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近兩年來,各城市為了發展,對於高校畢業生和專業人才開始了“爭奪大戰”。各城市吸引人才也使出了各種妙招,比如,北京有“優秀人才留駐計劃”、深圳“大幅放鬆落戶限制”、武漢“未來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海南“引進百萬人才計劃”、天津“海河英才”引才行動、西安“人才落戶—取得購房資格—在西安就業”、香港“創科人才特快入境”政策,等等。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吸引人才需要待遇和環境的優化,城市配套的生活、醫療、教育等服務方面的軟實力也是人才考慮的因素。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兼秘書長苗綠解讀,“人才大戰”在競爭中產生了很多更多的新模式,比如,西安很快給大學本科生上戶口,有本科畢業生“秒拿戶口”的經歷,這就像不同的公司互相競爭時給更多的消費者好的產品一樣,各地政府在競爭的時候,給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配套,相關的政策配套。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人才爭奪大戰”目前已經蔓延到國內20多個城市。5月8日,香港推出一項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6月開始接受申請,首年度配額為1000名,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可獲“特快入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聯席主席、企業家陳啟宗表示,各個省市之間的競爭很正常,要注意到,人才需在某程度上集中,因為這樣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各領域裡優秀的人的腦碰撞,能產生出更多創新和發明。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香港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很多在內地出生、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然後定居香港的人都做過貢獻。作為移民城市,香港的人力資源結構也有國際化的特點。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陳啟宗談到,幾年前在香港,有一天在寫字樓下,看到一位金頭髮的外國建築工人,交談時工人表現出“在香港安居樂業”的感覺。各種職業,包括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建築工人等等,都有外籍人士居住工作在香港,證明香港是一座魅力城市。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各城市的“人才計劃”需要根據城市特點來制定,香港“人才計劃”的推動,從更深遠的意義來說,是認識到在科技的短板上能夠產生真正核心的競爭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研究所所長楊健教授表示,從內地研究者的視角,更希望香港引進國際人才,因為香港軟硬件配備更齊,在生活條件上與申請者本國相比的落差,對全球人才來講可能相對較小,更能留得住這些人才。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1996年最早從歐美回國的博士,楊健教授進而強調,培養、留住人才需要長遠考慮和各方平衡。參照“千人計劃”,如何兼顧“引進的人才”和“已經為當地做出貢獻的人才”呢?這是每一個希望引進人才的單位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從長遠的角度看,“引進人才”和“已經為當地做出貢獻的人才”需要平等的土壤。這些人才,以及各城市同時正在搶奪的高校畢業生——本科、碩士、博士學歷等等,多是高學歷人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補充,整個勞動力市場,需各種用工的流動性,應適用於所有的勞動力,包括農民工、技術工人等大量的所謂“低技能勞動力”。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一個大趨勢,而現有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才爭奪”,能夠為勞動力市場帶來更多利好的消息。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各城市的“搶人政策比拼”列有“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優惠條件,地方政府已然意識到現有的戶籍制度對人才靈活流動的限制。而“吸引人才留駐”是地方政府的行為,還是企業的行為,實則帶來不同的影響。李實教授分析,企業“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市場行為,但是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考慮。根據外界揣測,“地方政府是否真心吸引人才來?這種引入外來人口、外來勞動力的行為,是否意在提高租房需求,從而抬高房價?”——出於活躍房地產市場的目的而“引才”,就不會對人力資源領域帶來積極影響,對人力資源的重視也就不會長遠了。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關於“引才”和“房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系主任曹和平追溯到2017年夏天,西安、武漢、南昌、長沙、成都五個城市均出現“用身份證和大學畢業證在城市落戶”的“留住大學生”政策。以“西安的房價”為例,過去七、八年時間裡,西安房價6000元左右,僅僅三個月之內漲到了13000元,翻了一倍多,各界意外的同時也在分析原因。曹和平點明,客觀上,陝西省的人均GDP本來就不低,房價當時能高上來,說明西安本身人才——極度稀缺。因為人才是西安的最短的“短板”,把短板補上了,房價自然就上來了,這是一個不期的結局,並非當地政府當時頒佈政策的初衷。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完成,城市現代化已經完成,人才政策在短短的時間裡對地方經濟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曹和平認為,隨著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加上各地各級政府的高包容度,願意和剛入職的年輕人分享城市發展成果,中國現代化是在經歷“最後一戰”。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各城市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布吸引人才的政策,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杭州灣區、京津冀一體化的區域發展,也在破除人才流動的障礙。對於城市人力資源結構這一塊“板”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隨著高鐵、互聯網、手機的普及人才活動半徑越來越大,人才流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國的中關村、美國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羅爾,人才流動量都是非常大的。對於區域化發展、人才創新,各地政府、各地企業要想好如何為這些人才打造良好的產業佈局。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相比於人才在各城市之間的短期流動,產業佈局涉及到城市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其中包括宜居的環境、靈活的人才進出制度,想辦法培養更多高水平的人才,等等。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龍永圖說,現有的人才,各個城市“你多了我就少了”,實際上都在中國國內,如果說從國外引進一些人才也是少數,主要還是要靠在中國國內更多地培育高水平人才,形成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各城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很自然,但最終是要由人才市場的規律來決定,各地政府在出臺政策之外,更需注意人才成長的環境。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人才流動,一方面是政府根據各地需求和人才的分佈進行配置,另一方面是協調之後、市場機制的補充。吸引人才,也要真正能留住人才,使人才真正發揮作用。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詳情請關注鳳凰衛視《中國透視》深度專題報道。

各城市“搶人才大比拼”

圖文:馮天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