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说的是杨贵妃。

再一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讲的是盛唐气象。

时而颠狂,时而满身的书卷气的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赋予历代文人骚客的历史责任感。作为《妖猫传》电影,该片描绘出的仅为的故事梗概,而借此更为关心现下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又描绘出当今电影的一个“盛世”。

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责任感。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妖猫传》原著小说的作家是梦枕貘,书里讲述了白居易和日本高僧空海的故事,还有他惊天动地的《长恨歌》,我从没有想到长恨歌可以这样去写,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地愿为连理枝”,不是写皇帝,而是一个白衣少年对杨玉环的执念。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白居易在周至县做县尉时,与陈鸿、王质夫同游终南山黑河畔的仙游寺,聊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一时感慨万千。王质夫举起酒杯,道:

“百代稀见的传奇故事,非遇出世之才不能润色记载。乐天精于诗,深于情,何不一歌其事,以使闻于后世,不致湮灭。”乘着酒兴请白居易把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写成诗歌。白居易欣然命笔写成《长恨歌》;陈鸿也撰写出《长恨歌传》。陈鸿道:“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然后就漂洋过海到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也是白居易的粉丝。

日本也有个白乐天,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见臣下小野篁时,赋汉诗曰:“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小野篁奏曰:“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白居易写的诗,特别能引起日本人内心的共鸣,平凡,超脱、平静但又略带伤感的美感,这就是日本文学的调调,但不是阴暗的,晦涩的,那种“雪月花时最思友”,日本人喜欢“朦胧之美”,就像那一片片紫雾,夕阳下神秘而朦胧,那就是一种“无常之美”,就像白居易那首《长恨歌》,通篇不见爱慕之意,最后神来一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平安朝所风靡的,大多都是闲适、感伤这类诗歌。日本人对讽喻诗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沉迷于白居易带来的种种趣味风雅中,也是反应了他们“物哀”的这种独特的思想,说到今天就是一种有一点点颓废的精神状态。

白居易所在的朝代,是唐朝不可避免的盛极而衰的时候,而平安时代,天皇的权利也在被各大家族蚕食,泯酒吟诗也是自得其乐,况且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这也十分符合日本的现状,盛唐是一个梦想,都能体会的到。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当时流传到日本的《白氏文集》甚至可以当做是一个词典来用,要知道日本不是中国,要做出一首好诗来,意象、韵律、节奏在那个时代的要求是很高的,没有任何的资料和训练,怎么能随便做的到?杜甫讲韵律,李白讲天马行空(《李白墓》第一句,采石江边李白坟,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后面就慢慢来戏了),真要他们写这样的诗,那不是为难友邦了吗?

大家看琵琶行,琵琶行里面讲到,“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是这种意境,简简单单的表达,日本文化骨子里散发的那种相对静止的“哀”,对于白居易的闲适感伤是相互吸引的,再加那一点点的佛道思想融入在诗中, 他们欣赏的是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对季节的变迁表现出的细腻把握的特点以及贯通佛道两教的“闲适”、“感伤”思想和充满了沉郁伤感、烟霞风流的情调。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被翻译成日文的《忆江南》

日本人子彦二郎(《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句题和歌•千载佳句研究篇》)总结道:

一、白居易的社会生活条件与我们平安时代极为类似;

二、白居易的身份和地位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也颇为相似(纵然是被贬,还是个司马);

三、白乐天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为人等方面又几乎可以视为我们平安时代典型日本人的那种类型(妖猫传里面那种乐天,执着,洒脱);

四、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七十余卷的《白氏文集》对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来说,是一部大型文学事典兼辞典性质的存在。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这里再说一个关于白居易诗对日本影响的例子。

有一种花,日本人非常喜欢,称它为“紫阳花”(あじさい),紫阳花遍布日本全国,花多的寺庙被称为“紫阳花寺”,花开的时候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游客们就坐在紫阳花旁饮酒对歌,作画吟诗。

而这个花名字的来历,据说就跟白居易有关。白居易在招贤寺看到寺中长着一棵美丽的花树,甚是欣喜,问庙里的和尚此为何花?和尚不知。白居易于是题诗一首: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注曰:“招贤寺有山花一树,无人知名,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物,因以紫阳花名之。”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紫阳二字竟赋予了这花灵气名字,这几百年来,花第一次感觉到与人相识的感觉。(中国现在把这个花叫绣球花)

她本像是一抹调入红尘的尘埃,由于赋予了灵气,百年之后终得灵性,只见她默默的看见诗人画一少女,婷婷玉立,便化作了画中少女的模样。

见诗人欲离去,想悄悄躲开,却不想还是撞上了。诗人扶住紫阳,想问她可有什么事,紫阳却转身,心里慌乱的跑了。

从妖猫传到白居易,在那紫阳花盛开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