控制行为。对具体的审计项目而言,它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不同项目、不同审计组、不同审计人员,它又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作业流程,各个要素在这个循环的流程中,互相作用、相互制约,履行各自的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

审计立项阶段。根据“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确立审计目标时紧紧围绕全行战略性目标,紧密结合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立审计对象,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

审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这一阶段控制的核心就是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一是方案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二是审计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三是审计方法和步骤是否可行、人员分工是否合理;四是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可行;五是审计廉政纪律、审计质量考核标准是否明确,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实施过程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此阶段控制核心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审计证据。在审计实施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并注意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二是审计底稿。编制工作底稿时,应严格遵循工作底稿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定性准确。审计工作底稿要经过严格的三级复核。即:主审初审、组长审核、领队审阅,每个环节人员都要严格履行审计职责。

审计报告与后续审计阶段。

审计报告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要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二是审计报告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引用制度条文要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要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要正确,评价要到位;四是审计报告要以帮、促为出发点,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层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五是审计报告结构要合理,报告的层次要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要恰当,慎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语言粉饰审计结果。

在后续审计方面重点关注:一是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有没有发生新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对风险程度的判断能力是否可以保证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岗位职责和过程管理,又离不开内在的知识水平、业务经验和职业操守。只有从多途径同步入手,既有战略的眼光,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才能实现审计项目质量的持续提高。

那么,如何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