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人民日報發文“把握世界經濟大趨勢”

請各位仔細閱讀這段文字:“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資本主義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集中爆發。這場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以及隨後西方國家出現的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傾向,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無論在其國內還是在全球都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桎梏。”

我認為,作者對現在發達國家經濟存在巨大誤解,一是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吸收社會主義因素,建立起混合型經濟。如各個經濟要素資本化發展,即便是勞動力也資本化,這使得勞動者參與就業,在企業勞動,也可以與資本一樣獲取“資本收益”,其資本收益之一持有股票即可,資本收益其二對企業擴大銷售收入有直接貢獻,與投資一樣可以去的回報,按照貢獻大小獲取收益。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資本之一經濟危機,在國家宏觀調控逐漸發展成熟情況下,危機副作用已經大大降低,如失業大軍還享受有福利待遇,再如經濟週期在過熱時一直經濟增長,經濟進入衰退時幾次經濟增長,是的經濟週期波動幅度平緩化,故此產生新的轉悠名詞“經濟衰退”,而逐漸放棄使用“經濟危機”。從羅斯福新政起步,美國經濟走出大危機時就稱“建立起世界第一個混合型經濟”,所以從那時其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開始致力於社會主義改革,戰後直至70年代,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混合型經濟體。如今發達國家按照階級劃分標準已經找不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看到的都是中產階級。以往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矛盾為“階級鬥爭”的說法已經被縮小

貧富差距取代,以基尼係數分析,世界經濟統計表明,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普遍小於發展中國家。

評論之二:文章稱“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無論在其國內還是在全球已成為發展桎梏”。桎梏的中文意味著沒有任何希望。我認為,發達國家還會致力於以問題為切入,以改革解決問題為邏輯,繼續前進。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實施“低美元政策”,阻止了美元高企走勢。原本美元應該繼續升值,直至走完10-15年美元升值週期,升至高點應該高於前一個週期高點120水平。特朗普政策要扭轉貿易逆差,逐步恢復製造業的政策理念,方向對,但被政治、安全因素制約,不能開放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所以,藉助大貿易戰,特朗普即將施壓國內政治精英,實現與中國政治和解,從而開放禁止出口清單。

新華網 2018-05-29 08:59:19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鬥爭。”這段話,深刻揭示了當今世界經濟大變局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擔當。在西方國家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世界經濟面臨向何處去的緊要關頭,中國高高舉起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旗。這一大變局有著深刻根源,是世界經濟內在矛盾演化的必然結果。

二戰後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這一方面是西方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生產力突破國家界限在全球快速發展的過程。由於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源優化配置擴展到全球範圍,也由於科技進步,全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各經濟體和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也在各經濟體內部和全球範圍兩個層面不斷積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資本主義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集中爆發。這場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以及隨後西方國家出現的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傾向,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無論在其國內還是在全球都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桎梏。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壟斷資本加速擴張。但另一方面,制衡壟斷資本的力量也在加速成長。

在西方國家內部,壟斷資本攫取了經濟全球化的絕大部分利益,中下層民眾並未太多好處,國際金融危機又加劇了民眾的被剝奪感。一方面,經濟權力和發展成果越來越向壟斷資本集中;另一方面,由於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興起,中下層民眾擁有越來越大的社會輿論話語權,西方國家經濟和政治格局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在一些極端勢力的煽動下,民粹主義乘機而起。面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激化導致的經濟低迷、兩極分化加劇導致的民眾不滿、社會輿論格局變化帶來的政治挑戰,壟斷資本試圖藉助民粹主義向外轉移國內矛盾。於是,加徵關稅、拿回工作崗位、排斥外來移民等都被當作保護本國利益的利器提了出來,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就此抬頭。

在國際上,隨著二戰後發展中國家紛紛擺脫殖民體系、走上自主發展之路,西方壟斷資本已不能像從前那樣將其簡單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單方面汲取資源、攫取利潤,而不得不通過貿易與投資合作實現自身利益。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有利時機,發揮後發優勢,實現了較快發展,在一些領域成為西方壟斷資本的有力競爭者。其中,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探索出一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資本利益和勞動權益得到有效平衡的發展模式,一種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一種各國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無疑,這是一種更具經濟競爭力和道義感召力的發展模式。這樣,西方壟斷資本就面臨三重國際制衡:一是民族國家的興起。二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三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面對國內國際的壓力和制衡,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就是西方壟斷資本企圖繼續維護其壟斷利益的表現。

經濟全球化在全球層面暴露和激化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弊病:壟斷資本的逐利本性使其不可能真正考慮勞動者的利益,國內和國際的勞資矛盾難以調和;不可能真正考慮其他國家的發展利益,千方百計要通過抑制和削弱其他國家來實現自身利益;不可能真正適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推動國際治理變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共建“一帶一路”,一系列共商共建共享的舉措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世界人民的認同和響應。今年博鰲

亞洲論壇已強調,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事實將證明,保護主義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沒有前途;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順之則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