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语文课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反思/为何语文课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语文也应该是人学。一旦像'按着鸡蛋挑细骨'一样孜孜矻矻于挖掘什么思想内涵,单向度思维的竭泽而渔之弊就会显现。”我们在教学中何尝不是紧抓住文章主题刨根问底,学生说不出老师已经准备好的答案就不善罢甘休,长此下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就会减弱。

语文课客串思想品德课,这实在是我国语文教育在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又是多年矫正未果的痼疾,王旭明批评这种“假语文”模式,不能不说看得很准。有情形表明,如今的语文课处境已经十分尴尬。

正如王旭明所说的:“语文课应先以语言文字为主,其他为辅,就《斑羚飞度》来说,通常老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老斑羚牺牲自己来成全小斑羚飞跃悬崖的这种无私、伟大的母爱上,让学生去学习老斑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完全偏离了教学规律。不能每一篇有思想内涵的文章我们都要去挖掘,那是思想品德课的工作。”

反思/为何语文课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如今我们的语文教育更是没有理由不顺着孩子的天性走。整天挖掘中心思想,不只是有悖于孩子的天性,事实上与文学审美、与语言文字的生长脉络都是相违背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语文试卷上,有些作家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也做不出正确的标准答案的缘故。也是大量的真正写作者,都不是语文课堂培育出来的缘故。甚至于更是老师对阅读理解抓得越紧,对课堂作文训得越勤,孩子对语文课越不感兴趣甚至于越糊涂越抵制的缘故。

不刻意挖掘中心思想,不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窠臼,让语文教育要回归正途,就应该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才情。让他们在真语文、美丽语文中,才情得到展现和提升,才情拥有个性发展和不断更新的可能。

反思/为何语文课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