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兩家超級巨頭在企業服務領域競爭格局上的差異,與他們迥異的產品哲學有關,而這樣的方法論差異,最終根植於兩家公司全然不同的基因當中。

文 | 周天

財經功守道 出品

一個悄無聲息的「慢行業」正在急速升溫。

原本還只是風險投資機構在關注的「企業服務」概念股,隨著互聯網巨頭坐到牌桌上,這條賽道終於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這條賽道基於一個此前幾乎完全空白的市場——在中國,4300 萬企業中 99% 還處在紙質辦公時代,只有1%的頂尖企業實現了信息化。

因此,《2018 中國智能移動辦公行業趨勢報告》推算,中國移動辦公平臺預計 2020 年規模將接近 500 億元。

更關鍵的是,500 億連接著一個想象空間更大的萬億級市場。

對標美國,美國超百億美元市值的服務企業有 100 多家,全球範圍內,甲骨文、SAP、Salesforce 三大公司總市值超過三千億美元。放在中國,這相當於 4 個今日頭條(估值約為 800 億美金)的價值。

新老巨頭所看重的新機會,起源於中國人力成本長期便宜的背景下,企業喜歡用增員來解決效率問題,而不重視減少摩擦成本、提高協同效率,長此以往,不僅形成冗員,也在部門之間造成山頭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信息孤島由此產生。

如今,隨著劉易斯拐點到來,人力資源價格急劇抬升,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面臨新技術倒逼,開始意識到,是時候消除孤島,提高效率了。於是,一個萬億市場慢慢浮出水面。

這也成為巨頭們的新戰場,騰訊從產品矩陣和投資兩方面入手,2017 年企業服務是騰訊僅次於文娛的第二大投資領域。

同年,阿里巴巴在企業服務領域有 22 次投資,也是其最重視、投資筆數最多的賽道。這意味著,AT 在企業服務領域已形成以產品競賽、投資競爭為特徵的全面對抗格局。

尤其當釘釘的用戶規模和生態系統頗具規模,每一個上規模的互聯網巨頭都驚覺,他們正在失去企業服務這個市場。

1 騰訊系追趕,小巨頭跟風

曾被人嘲笑不懂社交的阿里體系內,誕生了釘釘,猶如一枚尖刀,插入了騰訊的腹地,這讓一直穩坐社交老大位置的騰訊警覺起來。

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但是,被視為殺手鐧的消息互通,更像是一種工作對生活的入侵。在工作和生活分開成為普遍訴求的當下,這樣的互通,根據年輕群體的調研結果,或許不太受認同。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但此舉的意圖非常明顯——藉助用戶已有社交關係,來快速擴張市場。不奇怪,坐擁 10 億日活巨大流量池,騰訊系產品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

業界普遍認為,騰訊系產品和釘釘的正面交鋒,將成為 2018 年企業服務領域最大看點。而網易、頭條、美團這樣的小巨頭聞風入場,更讓戰局變得更加複雜。

就連作為內容平臺的今日頭條也把企業服務提升到了戰略級高度,不僅推出 Lark,還投資了協同工具石墨文檔。

這家內容平臺的戰略意圖,從張一鳴的演講中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在近日與清華經管錢穎一的對話中,張一鳴說,下一波獨角獸的三大機會之一就是企業市場。「C 端做完可以往上游進入 B 端基礎設施,如果能做成,是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提高。」

王興也在躍躍欲試,美團近一年在 B 端的佈局緊鑼密鼓,從圍繞 POS 機的金融服務,到為商家提供 ERP 系統,再到 B2B 給商家供貨,直至去年底推出了名為大象的移動辦公產品,也試圖進入辦公市場分一杯羹。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被捲入這場戰爭,他們之間,各有各的稟賦,也各有各的產品哲學,而這最終決定了誰能建立真正的壁壘,誰能跑到最後。

2 產品哲學的路線分化

美團和頭條系進入市場太晚,前者側重於餐飲服務行業,地推能力強悍,但缺乏”辦公室“場域的經驗和資源,後者雖善於打造內容平臺,熟悉 C 端用戶,但缺乏 B 端運營能力,因此,目前這兩家的移動辦公產品,無論是產品能力,還是推廣能力,尚且乏善可陳。

跟風者雖多,但市場格局越發清晰,釘釘佔據著領先位置,Quest Mobile 數據顯示,目前釘釘活躍用戶規模已經是第 2 到第 10 名的用戶規模之和。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在這種局勢下,後來者的拉新手段開始變本加厲,一位業內人士反映,已經加入的員工會收到通知,參與轉發拉新將會收到紅包。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這種近似於用補貼獲取用戶的方式實際上很早就遭到張小龍反對,如今照樣推出,可以想見,所揹負的壓力之巨。

在釘釘和騰訊系產品眼中,「用戶」有著不同含義。

一位接觸過兩方的分析師對媒體稱,「在阿里人的眼中,客戶指的是組織,阿里主要思考如何解決組織的管理運營效率問題。而在騰訊人的眼中,用戶指的是個人,騰訊主要思考如何讓個體的感受更好。」

不同的理解,帶來了產品哲學的本質不同。

要知道,企業需求和個體需求有時是對立的。讓用戶愉悅、沉溺、消耗時間,是「順著人性」的產品,這是騰訊系產品的基因和護城河,但企業管理某種程度上是「逆人性」的——講求「使命必達,有求必應、高效溝通」,這和人性中的惰性實際上處在對立面。

半年前,我和創世夥伴資本的合夥人周煒有過一次交談,投出諸多獨角獸公司的他,對以輕鬆、活潑、歡樂為主的硅谷式管理氛圍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公司跟著谷歌學,把遊戲機、檯球桌、冰淇淋機都配齊了,還允許員工把寵物帶進公司,但問題是,你是谷歌嗎?搜索這種壟斷效應極強的行業,砍掉大多數員工也不會垮,你行嗎?」

這樣的表述有點不近乎人情,但道理可能就是這樣殘酷而真實。

騰訊系產品中存在類似「幾點下班」、「休息了」這樣的功能,或許與騰訊近期不提倡加班的新文化有關,看似人性化,也許適合養尊處優的大公司,但對於很多仍在為生存而掙扎的中小企業來說,不盡現實。

相比而言,釘釘的「Ding」、「已讀」等功能為追求傳達效率,難免有一些員工不理解,但商場如戰場,所有人都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企業管理「不是請客吃飯」,工作紀律背後往往關乎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並且,工作效率提高了,企業蛋糕做大了,直接受益的終歸是員工自己。

況且,效率的提高是雙向的,當老闆的決策速度受溝通工具的倒逼而提升,懸而不決的現象減少,員工自然也不需要跑前跑後、反覆試探。

理解真實的中小企業,才是移動辦公平臺的制勝秘密。

正因此,脫胎於早年失敗的社交軟件「來往」,釘釘自 2014 年轉型以來,已經成為全球用戶量第一的企業移動服務平臺。截至 2017 年底,釘釘的使用企業數量超過 500 萬家,註冊用戶數量達到 1 億。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3 企業服務最核心的壁壘是什麼?

企業服務的慢熱屬性,極度非標準化,需要精耕細作,難以一招包打天下,也很難在瞬時內誕生現象級產品,導致了企業服務需要有「板凳要坐三年冷」精神,不同類型企業,訴求各不相同,因此,塑造壁壘,必須充分理解每一個企業的細微差別。

為此,釘釘創造了「共創」制度,要求員工深入真實辦公場景,挖掘痛點,再去場景驗證解決方案,最終真正解決需求。

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釘釘所有業務線員工,每週致電或上門拜訪至少三家用戶,釘釘業務線也是目前整個阿里內眾所周知最辛苦的業務線。「釘釘會在每個場景裡死摳產品細節,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

基於這樣的努力,其滲透進辦公不同場景的顆粒度也越來越細,不只是提供更加私密安全可控的溝通協作平臺,同時整合了大量企業流程、管理、人事、SaaS 等服務。比如,我使用「在線辦理離職」功能後發現,拿著離職審批單四處堵截領導、連跑三天都找不到人簽字的經歷成為了過去式,「只跑一趟」的願景提前實現。

釘釘甚至還開發了幾款智能硬件產品。喬布斯有一句話頗有啟發意義,他說,「一個真正在乎軟件的公司,最終會去做硬件。」

其中一款名為 M2 智能前臺的產品,主要解決考勤問題。研發需求來自生產型企業,由於工廠傍晚光線較暗導致人臉識別困難。而工人手上指紋又磨損得厲害,指紋方案也行不通。為此,釘釘從攝像頭選型開始,軟硬件都自主設計定製,確保在 3.5 米內實現高清採集。

目前,釘釘的生態,已經形成一個完整鏈路,從軟件到硬件到應用市場,大量 ISV 基於開放平臺為企業的細微需求開發新功能,中小企業的各類需求都能實現。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而騰訊系目前還沒有上線硬件產品,也難怪馬化騰在騰訊文檔推出時發朋友圈感嘆,他8年前提出的產品需求終於被完成了。

但中小企業等不起 8 年,企業服務雖是慢生意,卻並不意味著執行也要慢。信息安全是一家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意識到這一點的釘釘上線了澡堂模式,不久前還拿到了 SOC2 Type1 服務審計報告和 ISO27018(公有云下的隱私保護)證書。喜提前者的公司在世界範圍內不超過 5 家,在中國屬首例。

阿里騰訊神仙打架白熱化,萬億企業服務戰場勝負竟已經揭曉?

可見,快速響應企業需求,尤其是安全需求,才是企業服務的關鍵壁壘。

更深一層看,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單一功能,而是一套管理體系和管理哲學。發掘企業的這一隱含需求,關乎企業服務平臺更長遠的護城河。

釘釘的產品哲學,是不侷限於充當一種工具,而是試圖通過技術輸出進階到思想輸出,也就是「互聯網思維」的輸出,這是目前中小企業所急需的一種能力,若能通過釘釘吸收阿里管理方法論的精髓,傳統企業家可能也不會焦慮到四處參加各類學費不菲的補習班了。

釘釘的崛起一度被好事者稱為「阿里系公司的騰訊式成功」,但事實上,它其實還是阿里式成功,對於企業需求的理解以及阿里管理經驗是釘釘產品邏輯的基石。恰恰也正是騰訊系的短板,並非簡單的數據差距。

騰訊與阿里在企業服務領域表現的差異,是由兩家公司的基因差異決定的。分析師張雲川認為,阿里以服務 B 端企業起家、騰訊以服務 C 端用戶起家,前者倡導的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後者講求的是「連接一切」。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基因帶來了迥異的產品哲學,自然也就形成了當下的競爭格局。

企業服務的 AT 對決仍在上演,兩種路線最終決出勝負,可能不需要太久。

- END -

關注大公司的微小變化,以及其關乎全局的意義

作者周天,原36氪深度部主創,四期TMT特稿「金字節」獎得主,長期研究互聯網與 FinTech,還當過一家國資 PE 的投資人,目前專注經營這個小專欄,分享自己的一些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