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进化过程中有什么用?

马欣玉

艺术是为追求思想高度和精神自由之人准备的最好的礼物。人们除过从艺术中感受到形而上的美学意义,陶冶人的情操外,艺术还是人们精神力量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对象和强大动力。

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如果能填饱肚皮,不再忍饥挨饿,不再遭受动物、天灾、疾病的伤害,就是最大的满足。那时,人们对艺术没有感觉,因为艺术距离人们现实生活过于遥远了。

布格罗《维纳斯的诞生》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原始人同样具有审美能力。他们看到天空飞鸟和水中游鱼的形态很美,把它们刻画在石头上和树皮上,看到花朵很美,同样会把它们用简洁的线条画出来,在劳动之余拿出来慢慢玩味。

只不过,原始人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解决生存问题上,对艺术美的追求并不明显。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发展,人们把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都基本解决后,就开始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度了。追求精神生活靠什么?毫无疑问依靠艺术。

乔尔乔内《田园合奏》

可以说,艺术跟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入木三分的认识后,依靠自己的想象,进行提炼、归纳和升华后的产物。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动人的艺术诞生,艺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最开始,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停留在描摹日常所见的状态,比如,原始人描绘各种动物花朵图形,画打猎和劳动场面,就是最初级的艺术。那时,文字还没有诞生,艺术具有记录日常生活的作用。

提香《镜子前的维纳斯》

又过了几百年,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觉得,艺术不但要跟所描绘的对象要像,并且还要美。于是,人们开始在艺术中加入自己理想化的愿望。比如,画一个美女时,把好多美女的优点集合到一个人身上,画出来的这个美女,无论是脸蛋、身材、气质等,都是出类拔萃的,美得让观者不忍心离开目光。

当这种画法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画家们又觉得这样画太甜腻太死板了,应该给画中物象加入思想和感情,加入拟人化和象征化的表达,这样才更能打动人。

唐·韩晃《五牛图》

于是,欧洲画家把神话中的各个人物画不再画成面目狞狰的怪物,而是画成情感丰富饱满的常人形象。中国画家们则把梅兰竹菊,高山大川长河等拟人化,托物言志,给它们赋予孤傲、高洁、隐逸、坚贞、朴实、平淡、崇高、坚韧的品质,非常具有人性化。

这样的画,因为融入了文化内涵,使作品具有了非常强的凝聚力,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因此,能强烈引起共鸣,具有洗涤心灵,教导人们热爱生活的作用。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

再后来,有思想的画家,进一步挖掘艺术的表现深度,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兼收并蓄,给绘画中植入了哲学命题,让绘画的深刻性达到了哲学高度,解决了许多人的烦恼和困惑。

到现在,绘画走到了后现代主义,表现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东西,是画家们喜欢探索的主题之一。


鸿鹄迎罡

这个问题涉及到艺术的起源和功能以及作用的问题,艺术在人类漫长地进化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与实践。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最主要特征即是通过感官上的自我认知创造性地以各种物态形式表现出诸如对自然、社会等周遭万物之认识。



昏鸦认为从模仿上讲并非人类所特有的技能,很多动物也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各种黑猩猩、猿猴类、海豚和鹦鹉等都有模仿的能力,并且在镜中认识自己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人在一岁以后才能具备自我意识。

情感表现上也有些动物在生殖繁衍上有所体现,昏鸦甚至于怀疑有着初级社会化的种群动物也有类似于原始“巫术”的某些特征,比如说象群之“象冢”现象。

大家或许质疑昏鸦是“万物有灵”论的鼓吹者了,和艺术对人类进化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只是试图通过对其他动物的比对来阐述人类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

从茹毛饮血的洞穴时代到刀耕火种的相对定居时代,各种类似于洞穴画、岩画、图腾雕刻在历史的痕迹中告诉了我们在艺术中隐藏着的秘密,解读秘密的钥匙就是联系起来去做整体上的宏观认知。

绘画、雕刻、舞蹈、音乐和文字的诞生不无关系,文字之象形和兼意表音就是最初形态,文字和绘画等艺术形态一同促成了属于人类独有的高度社会化的形成,反之这种社会化又要求艺术表现更加符合情感需要,更加具备想象和创造力。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在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在宗教和哲学思想之世界观的形成上起到了作用。

艺术创造和想象织罗出了科学的最初形态,自然科学和劳动生产又反哺了艺术。文明向着高层级发展逐步完善了艺术功能,形成了总结和创造审美经验,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的功能。通过艺术形式认识自我和自然以及社会继而形成具有美感的世界观。艺术还延伸出了教育和娱乐功能。

昏鸦总结为文化艺术与宗教、哲学等世界观以及科学和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为三个重要基点所连接的三角有效推动了外沿为圆的整个社会地自传,并且具备永恒稳定之特点。

如果进一步烧脑地穷尽想象或许艺术地诞生只不过是必备条件下地偶然事件罢了,很多的偶发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类现有一切的必然性!

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罗曼·罗兰


疾飞昏鸦

谢谢你的提问。今天我们都知道“科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千里马告诉你:科学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把人类的进化史全部计算在一起,看成是一年,那么,科学的历史只有一秒。


这不是说,人类从来没有科学,而是说,真正的独立的科学的历史,也就是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这与人类已经有几百万年的生活相比,简直太少太少。

那么,科学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人类的幸福支撑是什么?

那就是艺术。


艺术是人类智慧进化的第一步。有了艺术,人类的幸福和意义就大大丰富了。

从此,有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等。

艺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始终是多方面的功能。

比如解放思想,移风易俗,促进科学等等。


我们就以绘画为例。原始绘画是很简单的。画人物眼睛都没有。以后才逐步会画眼睛。

然后有正面和侧面的人物,再然后有立体感。

人类从原始社会画人物到能够画出立体感。经历了几百万年。


有了能够真实描绘事物的绘画,绘画就有了记录社会的功能。

当然也就有了传播思想的功能。西方人体绘画,是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绘画的智慧也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都是博学的大师。

达芬奇不但是画家、雕塑家,也是数学家,解剖学家,工程师。


像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巨人,是很有代表性的。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艺术与科学是一体的,一个艺术家,也是科学家,一个科学家也是艺术家。这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的。


艺术永远是思想解放的武器,因为,世界永远有未知需要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永远是艺术家。

去年,杨振宁先生就说过类似的话。杨振宁先生也是很有艺术情趣的,这说明艺术与科学永远是一对情侣。


千千千里马

艺术在进化过程中有作用,就是对艺术的亵渎和退化。好比人的进化论一般,许多人都认为人是进化而来的,其实恰恰相反,人是在退化的。


关于人类的起源也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人是猩猩猴子进化而来的,或者什么超自然的神创造的,这是无知的表现。中国文化认为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也就是人是天地合而生来的。道生了万物,包括人,人从开始就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要不然早被淘汰掉了。

有什么样的文明造就什么样的文化,天地合万物生,生了我们,所以我们从古至今自称是天地之子,龙的传人。蛮夷认为杂七乱八的版本,正说明它们不懂人类文明,理解不透彻我们的文明。他们认为自己是猴子进化来的,并且还要把中国人拉进去,太可笑了。他们也认为人是不断进化的,这是无知的表现。



现在回过头来看艺术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如此。美学和艺术的极致,就在中国。宋朝有最先进的文化,最先进的经济,最先进的手工业科技。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的著名诗人和画家书法家等。现在的艺术呢,再去比比,简直是不堪入目,是对美学和艺术的亵渎,同时也说明了艺术是在退化而已。


大家都知道有白天就有黑夜吧,白天黑夜来回循环。一年四季也在循环交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曾经我们的文明,美学艺术的极致,现在变成如此。也不是不能理解,但随着新时代的开启,相信我们的艺术,少点西方元素,回归中国美学艺术的神韵等内涵的美,定会有更出色的作品出现。


崇儒

艺术在进化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一:艺术是人类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艺术让想象力变得更真实,艺术可以让浩荡的空间变得更充实,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是思想的源动力,

二:艺术是一门无声胜有声的语言,它让交流更有情感,更贴近灵魂,艺求诞生了美,让人类为了美而贡献而奋斗,

三:艺术无国界,它让“智慧之花”越开越旺,如果没有艺术,世界将是枯燥的,

四:艺术在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轻轻一点、轻轻一画、轻轻一个音符,便产生了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当想象力与吸引力融合在一起,世界万物都在进步,这便是“智慧里的宝藏”,所以说,艺术是走向智慧的必经之路,艺术在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诗夜城主

艺术的确不能证明自己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艺术能够证明智慧生物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时代特征,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产力水平化石”。

艺术相对于生物的繁衍生息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此要产生艺术,必定要集齐几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创造艺术的生物必须具备基本的审美和理解、再造“美”的能力,其二是这一生物必须有一定的生产物资剩余。

这两个条件的意义是什么呢?动物之中也有具备基础审美的种类,比如园丁鸟。这种鸟的雄鸟会收集各种色彩丰富鲜艳的花朵、果实和人工材料,来搭建精美的求偶巢来吸引雌鸟芳心,但这种行为显然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艺术本质上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重构,而像园丁鸟一样,只是为了迎合雌鸟的审美来搭建巢穴,这种行为并不构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就谈不上艺术一说。

由此可见,艺术对于一个星球的生物种群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出现艺术,就代表着这个星球出现了智慧生物。

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各地考古发掘中找到的岩壁画和殉葬石器、骨器、陶器等,这些岩壁画和石器、骨器、陶器拙朴的图案虽然十分简陋,但已经能够基本表现出远古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产方式,这就是古代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重现作用和考古价值。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文化意义会显得越来越明显:爱情海文明出土的精美陶器和金银器;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两河流域出土的精美石雕和巨型石刻;以及中国出土的陶瓷、砖画、帛画等艺术品……均显示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方向、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状态和民族心理,这些是仅靠史籍考据不能填补的历史价值。

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之际,艺术的创造与演变也在相应发生着变化: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颜料以岩彩、矿石颜料等天然颜料研磨配比为主,因此能够表现的颜色相对有限;而到了工业时代,突飞猛进的化学工艺让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师们有了更多的色彩选择;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照相机取代了部分古典油画的作用,古典静物与人像画家不再有市场,于是印象派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开始油然而生……如今,随着各种高科技元素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开始进入大众视线,这些内容无一不在说明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视野的提高。

综上所述,艺术在进化过程中,的确不能显示出明显的主动性作用,但她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她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可以证明我们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在下翩竹

这个问题很好,我想有一个原因因为人是着相的,人看见人挺好好,猫和狗可能不这么看,猫看见猫好,狗看见狗好,在猫和狗的世界里对艺术的看法因刻和人不一样,所以艺术也应刻是相对于各种动物而看不一样的吧。


鸿136685180

艺术在进化过程中有什么用?


题主真的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只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有难度。尽管有很多纯粹从艺术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友,我还是想从进化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以两幅名画:大卫的《马拉之死》和蒙克的《马拉之死》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期望能够让题主和读者能有一个新的视角。

达尔文的进化论:两种进化的适应器


进化是指有机体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大家所熟知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说是他对进化生物学的最高贡献。这个理论包括三种必要成分:变异、遗传和选择。所谓自然选择就是由于遗传变异的不同繁殖成功率,导致有机体的性状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达尔文还提出了另一种进化理论:性选择理论。性选择被用来解释那些有利于择偶成功的人类特性的进化过程,它一般通过两种过程来发挥作用,即同性竞争(想想看,因为同性竞争,我们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36岁的他死在了跟情敌的决斗场上)和异性选择(知道孔雀为什么要炫耀它艳丽的翅膀了吧?)。在同性竞争中,胜利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更有可能繁殖成功。而在异性选择中,如果个体拥有异性所偏爱的特性,那它就更有可能繁殖成功。性选择的这两种过程相互交织,导致了进化的发生---即由于交配成功率的差异而发生的性状改变。

进化过程带来的一个重大产物就是适应器(adaptations)。适应器是由选择过程所塑造出来的。选择就像一只筛子,它作用于每一代,将那些无助于繁殖的特征过滤掉,而那些有助于繁殖的特征则被保留下来。这个筛选过程一代代反复出现,以至于每一个新的自带都和亲代存在少许差别。这种自然选择过程对于适应器的形成是必需的。在每一代中,通过这一筛选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比群体当中存在的其他(竞争性的)设计特征更有利于解决有关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问题。因此,有两种非常重要的适应器:一是

为了生存而形成的适应器(比如对蛇的恐惧,可以让我们免遭毒蛇的攻击,而提高生存的几率);一是为繁殖而形成的适应器(比如我们都愿意选择孔武有力的英雄作为我们的约会对象)。


死亡焦虑:恐惧管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从此,心理学家们对死亡的研究一直在关注。心理学中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认为死亡同时具有必然性和不确定性。个体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每个人最终都得去面对死亡,因此在死亡提醒下会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但死亡又具有不确定性,个体并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突发事件、天灾人祸等都有可能导致突然的死亡,这种不确定性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感。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和死亡恐俱(fear of death或thanatophobia)均可用来表达个体预期死亡时产生的紧张、惧怕、忧虑等交织而成的负性情绪状态。死亡恐惧会摧毁个体正常的心理功能,只有那些成功管理恐惧并获得心理平衡的个体,才能生成并繁衍下来


为了“管理”这种死亡恐惧,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发展出了世界观与自尊来缓冲死亡焦虑。焦虑缓冲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世界观的信念,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第二部分是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和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相信自己能够面对或是超越所遵守的价值和价值标准,例如自尊。

对世界观的坚守和自尊追求,是人类的两个基本恐惧管理机制。后来研究发现“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可以作为第三种恐惧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亲密关系还是自尊与世界观获得的最初和主要来源。因此,亲密关系不仅可以缓解死亡忧虑, 而且是首选方式。自尊追求与世界观防御, 只是亲密关系资源丧失后的替代选择。

《马拉之死》:死亡的艺术表现

人类有一种求生怕死的本能。如其他动物不同,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时刻面临着死亡威胁,并且“必死无疑”,这一宿命蕴含着可怕的无意义和彻底的虚无,因此在潜意识层面,死亡极端令人恐惧。尽管死亡是人类个体的必然,却是艺术家们表现的永恒主题之一。面对同一死亡事件,不同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却千差万别,但同时都会成为艺术精品。


《马拉之死》就是典型的案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雅各宾派著名领导人马拉于1793年遇刺身亡。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雅克•路易•大卫当时就创作了《马拉之死》,以纪念自己崇拜的政治偶像兼密友马拉。

而100年后,另一位挪威伟大的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留下了另一幅传世名画《马拉之死》。“艺术品只能来自人的内心;艺术是由人的神经、心灵、大脑和眼睛所构成的图像”,蒙克的笔记中揭示了艺术家创作的真谛。恐惧管理理论则提供了揭示这一真谛的途径和方法。

大卫通过《马拉之死》把恐惧升华


大卫的《马拉之死》完成于1793年,正是铁血峥嵘的法国大革命岁月,彼时大卫正是一名狂热的革命者。由此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马拉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大卫已经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这导致他在创作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他把艺术当作战斗武器,以一名勇敢的战士形象登上了画坛和政坛。

激进派领袖马拉成了大卫崇拜的政治偶像和亲密的战友。看到马拉被刺身亡的现场,当血淋淋的恐怖事实降临的时候,大卫也感到了恐惧和悲伤。因为就在暗杀发生的前几天,他曾看望过身体欠佳的马拉。当时马拉正头缠浸满醋水的白布巾,半躺在浴缸里,浸泡痒得十分难受的湿疹,那是多年来为躲避保皇派的迫害,长期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工作而染上了严重的湿疹而落下的疾病。为了减轻病痛,他每天不得不花几个小时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浴缸前是一个立放着的板条木箱。上面放有墨水、信纸和鹅毛笔,成为他简易的办公用桌。然而,大卫并没有简单地把自己的愤怒通过画作表现出来,而是把这种愤怒转换成怀念。因为怀念却能引领人们沉入情感的积淀,走向更为广阔的生命体验。大卫在《马拉之死》的创作中,近乎自然主义地表现一桩可怕的谋杀案现场:马拉右侧锁骨下被刺的伤口,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右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左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信,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绿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够了”。浴缸旁立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但大卫并没有过分地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以单纯、简洁的构图打动人心。除了安详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刺客递给他的信,浴缸旁的木台上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一封便条。这一切显然是想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同时,以死者头部和身体及肢体的倾斜下垂将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压抑、沉闷和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墓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大卫”恰如石碑上的铭文。


蒙克的《马拉之死》赤裸裸地表现对爱情与性的渴望与恐惧


在亲密关系方面,蒙克没有大卫那么幸运。他从5岁开始,就不得不习惯死神随时抓捕。死神把他好端端的七口之家摧毁成一片废墟。要么死亡,要么疯狂,他在废墟之中接受死神的精神凌迟。1902年之后,蒙克压抑、暴戾的性格终于爆发,卷入到了激烈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旋涡里,尤其是与女性的关系。尽管蒙克的绘画逐渐取得了成功,但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挪威,他一直过着漂泊、颓靡、困顿的生活。已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但与女性交往的失败经历所引发的“强迫性妄想”,使蒙克对两性关系一直抱有一种罪恶感。虽然他外表高大、英俊,却无法与女性坦白交心,对婚姻则更加谨慎,深怕笼罩在他家族的肺结核病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这使得他和挪威富商的女儿朵那•拉珊那次真正的恋爱经历产生阴影,他们相处了四年,最后他因精神上实在无法承受朵拉强烈的爱欲而提出分手。当时朵拉竟拿出手枪以死相威胁,受惊吓的蒙克欲夺下她手中的手枪,却因枪走火致使他左手中指受了重伤。他的左手因此留下了后遗症,每当拿起调色板,手指就会疼痛不己。因为这些原因,蒙克把女人“视为自然力,不是吸血鬼就是原始的母亲,都是些亘古不变的生殖力的偶像”。蒙克相信性除了繁殖的意义之外,本来就具有毁灭性。

蒙克所有表现女性的作品几乎都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态。他视性爱为嫉妒、绝望、死亡。《马拉之死》表现的正是男女欢爱以后,女人把男人杀死的情景。被杀死的男人躺在床上,女人则站在床边面向观众木然而立,整个画面血腥暴力,令人为女人的残忍不寒而栗。它的创作源于那次手枪走火事件。在画这幅画时,虽然他用了模特,但实际上这个女人是以朵拉•拉珊的形象出现的。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因憎恨而发呆的感情,也表现了一种似乎永无止境的欲望。画面中各个部分都可在蒙克关于那次枪击事件的笔记中找到根据。比如画面中桌上放着的水果,实际就是朵拉•拉珊在手枪子弹全部打出前端上来的水果,还有图拉的一顶华丽的帽子也出现在这幅画中。可见朵拉在蒙克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爱,抑或是恨。

蒙克的《马拉之死》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素是色彩,补色成对地、一组组地安放: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色彩结构上,他运用色彩的对比和床上遗留的鲜红色的血来传达毁灭的爱。画中女刺客科黛的肤色是明亮的,而马拉的肤色却是阴暗的,两人的面部对比尤其明显。蒙克激活了原本是凶杀的悲剧,表现了马拉被害时的骚动,他把马拉浸泡身体的浴缸画成了短直线构成的床,这些细节的处理有可能传递着马拉和科黛之间存在某种暧昧关系的暗示。同时,画中使用动荡、扭曲、颤动的曲线,这些线条带有动感并饱含激情,带给了人一种不安与恐惧感。更特别的是,他在整个几何构成形式上的安排,将两个主体垂直与水平相交叉的方式放置于画面中,形成了十字形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令人联想到结构简洁的“十字架”,将视觉上的冲击做到了极致,有极强的感官和心理暗示,打破了在视觉上保守的构成。画面的这种结构,使人更强烈、深刻地感受到潜藏杀机的毁灭性之爱。作为悲情写实艺术家,蒙克通过《马拉之死》表达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恐惧。

同样的历史题材,因为艺术家们面临死亡恐惧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导致其文化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经历的唤醒方式各异,大卫的《马拉之死》把谋杀案升华成革命英烈的故事,把残暴的政客塑造成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成为了革命的宣传画;而蒙克的《马拉之死》则把自身内心的对死亡的恐惧与亲密关系的渴望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成为解读人类个体面临死亡时的一面镜子。他用艺术征服了宿命


这两幅传世之作,留给人们更多地对艺术,对生活,对死亡的深思和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探讨。



李同归


玛丽艺术好音乐

艺术在进化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艺术的社会属性,那么艺术在对于社会的属性上我们的艺术是如何的作用的呢?

而在封建社会时期时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形态,我们中国出现的国画,版画之类的,都是艺术形态的发展,促进社会艺术形态的发展。这个是隋朝时期的国画,从这里的笔法以及绘画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艺术形态跟风更加趋向于开放,而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更加的前言了。

这个时期思想比隋朝更加开放,这时期的人们生活比较安逸,生活比较富裕,长时间没有战争的侵害,所以人的文化艺术水平在不断地发展。这个时期主要呈现出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在艺术文化上主要表现在文化融合,艺术交流。表现目标主要是以仕女图,与山水画为两个主流。各个地方之间的文化出现巨大的碰撞。艺术在这个时间段中我们说中国的艺术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水平。
当然在这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寄情于山水,社会相对而言更加的富足。安逸,统治者一样处于安逸的状态。

我们中国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分流,一位日本学者曾说中国捱崖后无中国。这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时期的外国同样也在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

十四世纪开始意大利开始进行文艺复兴活动,这时候的人们思维观念空前的开放,以宗教艺术慢慢的向人文艺术的方向转变。这时候主要是以但丁(意)。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所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达·芬奇(意)。他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的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这是由宗教艺术向人文艺术观念转折的,肯定人的价值观为主导的人文艺术。后期的提香的作品《沐浴后的维纳斯》由现在的人文主义情怀慢慢过渡到我们的后来的艺术观念的变化,出现了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主义艺术


以及后来的后印象派主义

艺术观念的发展,同样也正事社会文明的进步,艺术形态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艺术观念的发展。以及后面出现的以马蒂斯为主的

接下来艺术形态出现的以毕加索主要代表的立体主义派,这些不都是以艺术观念的存在,同时推动着社会艺术形态的发展,所以艺术以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到了现在的艺术形态各种各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跟着我们的艺术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呢,其实可以说是的,因为这两个是一个相互存在的关系。艺术源于社会而高于社会的发展。毕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我们说实践要先于意识形态的存在而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