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卻也同樣有著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痕和遺憾

1.《連山》、《歸藏》易的失傳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

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稱為《歸藏易》。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於周代的易經。

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2.禹鑄九鼎的失傳

大禹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先驅。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繫。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它遭聖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是盛世的象徵。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於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從此,記載著中國那段歷史的九鼎也就失去了下落。

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3.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4.阿房宮的損毀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

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當約六百九十米,南北深進一百一十五米,佔地面積約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

阿房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之間有些什麼傳承關係?是否有些當時建築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5.《蘭亭集序》的失蹤

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

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當然也被人認為是藏在高宗李治的陵寢中,謎團或許得等到乾陵大白於天下才知道了。

中華民族歷史綿延千年不絕,但這5件事也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