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八景今仍在,黃帝故里美名揚

中原城市群核心鄭州,戰略要衝,雄踞天下。

鄭州,河南省省會。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市,西依洛陽市,南與許昌市、平頂山市接壤。

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 之一。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但此時周天子己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併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鄭州八景今仍在,黃帝故里美名揚

鄭州八景為古塔晴雲、圃田春草、梅峰遠眺、汴河新柳、鳳台荷香、龍崗雪霽、海寺晨鐘、卦臺仙境,形成於明清,毀於近現代。經過多年考證,鄭州八大景舊址尚存,歷史上留有相關繪畫和記載。

古塔晴雲

張鉞(乾隆年間兩任鄭州知州)曾作詩詠贊:“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雲。伊孰當年藏舍利,煙嵐雨後色平分。”

汪松枝說,2014年,鄭州市人民政府要在十八里河東南方向,重建鄭州開元寺,具體位置在棲居路南、樂山路西。

圃田春草

遺蹟在今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鎮

張鉞詩曰:“藪澤平鋪嫩帶煙,偶經酥雨倍芊綿。年年佔得春風早,懷古重吟甫草篇。”

龍崗雪霽

遺蹟在今鄭州南郊

張鉞詩曰:“六出飛花一夜翻,朝來玉蟒臥微暾。瓊瑤滿眼豐年瑞,尤愛空明畫裡村。”

解讀:汪松枝說,經過他這幾年來的考證,鄭州南側龍崗的位置,是從現在的侯寨鄉黃龍崗村(須水河的發源地)向東,沿南繞城高速的方向向東,到十八里河鎮與中州大道交叉口這一道崗,就是當年的龍崗。冬日大雪茫茫後,出奇的美。“這是自然景觀,沒有留下太多的內容。就是現在說的雪後郊遊好去處了。”汪說。

海寺晨鐘

遺蹟在今鄭州市區內黃河路與南陽路交叉口附近海灘寺

張鉞詠贊:“明滅殘星漏已沉,數聲清響振祗林。邯鄲豐枕擎迴夢,輸與枯禪定慧深。”

解讀:汪松枝說,該處是一個大崗,位置相對較高。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黃河水氾濫,後來河水流向寺坡村,沙礫和淤泥沖刷到村邊,人們把沙礫堆積的河邊稱為“海灘”。不久水退去,村民在沙堆的西邊發現一塊高三丈、寬二丈的大頑石。大家集資在大頑石處建起一座寺院,即為“海灘寺”。寺院內佛殿雄偉壯觀,蒼松翠柏、青竹繁茂,內置古鐘,每逢過節,都要敲鐘,附近村裡男女老幼前往焚香朝拜。這盛景就是當時有名的“海寺晨鐘”。

梅峰遠眺

遺蹟在今鄭州西南30多里梅山

張鉞詩曰:“遠近群瞻卓筆欣,無心出岫忽升騰。鴿王離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繞上層。”

解讀:汪松枝介紹,梅山現在是新鄭市最西北角的一個村莊,當時此山應是鄭州最高峰。它位於鄭州西南角,距離市區15分鐘即到。站在鄭堯高速侯寨收費站向西南,即可看到突起的梅山。汪介紹,乾隆三年(1738年),鄭州知州張鉞路過梅峰,被陣陣清香所吸引,登高遠望,只見山上山下,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盡皆梅樹。

現在的梅山上,種的都是櫻桃樹和其他果樹。該山的承包人邱南方先生介紹,15年前,鄭州還沒有很多高樓大廈的時候,晚上站在梅山頂上,遠遠就能看到二七塔頂的燈光。

汴河新柳

遺蹟位於鄭州北郊

北四環弓莊村北索須河大堤

張鉞曾作詩詠贊:“一鞭青不斷,愛爾碧參差。驛路則三月,征帆佛幾枝。晴添光冪春,露珠眼迷離。往事隨空畔,空名賈魯垂。”。

卦臺仙境

遺蹟在今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鎮

張鉞詩曰:“辭粟遺榮善自全,冷然一語寄真詮。西遊也在人世間,贏得千秋強號仙。”

2006年,鄭州市管城區圃田村村民自籌資金在列子祠舊址東側重建了一座新列子祠。新列子祠有八卦御風臺、圃田春草園以及碑林等。其中,圃田春草園就是鄭州古八景之一的圃田春草。

鳳台荷香

張鉞詩曰:“臺荒不見鳳來翔,路轉回塘得小涼。十里薰風三尺水,紅雲擎出翠雲鄉。”

解讀:汪松枝說,7年前,他參與對鳳凰臺商代漢代遺址的發掘,當時小區開發,專門把鳳凰臺留了下來,現在還有這個大臺子,前不久村民還在臺上立碑。汪說,這個鳳凰臺傳說久遠,說是大禹治水時,洪水淹沒了附近村落。一家四口坐在木排上,漂到了現在的鳳凰臺附近。突然,見一未被淹的土丘上,臥著一對鳳凰,水退後,老人一家結屋住此處,高臺就名為“鳳凰臺”。古時鳳凰臺夏月荷花盛開,香風襲人。

至清末民國初年,此處還湖水盪漾,但自1937年花園口被炸開黃河水南浸後,湖泊漸被淤塞。近年來紫荊山公園荷花展,微縮有“鳳台荷香”的景點,每次都吸引眾多市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