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旧时副业“扫硝土”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笔者故乡雄县农村,从事扫硝土副业的农户约有三分之一。传说中的雄县三宝:“火硝、钱串、益母草”,第一宝即扫硝土副业的最后成品。

扫硝土几乎不用什么成本,是个辛苦活儿,全凭力气、经验、能吃苦,是庄稼人除种植以外名副其实的又一种“土里刨食”。笔者幼时曾随父亲从事此活计。

第一道工序是扫土。主要工具挠子、扫把、簸箕,及装、运硝土的架筐或手推车。挠子是1米左右长,胳膊粗的木棍,前边横装一薄厚软硬适度的铁片。关于扫把,扫院的竹扫帚嫌大,扫屋的笤帚嫌软,而用一种叫“扫帚苗”植物晒干后的细硬枝条绑匝而成的用起来最得劲。扫硝土一般在少雨的冬季。凌晨天上尚挂着星星,吱哇吱哇的挠地噪音已吵醒熟睡的人们。常扫硝土的人早知哪里的土合适,有时将土放舌尖上也能尝出含硝量。经验不足的带一燃着的去皮秫秸内瓤,将土抹上火头儿,空拳握住嘴一吹,含硝多的会冒火花。有的是一人挠、扫、收装全活,有的或父子、兄弟分工。一个大早就能扫几挑或一、两小车硝土。

第二道工序是掏灰。只两样工具,一根木棍前装钉一块稍小于农村普通灶口的方木板,称“掏灰耙”,另用一盛灰簸箕。每早走街串户,趁各家主人未起床时,把头天做饭积存的灰掏走。如主家说自己有用,掏灰者会自觉再去下家。此活男女老少辅助劳力均可胜任。不过如今农户几乎全部独门独院,夜里休息都要锁插大门,再说烧柴火的已极少,故串门掏灰也就自生自灭了。

第三道工序叫拌缸装缸泼缸。因早年用大水缸装灰土灌水波淋,效率极低。后常年扫硝土户自备砖灰池子或大木槽子,但仍沿用了“泼缸”叫法。将平日积攒的土和灰按比例拌匀,运至提前定好的有池子、槽子的主家。装一层,踩一层,脚印要密实,力度要大而均匀。然后持续往池子里加水。一般后半晌装好缸加好水,经缓慢渗透,当晚就能漏过池底部的苇箔经池底前半圆形水嘴先滴后流至屯入地下的小水缸里。泼缸户整夜有人值班,以保池面不断水并不断将淋入池前地下小缸里的硝水淘到旁边的大锅里。水要缓慢徐加,并最先倒至池面的砖头或苇席上缓冲。有时因倒水过猛或装土时踩的不实不细导致过快渗漏叫“跑缸”,是泼缸户最忌讳的。

第四道工序叫熬硝。此时经一夜细水长流的硝水已装满能盛七八担水的巨型大锅。从早晨点火至午后住火,波缸户担去的二三百斤柴火慢慢烧尽。看火候是个技术活儿,行家用大铲子在锅中心取熬了多半天的硝水分几滴滴在剥下的秫秸皮上,一会儿看水珠儿的颜色和凝固程度决定够不够火候。出锅时先撇净表层的沫,后将熬成的硝水分别盛到几个大瓦盆中,待冷却凝固。(据所扫硝土质量最后出锅的盆数不同,少的只二三盆,多的有五六盆。)硝水淘净后下面是一层硝盐(又称小盐),用清水冲净晾干后可淹菜用,有困难户也将其替代购买的大盐直接食用。硝盐下面是一层厚厚的碱锅巴,用处不大。

最后一道工序即熬制火硝成品。先“出盆”。先前出锅装盆的硝水经一夜冷却凝固已是固体、液体分明。液体为卤水,一般归池子主家,卖给做豆腐的或留作种庄稼的化肥。吸座在盆边的浅黄色像冰棱样的固体叫“硝荒子”,由泼缸户主从盆里铲刮干净带回。在自家锅里再经一次短时熬制,出锅到缸盆冷却凝固,次日即成洁白的火硝成品。

火硝的化学名称为硝酸钾,可制作炸药、玻璃或当化肥用。农村各地供销社都有收购。辛苦十来天波一次缸,收入少者二三十元,多者六七十元,是当时农村一笔可观进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