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调理虚弱的身体,小建中汤往下降,补中益气汤向上升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120)

金代的李东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创立了一系列非常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使用甚广,在使用频率上隐隐有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并驾齐驱的趋势。例如朱砂安神丸,清暑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交泰丸,枳实导滞丸,益气聪明汤,普济消毒饮等等。总的来说,李东垣的方子契合实际,所以经久不衰。一味贬低唐代之后的中医成就是不可取的。

今天要写的,是李东垣最经典的方子,补中益气汤。

同样是调理虚弱的身体,小建中汤往下降,补中益气汤向上升

黄芪

当然,在理解他的方子之前,我们先得理解他的思想及用药规律。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个方子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人参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三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宋金时期的中医特别喜欢用散剂煎汤,就是把上面几种药,打成粉末,然后水二盏,煎为一盏服用。

同样是调理虚弱的身体,小建中汤往下降,补中益气汤向上升

桂枝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白芍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在这两个方中,补中益气汤有黄芪,小建中汤有桂枝。

黄芪和桂枝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的药力都能向上走,向外走,都能使胃气外达于肌部,都能补皮部的卫气,都有助于宣散肺气,当然,它们也有差别,黄芪补气敛疮的力量要强一些,而桂枝助阳通络的力量要强一些。在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助手是当归,通络的任务是由温血活血的当归承担的;在小建中汤中,桂枝的助手是生姜,在不再煎的情况下,生姜除了鼓舞胃气,还有将胃气向全身输出的作用。

在补中益气汤中,守护胃气,补益中焦的责任是由人参,白术,甘草来承担的;而在小建中汤中,这份重任则由甘草,大枣,饴糖来承担。相比较而言,补中益气汤补益中焦的能力似乎比小建中汤要强一些,因为人参守胃的能力要强于甘草——当然也可用在小建中汤中再加人参来弥补这块短板。

下面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了。

补中益气汤中有三员大将:升麻,柴胡,陈皮。李东垣自己是这样解释这三味药的: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上升,能补卫气之散结,而实表也;有缓带脉之缩急。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

同样是调理虚弱的身体,小建中汤往下降,补中益气汤向上升

总之,因为这两个组方都有健脾益气,鼓舞胃气的药物,又有黄芪,桂枝等药物引领胃气滋补全身,所以都能改善全身虚弱的状态。但是因为有柴胡,升麻,陈皮,补中益气汤的药势明显是向上升的;而因为重用芍药,小建中汤的药势明显向下沉降,这便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在临床上,判断虚劳患者属于补中益气汤,还是小建中汤,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腹诊,补中益气汤证倾向于腹肌松弛,而小建中汤证倾向于腹肌紧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