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最近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热播,有一句台词让笔者印象深刻:紫霞离开至尊宝后,至尊宝才能真正成长为孙悟空。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这句话在柳宗元身上同样适用,柳宗元被贬出长安后,才能成长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八位唐宋古文大家中,柳宗元的一生最为短暂,享年仅47岁。但柳宗元还是凭借短短47年中创作的文学作品达到了一个古文大家的高度,不仅如此,他在哲学思想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所著的《天说》、《天对》等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与柳宗元的天资聪慧、敏而好学分不开,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前任——长安,更具体一点说,是他被贬出长安之后的逆境。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柳宗元生在长安,整个童年在长安度过,虽然柳宗元的祖籍在河东(今山东运城永济一带),但对柳宗元来说长安才是他的故乡。公元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翌年,年仅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一举成名。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当时称柳宗元为天才也不过分。天才的光环帮助着柳宗元在官场上无往不胜,各路俊杰纷至沓来结交天才柳宗元。众人拾柴火焰高,柳宗元凭借其出色的人格魅力一直做到了礼部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的一个副司长。

当时的柳宗元身居要职,每天出入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大明宫,接触的是大唐王朝的精英,可以说是年少得志。但年少得志就会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凡事过于理想化,进而显得锋芒毕露。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很快,柳宗元的锋芒就扎到了当时的广陵王李纯身上。事情的起因是一场政治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 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运动,而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主要推动者。柳宗元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本跟广陵王李纯没有关系,而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为什么会惹到广陵王李纯呢?这要提到李纯的身份,李纯是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是将来很可能当太子乃至皇帝的人。柳宗元打击宦官,宦官们就拥立李纯为太子,把李纯和自己绑在一条船上,而李纯也很渴望九五之尊的位置,这样一来,原本是柳宗元与宦官们的矛盾就转变成了柳宗元与广陵王李纯的矛盾。

一方面,九五之尊的位置对李纯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这必须借助宦官们的势力才能尽快实现;另一方面,柳宗元要打击宦官的势力,要重整朝纲,而一旦李纯成功被立为太子,宦官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朝纲就越来越混乱,像柳宗元这样有政治理想心系天下的士大夫就越来越难以在朝廷中立足了。

柳宗元选择硬刚到底。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柳宗元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当然知道这场斗争一旦失败后果的严重性,可他还是愿意做一把高悬在空中的利剑,劈向这世间的邪恶,深得骚学的柳宗元心里肯定一直奉承着屈原的一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天不助柳宗元,“永贞革新”历时仅180多天就以完败落幕

,柳宗元因此也成了新任皇帝唐宪宗李纯的仇人,一道圣旨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柳宗元赴任途中宪宗李纯觉得不够狠,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十年,柳宗元一直生活在湖南永州,告别了他的故乡,告别了他曾经顽强追梦的长安,去到了一个未开化的蛮瘴之地。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在我们今天看来,永州是个很不错的地方,秀水青山,气候适宜,但在当时,那可是没有开化的地方,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

瘴气和瘴病非常严重的地方。所以柳宗元是被丢到了一个原始森林里生活,受着毒蛇猛兽的威胁,同时由于柳宗元是空降来的司马,没有房子分配给他,只能住在一座破庙里,柳宗元在《闵生赋》里是这样形容的:“戏凫鹳乎中庭兮,蒹葭生于堂筵。”意思是他住的庙里长满了野草,还有鸟飞来飞去。所以柳宗元当时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与此同时,柳宗元对他前任的思念也是撕心裂肺,他在永州的十年没有一刻不想回到长安,他给在京任要职的朋友写信,给他声名在外的岳父写信,甚至给当朝宰相写信,只求早日回到长安。艰苦的生活条件与对长安撕心裂肺的思念并没有击倒柳宗元,反而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让他的才情多了一份沧桑感。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对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山水游历上,并奋笔为文,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经典。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比如《天说》批判了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阐发天没有意志、是物质实体的观点,表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了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理论上有力地抨击了藩镇们维护分封制的谬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愚溪对》通过虚构的梦境,写了柳宗元与溪神的一段辩论,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抒发了柳宗元被贬之后内心的哀怨。

在柳宗元所有的文章中,他的山水游记是最具艺术性的文学,是美的文学,也是他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柳宗元义愤填膺时,憎山恶山,写下了《囚山赋》;孤苦伶仃时,又与山水同病相怜,写下了《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今天我们去翻阅柳宗元的这些山水游记,会突出的感觉到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的自然山水,这是柳宗元既重视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的结果。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柳宗元留下的作品集《柳河东全集》有540多篇诗文,其中的317篇创作于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的日子化悲愤为力量,奋笔疾书写下了人生冷暖,因此永州虽然当时作为地理上的一个蛮瘴之地,却孕育出了一个千古流芳的古文大家。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所谓贬官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那些饱读诗书深明大义之人遭了贬谪而引发的一系列特殊现象。他们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就来了。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甚至受贬期间亲热过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这不难理解,一篇优秀的诗文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一、高尚的思想

二、真挚的情感

三、坚实的事理内容

四、清晰的结构条理

那些饱读诗书深明大义的官员高尚的思想有了,清晰的结构条理也不在话下,被贬之后,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发泄在文字上,他们的诗文也就变得有生命力有感染力了。柳宗元的诗文就是如此,特别是他的山水游记,总能感觉到一种“凄神寒骨”之美,其它在贬官文化下诞生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

屈原的《离骚》是在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后创作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创作的;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创作的。同时,前人的这些佳作越过时间的长河得以与我们见面,似乎在向我们启迪:

对美的感受与真理的追求是可以穿越时空引起人的共鸣的,也就是说,是不朽的。

柳宗元离开他的前任,才能成为古文大家

回过头来看柳宗元,读他的《天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格物致知的柳宗元,读他的《江雪》,我们看到了一个忧愤寂寞的柳宗元。他的作品穿越时空,把他的喜怒哀乐带到了我们眼前。也许我们在现实中总碰不到可以交心的知己,可是我们翻开历史就能发现,一个个有趣的灵魂正向我们招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