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緣何為日本人所追捧

在群星閃耀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起眼,但他留下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他的光芒永不暗淡。

這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城的寒山寺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還會有很多的日本遊客來到蘇州,聆聽那跨越千古時空的寒山寺的鐘聲。

這首詩在日本的傳誦之廣,遠超過李白杜甫。清人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在清朝的時候,日本人對這首詩的熟悉程度已經可以比得上現在國人對李白《靜夜思》的熟悉程度。

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緣何為日本人所追捧

不僅如此,1929年,日本人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廟,也叫寒山寺,仿照的就是蘇州寒山寺,寺裡立石碑一座,上刻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並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楓橋”。可見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超越國界的藝術影響力。

那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裡?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的好處,首先是其技法的高妙。

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緣何為日本人所追捧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連用落月、烏啼、霜氣、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悽清的意境,然而用一個愁字粘著這些意象,讓愁緒漫延於意境之中。

這兩句中,詩的意境是凝重的,是淒冷的。詩人飽經亂離,漂泊至此,孤苦悽清,他只能一個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對的是下沉的明月,江邊的楓樹,江上的漁火,聽到的是烏鴉的啼叫,感覺到的是滿天的霜氣,霜凝於地,如何能滿天,然而正是這違反常識的描寫,最能表達出詩人內心深切的感受。

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緣何為日本人所追捧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的前兩句意象密集,連用了五個意象,而後面這兩句,卻意象疏宕,只用了夜半鐘聲一個意象。用密集的意象來表現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來表現空靈清遠的意境,書法美學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說,也可用來評鑑此詩高妙的技法。

人在夜裡,聽覺會分外敏銳,所以對靜夜裡的鐘聲,給人的感受會特別強烈,雖然前面也有寫到烏鴉的啼叫,但那是自然界的聲音,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聲音有催眠作用,要不是詩人愁緒滿懷,恐怕早已入眠。

而正是這鐘聲,把詩人從愁苦的情思出拉出來,使得詩境從前兩句的悽清凝重,轉而變得空靈清遠。

詩人為了表現鐘聲在詩中的重要性,特意使用了倒裝句,本來,詩人應該是先聽到鐘聲,才聯想到這是來自寒山寺的鐘聲,但詩人將「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後,使鐘聲悠悠不絕,詩的情味也綿綿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