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樣應對轉基因農產品安全風險?

——嚴把種植和進口關,佔領轉基因科學制高點

人們一直擔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因為科學界和推廣者可以通過基因科學手段,讓農作物的生長按照自己意願發生改變。也就是讓它安全它就安全,讓它有害它就有害。作為科學家們,可以讓蟲子吃了農作物會死去,那麼人吃了這樣的農作物呢?可以讓轉基因大豆生不出豆芽,那麼會不會也讓人吃了它後也絕育?要知道轉基因農產品生產大國美國善於用科技手段控制甚至扼殺他國,也十分善於使用科技手段維繫自身霸權。

我國為何進口轉基因農產品

2017年6-7月間,一則消息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高度關注。期間,農業部共計批准18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獲得證書的公司分別為孟山都和先正達,證書有效期為三年,從2017年7月16日至2020年7月16日。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共14年間,農業部已發放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149個,平均每年10個。所涉及的轉基因生物種類及個數分別為,玉米65個、大豆27個、棉花19個、油菜35個、甜菜3個,玉米最多。除棉花的有效期為5年外,其他品種皆為3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海說,進口轉基因大豆主要是用於榨油和生產豆粕,前者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後者作為飼料用於畜禽養殖。

“同時,中國的耕地資源不足。我國的口糧小麥、水稻要完全自給,穀物基本自給,大豆只能靠進口,因為土地有限,進口成為必然。”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司偉說。司偉對進口大豆的種植面積進行了換算,我國進口大豆是國產自產量的6—7倍,如不進口大豆,在國內種植需要7億畝土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換一種角度,進口大豆相當於節約了中國的農業資源,保證中國口糧的自給自足。”他說。

“適度進口農產品是調劑和補充國內農產品餘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而進口轉基因農產品是這些農產品的一部分,在大豆方面,轉基因大豆更為突出一些,甚至成為了剛性需求。”李新海解釋。

“從出油率看,轉基因大豆是19%,而黑龍江省的非轉基因大豆平均出油率只有16%。同樣量的大豆進壓榨廠,非轉基因大豆出的油,壓榨成本也要比進口轉基因大豆貴18%。”司偉說。

我國對於轉基因有明確態度

中國政府對轉基因產業採取謹慎的態度,支持轉基因研究,但對於轉基因商業化和外國公司的參與一直審批嚴格。

關於境外貿易涉及到商品安全證書發放的問題,潘顯政說,我國對貿易商進口安全證書的審批和發放的政策沒有調整,至於有的公司沒有獲得審批,是因為其申請材料不符合要求,沒有通過專家評審。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補充道,轉基因問題說到底是科學問題、法治問題,“安全不安全,應當由科學來評價;能種不能種,應該按法規來處理。如果再加一句話,就是食用不食用,由消費者自己來選擇。”

1月22日,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18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提高認識,勇於擔當、主動監管、嚴格執法,將轉基因監管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在機構、隊伍、經費和裝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貫徹國務院關於“放管服”改革精神,強化轉基因標識等事中事後監管;督促轉基因研發單位落實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健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控制措施。督促種子企業、進口企業、加工企業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提高認識,建立制度,健全管理檔案,落實監管措施;落實監管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好約談問責、督導檢查制度,依法依規追究不作為、亂作為者的責任。常態化轉基因監管信息報送制度,案件查處信息實行月報制度,沒有案件的實行零報告;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對重大案件追根溯源、查清主體、查明責任,依法嚴肅處理。對已結案的違規違法案件,各省(區、市)要及時在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官方網站公佈查處結果。鼓勵社會各界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舉報,各省(區、市)對於舉報的線索,要一查到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對種子市場、經營門店開展轉基因成分抽檢,嚴查非法轉基因種子進入市場。對田間種植地進行抽樣監測,發現問題,一律剷除,同時深入農戶,倒查種子源頭。繼續開展番木瓜育苗企業和育苗基地檢查,進一步規範轉基因番木瓜種苗生產。對違法制種、繁種、銷售轉基因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停止生產經營,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和種子,吊銷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通過這一文件,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國對於非法轉基因農產品查處及相關違法行為的打擊還是非常嚴格的。

我們怎麼辦?

他認為:首先,科學無禁區。我國的轉基因研究必須進行下去,我國必須爭取在轉基因研究和技術這一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開發上走在世界前列;二是應用有風險。任何科學技術在應用上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轉基因技術也不例外,我們國家必須高度重視轉基因應用的風險問題;三是我們既要加緊轉基因的科學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也要慎重對待這一新技術可能引發的問題,爭取做到防患於未然;四是轉基因研究是一個科學與技術問題,轉基因技術應用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安全和人類生存的人文社會科學問題,是一個需要通過法律進行嚴格規範的問題;五是如果說在轉基因研究上,生物學家有絕對的發言權,那麼在轉基因技術應用上,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當有更多的發言權,法律專家更要有發言權;六是在轉基因食物問題上,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發言權,媒體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發言權。把各方面聲音展現出來,以供民眾瞭解、判斷與選擇,是媒體應盡的責任。

中國怎樣應對轉基因農產品安全風險?

還有,自然界的基因變異、傳統育種中的雜交,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不同問題;轉基因好不好,關鍵看在什麼方面轉基因,轉什麼基因!在棉花、材樹上轉基因,問題不大;在食物類動植物上轉基因,就要謹慎!在食用動植物上轉營養性基因,問題可能也不大,但轉抗蟲基因,出問題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所以更要謹慎!此外,科技應用安全,是科技發展中一直存在的一個超越科學的重大人文問題、人道問題、價值問題,也是當今國家安全中科技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不同種族、民族之間存在差異,就是因為不同種族、民族之間的基因存在差異。既然轉基因農產品是可以根據基因專家人為修改其基因排序等,那麼,基因專家就可以根據不同民族、種族之間的基因差異,對目標農產品進行轉基因研究,這樣就可以將目標農產品變成“基因武器”,對某種基因特徵非常明顯的民族實施傷害甚至殺害。因此,我們不能輕視轉基因的風險和威脅,在嚴把種植和進口關的同時,加強管理和立法環節的有效防範,並大力加強我國自主轉基因技術研究,達到國際制高點 水平,才能真正讓我國掌握轉基因科學領域和捍衛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