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自由人明白

其实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在古代封建统治下,任何一种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和百姓的一种工具而已。汉初到汉武帝之前,曾经采用过道家思想治国,并不是代表着汉朝的统治有多好,还是这种思想相对于法家,更有利于统治天下黎民百姓。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这种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是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加以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都应该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老子认为除了无为而治之外,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所以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而对于那些符合道义的事情,还要必须有为。

但这种有为,必须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当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种做法在道家看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所致,所以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还会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戏曲说

人类还没有掌握真正的真理,但地球已容不下我们的贪婪。

自然的发展是一条曲线。

但我们总想把未来走成一条直线,因为时间紧迫,而直线距离最短。

我们之所以看不见未来,是因为未来,从来都不在我们眼睛的正前方。

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自然与人类。相关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所以把人类单独分离出来。是因为社会发展已经脱离了自然的轨迹,形成了单独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空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或者社团运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其运行本身已经不再由人所能随意控制和更改。

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进化,从早期的与自然作争斗的进化史发展到现在,同各种规则做斗争的进化。我们不断的修改规则,弥补规则。二者之间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

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今天来说是政治和经济。其已经形成了人所不可更改的规律。我们从自然的奴仆,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奴仆。

老子为什么倡导无为?千百年来,每一个政权又为什么基本放弃了这种思想。

一、无为的思想是对政权高度统一的颠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管理。所以历来,统治阶层,必须放弃这种思想。

但是为什么老子认为,社会的统治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在老子看来,自然的“大道”,才是最合理,有效的。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循环轮回已经形成了经过亿万年,考验的,有效的规律。这种规律无疑是最合理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几乎所有的统治者,只在乎身前之名,谁管身后之事?因为,人类的寿命,太短了。区区百年,真如沧海一粟。

而短期有益的有为之法,无疑是对自然规则的破坏。但是谁在乎!谁不想付出了就有收获。谁愿意等十年20年100年?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谁又能管子孙万代?

、就人类的价值体系而已。“无为”不利于人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价值体现。

的价值体现表现在两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其对应的是,自然空间与宇宙空间。其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物质层面的,价值体现。其所属的为人类社会空间。其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

就现实层面而言。人的社会属性已经高于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要高于人对自然价值的追求。也即我们对物质财富的要求高于人的精神财富。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然先成为社会的奴仆。

我曾经讲过。经过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属性化。我们丧失了很多原始的自然功能。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人在社会当中的自我保护性。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们对外来一切的试探和反馈,首先抱的是低抗和自我防范的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有为法。把自己区别于外界的空间予以独立。但是自然界当中的所有植物,对于阳光的照射。所采取的是无为法——先融合,再化为己用——光合作用。

所以我们对于青年人的劝导,也是先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后再化社会价值为己用。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社会价值的有益与否还有一个导向作用。其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但是对于人生的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无为是有意的。人之所以被自然所抛弃,就在于,我们非要独立于自然,形成独立的自我空间。就是说我们不愿意放弃自我的有为法,去融入自然的无为。我们的思想是有界限的,我们的精神是有限度的,在于自我限制——我们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我们的一切思想和精神都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无法跳出这个界限。也无法融入自然与宇宙的真谛。人的精神层面的营养输入完全与自然隔离。所以我们的精神永远无法升华,也无法不朽。无法融入浩瀚的宇宙和苍穹。去感受我们从未享受过的无垠和震撼。

其实你不妨可以试一下。

几乎所有的最初,都太完美。而剩下的改变,都是遗憾


来去无意58911149

\n



\n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 道家的 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 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n

而对于个人而言,“无为而治”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放得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焦精力有所作为,这也是道家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n

1、无为而治,用于治国:

\n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n

\n

2、无为而治,用于亲子教育:

\n

我无为,子自化;我好静,子自正;我无事,子自富;我无欲,子自朴。

\n

3、无为而治,用于婚姻关系:

\n

我无为,夫自化;我好静,夫自正;我无事,夫自富;我无欲,夫自朴。我无为,妻自化;我好静,妻自正;我无事,妻自富;我无欲,妻自朴。
\n

\n

4、无为而治,用于企业管理:

\n

我无为,员工自化;我好静,员工自正;我无事,员工自富;我无欲,员工自朴。

\n

5、无为而治,用于自身:

\n

我无为,我自化;我好静,我自正;我无事,我自富;我无欲,我自朴。


大道至简,无为而治终大治。


减法生活

老子的“无为论”在《道德经》里比较直接了当阐述的,大概有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如果简单庸俗地将老子“无为论”视作是“退缩”“逃避”“无所事事”,那就只能给予其“浅薄”“无知”和“一知半解开黄腔”的评价了!

“反者,道之动。”其实,究其全篇乃至前后思想去细究,就不难发现,老子的“无为论”实质就是当代“矛盾”理论的萌芽——事物矛盾着的双方一旦过界,适得其反,都会自然而然地朝向自身的对立面进行转化!老子认为,这种悖逆性转化的矛盾特征,是“道”运动的结果,是宇宙的必然法则;也是“道”的一个规定!

可以这样说,《道德经》(“遵循‘道’之规定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系统性论述”)的精髓就是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啊,常常都是以“无为”(看不见的貌似“无能”)的形态悄然问世的。然实质的它,却始终是无所不为(不能)的!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厉害啊!貌似“无为”却“无所不为”!你能不去遵循它?你敢不去遵循它?不屑它也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一定得不到好果子吃!

这种“无为论”,很想近些年国际比较流行的那个“沉静领导”理论——

“平常心,领导力”(抑或说“唯有常怀平常心,方才会产生真实可靠的领导力”)。

“当我们把成功者英雄化、神话与符号化时,其实就是异化。在这种异化之中,当社会成员渴望的(成功)含义,都如此被提升到一个脱离于常规人的现实本分。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的心、指明了很多人的方向;但煽情的动人话语而非现实主义的理性观点,用来作为我们前行和进步的动力,反而会让人在个人轨迹、社会关系和学习成长的复杂过程中,太矛盾,太迷惑甚至太自我……”

该论点以为:“大部分人都着迷于那些英雄领导人在重大关头扭转乾坤的故事。……(沉默而御的人)那些人我们很少称颂的人们,却实在是使这个世界迈向更好明天的重要力量。”

“沉静领导选择负责任的、低调的、幕后的方式来解决各种棘手的或者不棘手的问题;而不是扮演公众英雄。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大胆而勇敢的领导形象完全不符合。因为他们根本上不想那么去做。他们想要的,就是去做正确的事情。为了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组织,他们的同事,以及他们自己——表现出沉静而不动声色……”

如果将这些现代观点用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辩证思想去加以比照就不难发现,如若是用一般的习惯性眼神去看,“沉静领导”似乎都算是些“不为、无能”(至少说没去张扬显摆着大张旗鼓为)之辈?然事实却相反。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规律……

他们沉稳果敢坚毅前行,默默的“无所不为”!


拙笔淡静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而不是出自《道德经》。其实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治国上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治国,来达到“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强调的“无为”实际是不刻意为之。但他又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的“无为”仍然是建立在“有为”基础上的。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儒家推崇的“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最早总结出“无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通释:

孔子说:“不去做什么就治理天下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 

据传,舜当政时,一切沿袭尧的旧法来治国,似乎没有什么新的改变和作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

舜的“无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见最早实践“无为而治”的是舜。

孔子赞赏的“无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础上实现的,孔子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说白了,孔子称赞的“无为而治”是在“有为”的“礼治”基础上的“无为”。

儒道都主张“无为而治”,同源于舜的实践和《尚书》等思想,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以思想虚无、清静为基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做事,反对有天下者有所作为,反对个人的积极进取;儒家强调的“无为而治”是以积极有为的态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举贤授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第2章)。儒者强调表率的作用,认为“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这些,就会达到《大戴礼记·主言》说的那样:“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陈广逵

常听到有人说老子的“无为、不争、无知无欲”等是消极避世思想,难怪乎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列子.天瑞》中就有国氏向氏为盗之言,国氏以富因盗告诉向氏,向氏不明其盗之道,以赃获罪。国氏之盗,乃盗天地阴阳之气也。故不明老子之道,易入邪门歪道。

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德经》中,第2、3、37、38、43、48、57、63、64章中均提到无为。可以说,没有“无为”,便不会有《道德经》,无为无欲是奠定打开众妙之门的基础。无为是修心养性,塞兑闭门(眼不看、口不言、耳不听),放空神思,自然放松,达至物我两忘,亦即佛家的戒定(戒其心外驰,不著于物,静定身心),只有戒定,才能生慧。无为而治,简而言之,就是循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本然、本来面目),自生自化,自我调理、疏理,以达和谐共振。

无为是目的吗?显然不是,倘如此,便失去了《道德经》的魅力。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无不为的威力有多大?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非此字,而是chan)然而善谋”。有人会说“你这是吹牛,危言耸听!”,试看深谙道学的诸葛亮,何以自比管仲、乐毅?其在出山之前,就已看到三分天下了,文中当时各人物,诸葛亮都看的很透。至于后来,其劳于案牍,道心日失,不太灵验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谈修身治世。

《史记.孔子世家》中,荷蓧丈人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亦如老子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当然,这里的终身并不是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守道修道。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老子的无为是啥也不干,朽木不可雕也!恰恰是这种无为(修心养性),才为无不为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子说的很明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儒家的修齐治平,实源于此。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诸如鬼谷子、范蠡、屈原、黄石公、水镜先生、诸葛亮、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为世人景仰的人物,皆出于道。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是老子有大智慧,修道可不是简单的事),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老子言知我者希,但一旦悟其大道,循法践行,则(效法、遵循)我者贵,登真确如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微妙玄通冰激凌

讲老子道法首先要树立一个“道生命运,运有法理”的根本观念,也就是“世界万物的产生及其生后一生运势”都要受大道规律方向需要的命相与一生阴阳或因果辩证法运势机理的主导支配。不是神仙皇帝,也不是父母自己,都没有例外!其次,承认道法支配,才能深刻理解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道德观,即有大德的容颜,就是只服从大道规律导向与阴阳辩证法法理支配。故老子说的“无为”或“为无为,则无不治”,都是指不能有任何违背大道方向与阴阳辩证法程序限度所规定的“行为、作为”,世界自然会按自己的规律平稳运动发展,叫“无为而治”;“为无为”其前面的为是指“道法给自己规定的方向运势,就要不折不扣努力作为”,虽有时是“不得不为”也要努力作为,后面的”无为”即是指非道法需要的方向运势,绝无作为,天下也自能实现大治,其遵道法作为可”能动推动”世界发展,而任何违背道法的作为,就必将得到道法”解体消亡或失败遭灾”的惩罚报应!规律法理独立存在,任何意志力量都不能阻挡大道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再次,什么是大道规律?与阴阳或因果辩证法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或本质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并将物质因果辩证法概括为“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与否定之否定”三个过程规律,这与老子“三生万物”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40章》,其哲学含意都一样的。老子将大道称为“有名,万物之母”,故道生万物,而将法称为“无名,天地之始”即始动法式机理,多法理相连才能成大道,而法为道与万物的最高主宰。以此,今世上各迹象都集中到只有能认知体验出“因果辩证法”的法理过程,才能明确解读世界各种诡异复杂现象,但多年认为是“只能体悟,不可言传”,看来真有几个弯弯绕不易言表。以《解密老子道法》研究,可概括为“果生因,多因经自然与社会优胜劣汰提高选择,而适度由果重生新因主导阶段;因生果。多果经社会与自然适者生存延续选择,而适时由因转化为以果主导阶段等”因果交错交替循环提高延续发展基本过程。因果可以是任何如“政治经济、个体集体、长期短期”等事物,但其辩证运动法理却都是固定不变的,故古来多称之为“形而上学”或“绝对真理”,易经还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建筑在多个形而上法理前后相连而谓之道,而以形而上法理为纲,就可纲举目张、朴散为器主导统领事物全面发展。可见,若能以上述因果辩证法基本过程与其大道规律,而明社会历史、知现在难题而预测未来取势,或可证实这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发现与社科技能创新。也许能对中国古典哲学社会科学《道德经》的研究发掘起一点敲门作用。


春台96245986

“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要么堕落,要么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诉我们积极向上,而以我们对老子的了解,我们显然更愿意相信,那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确确来讲,关于太极拳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算没练过,但也一定听说过“柔弱胜刚强”这个太极要义,因为这是一套以柔克刚的拳法,而《道德经》则是一套以柔克刚的思想,所以,其中若阐述的“无为而治”,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某个要义,或者说某个招式。


单从表面来看,那么毫无疑问,“无为而治”四个字很容易让你们想到如今社会的一种文艺群体――佛系青年,并且大多人会带有偏见的认为,佛系青年就是一切都不用干,一切都不用做,静静的在混吃等死。

这绝对是对佛系青年的一种误解,佛家讲究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因为当你努力做好了过程,那么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只能坦然去接受,同样的道理,“无为而治”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但其实强调的也是过程,希望人们专注并且享受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希望所做的事情都有好的结果。


自从懵懂的童年之后,我们几乎一生都在追求有所作为,但什么又是有为呢?钱多?房子大?车子霸气?好,我们暂且就把这些当做是有为吧,可是要实现这些并非是你必须玩命才行,多数情况下其实正是你一些无为的习惯促成了你最终的结果,比如你学会了喝茶,比如你偶尔去放生,比如抽时间跟父母谈心,比如你早起一段时间散步,比如你经常给妻子制造一些惊喜,这些等等看似无为的事情,将来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爆发,于是机遇来时的那段时间里你犹如神助,喝茶的习惯使你更加稳重和冷静,放生和孝顺父母所积累的功德使你做事情更加顺利,早起散步使你身体更加健康所以能够应付一茬茬的事,因为你深厚的爱所以妻子竭力为你做好后勤工作……凡此种种皆成为你成事的助缘,这时你终会明白,无为的事情让你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是能够帮助你成事的最佳途径。

事实就是如此奇妙,“无为而治”就是如此的奇妙,它与“无招胜有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终上所述,“无为而治”绝对不是一种逃避生活的行为,而是一种静等花开的人生哲学,旨在希望我们每个人――怀着愉悦的心,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保养身体又不荒废时日,如此经年累月,看似无为,实则大有可为。

姜子牙刚刚下山之际,元始天尊曾跟他说:“机不逢时莫强求,隐入深山研天书。他日自有圣人来,乾坤易位任运筹。”

此正是在无为中酝酿大作为的一种举措。

我是叶孤腾,欢迎大家关注和留言探讨!!!


叶孤腾

要说无为这个高度,从字面上看似很简单但确实最难,其中的思想境界已经很高深了! 无为在刚开始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春秋末期出现,在著作《老子》中。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作为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所以劝谏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治;顺应自然之道,无为而治其实是无不为治。


MrShi169072751

无为而治,并不是说啥都不干,大家都在家躺着就行了。如果这样,人类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没有人,地球也一样运转。

无为而治,是讲的不以人之道妄为,而是为之以天道。

《道德经》后面也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说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做的话,这里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所以《道德经》通篇都在讲,不以人道妄为,而为之以天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人道贵私,圣人所不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