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冥王星会被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里除名?

唯小北

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要从人类发现太阳系中别的星球说起,还有一段故事。

冥王星身处太阳系的边缘地带,环境非常寒冷,象征着希腊神话中的冥界,因此被命名为冥王星。早在2003年的时候科学家就发现了身处冥王星外部的另一颗星行,编号2003UB313的齐娜,这颗星球无论大小还是重量均超过了冥王星,按照当时对行星的判断,齐娜也应该算是太阳系中第十大行星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太阳系外部边缘地带的星球看的越来越清楚了,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星球将会被认定为行星,包括2002年在柯伊伯带发现的夸瓦尔,最后科学家数了数发现大事不妙,竟然发现了23个行星,行星认定的门槛标准实在太低了。科学家发现了十几个比冥王星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星球,如果它们算作行星,搞不好将来在柯伊伯带上会有更多星球被认定为行星,天文学岂不是成了儿戏?科学讲求的是简洁,所以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重新修正对行星的准入门槛,那么柯伊伯带上许多星球就不符合行星的门槛了,那么冥王星就更没有资格成为行星了,如果冥王星也有资格,那么太阳系内就是23大行星了。科学家当时提出符合下面四个标准才有资格成为行星:(1)行星需要有足够的重量,形状必须是近似球形(2)行星一定要在轨道上围绕恒星运动(3)行星必须有能力清除邻近轨道上的其它天体。(4)没有发生核聚变。当时天文组织在捷克首都进行了一场投票大会,最后237:157通过修正行星判定标准,冥王星被剔除在行星行列之外。


科学薛定谔的猫

当初发现冥王星时,由于观测技术还不是很先进,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当时认为冥王星的体积是地球的好几倍,那还有啥好说的?

地球是行星,比地球大的冥王星当然也是!所以,冥王星是行星就这么确定了下来,写入了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和科普书中。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天文观测仪器不断升级,人们越来越清楚,当时对冥王星体积的估计是一个重大失误。

首先,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44千米,比月球还要小。八大行星拥有的所有卫星中,就有7颗卫星比冥王星还大。冥王星的表面积甚至还没有俄罗斯的大。

其次,冥王星绕太阳转一圈是248年,它的运行轨道明显与其他行星不一样。它虽然在海王星外侧,但是,它有时候会运行到海王星的轨道内侧,也就是说,它有时候居然比海王星还靠近太阳,比如在1979年2月7日至1999年2月11日期间,冥王星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阳。

最后,天文学家们还在距离太阳更远的地方陆续发现了类似冥王星,或者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天体,假如冥王星被评为行星,那没有理由不把这些甚至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天体评为行星。可如果这样的话,行星家族的成员数量又会直线上升。

所以,1999年的时候,就有天文学家摩拳擦掌,准备把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干掉,但是被当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否决。

然而天文学家们不罢休,2006年8月24日,他们又卷土重来,终于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大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最终将冥王星踢出行星家族,把它划分到矮行星阵列。

图为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期间,天文学家投票表决现场。

然而,冥王星已家喻户晓,人们已经把它当成行星70多年,习惯了,所以,当宣判冥王星不再是行星的时候,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人们还真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的地方还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恢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抗议画面。


寒木钓萌

除名这个说法有点媒体赚眼球的嫌疑,以至于有的答主质疑说人类是不是太自大了,说除掉一个星球就除掉一个星球,好像天文学家用超级大炮把冥王星消灭了一样。实际上,冥王星只不过是被降级了,有点像体育比赛里面的降级,冥王星本身还是那个样子的,并没有变小或者消失。

精确一点说,是冥王星所在的分类从“行星”变成“矮行星”了,这种改变体现了科学的特点。科学知识和理论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根据最新的观测、实验不断地进行修正的,这样科学才能不断的进步。

太阳系中的天体只有太阳是自己发光的,其他都是反射太阳光,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天体体积越大、离我们越近,就越容易被我们看到。太阳系的行星当中,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离得远,比较暗且移动的慢,所以直到十八、十九世纪才被确认是行星。对海王星轨道的计算表明,在它外面还有其他天体影响着它轨道,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海王星外面的新行星。到了1930年的时候,冥王星被发现了,并当成是第九颗行星。

冥王星的问题在于,它的个头很小,直径只有两千多公里,要知道我们的卫星——月球直径还有三千多公里呢,冥王星的个头在一堆行星里面就更是排不上号了。后来人们发现冥王星那旮旯还有很多小天体,叫做柯伊伯带,可能是太阳系诞生那会的遗迹。柯伊伯带里的天体一般都是很小很暗,但是随着天文望远镜观测技术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比较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和海王星以外的天体被发现。

发现一颗矮行星相当不容易,即使有箭头指示,从这张动图上找到阋神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136199 Eris),大小就跟冥王星差不多。这样一来,要么把阋神星和今后可能发现的类似天体定义为第十颗、第十一颗…行星,要么从此更新行星的定义,把冥王星和阋神星这种都算成矮行星。正好2006年在捷克布拉格召开了国际天文学会第26届大会,全球天文学家聚到一起,投票表决,结果就是把冥王星从行星改成矮行星了。

宇宙浩瀚无垠,个人水平有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疏漏,请多指教。


乔小海

针对“行星”这一概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新定义。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另外,行星的直径和质量也是有着一般标准的。一般来看, 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标准,太阳系内符合这一标准的共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太阳系内单纯意义上的“行星”,并不是“太阳系行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是太阳系行星,我们就要在“行星”的定义上进行调节,由“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改为“必须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

然而,冥王星所围绕运转的并不是太阳

因为质量太小了,冥王星没有能够吸引它的卫星围绕自己来进行运转,反之和卫星一起围绕双方之间的一个公共点进行运转。

与此同时,冥王星与海王星的轨道有所交叉,从定义三来看,如果冥王星被当作太阳系行星的话,海王星就得从这一名单中除名。

现在,冥王星被定义为“类冥王星”,这是行星定义委员会在行星新标准之下确定的一个新的次级定义,指代的是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

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镁客网

冥王星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里除名不是意外,我们在太空中看到的所有天体进行准确分类的斗争一直存在,谁会忘记可怜的冥王星的困境?冥王星降级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去了解冥王星的性质,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最新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对气体巨行星和褐矮星进行分类。天文学家对天体的命名规则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一切事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有时候关于名字的争议也会令人厌烦。

对冥王星的争议从一开始就消耗了人们对它的热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建议我们把这种争议称为全“世界”。虽然对冥王星的争论开始变得乏味,但这仍然很重要。我们需要某种方式来理解是什么使物体变得不同,而名字就可以反映这种差异。这些名字也必须能反映出讨论对象的某些本质。冥王星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和木星同一类的天体?两者是否是同一种意义上的行星?科学家表示并不是。

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褐矮星和气体巨行星,仅根据质量为他们命名并不能真正地告诉我们什么。新的定义更有意义,因为它参考了这些天体是如何、以及从哪儿形成的,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大小,当然,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会同意这个观点,关于冥王星的地位争论还在继续之中。美国宇航局还计划发射第二颗冥王星探测器,但这个计划没有落实下去,下一次探索冥王星,可能要等到至少20年之后了。


川陀太空

这个问题下有很多答案,基本是讲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如何通过对行星的新定义,并由此将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的。而一项新研究又提供了“开除”冥王星的新理由:冥王星的出身不好!它可能只是由10亿颗彗星结合而成的“超级彗星”。

首先,还是得简单说一下冥王星不再被算作行星的正式理由,主要就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当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根据这个定义,冥王星比较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其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二是原本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后来发现跟它差不多大,可以分庭抗礼。最后,冥王星就和卡戎、谷神星等一起被算作了“矮行星”。

本来这事儿都过去十多年了,但天文学家还要在冥王星的伤口上补刀。在学术刊物《国际太阳系研究杂志》(ICARUS)的一篇新论文说,分析了美国航天局“新视野”探测器观测冥王星的数据,并与欧洲航天局“罗塞塔”探测器登陆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后发回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从冥王星所含氮元素的丰度等特征来看,冥王星更像是彗星。

计算显示,冥王星可能是由10亿颗彗星聚集而成!

这在太阳系里可不是个好出身。目前认为,那八大行星都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由围绕太阳的尘埃盘凝聚而成,这是“嫡子”。而彗星则可能源于太阳系外围的冰冻云团“奥尔特云”,这就是大家族的“旁支”。现在“旁支”的10亿颗彗星聚在一起,就想能争个“嫡子”的位子吗?

“新视野”号去看冥王星时,可怜它还弄了一个巨大的心形图案,在一个劲儿地表忠心,这边科研人员却已经通过数据分析看穿了它的血缘出身。冥王星想回归行星行列,看来是越来越难了。


黄作梦

按照国际天文联会(IAU)对“行星”的定义,冥王星不满足“行星”的要求。

太阳系内的行星必须满足:

(1) 以太阳为公转轨道中心;

(2) 有足够的质量来维持静力学平衡(也就是形状是个球);

(3) 有足够的引力清除周围轨道的其他星体(不包括卫星)。

而只能满足(1)和(2)的非卫星星体只能叫做“矮行星”。于是2006年,冥王星被正式驱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行列,成为柯伊伯带众多矮行星的一员。

事实上,这个“要求”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根据新发现而不断更新的,但很多回答拿冥王星的大小说事儿,这是不准确的。1801年人们第一次发现谷神星的时候,也是以为它是一颗行星,谷神星直径不到1000千米,比直径2400千米的冥王星还小不少。到了1850s,大家已经不把谷神星当做行星了(谷神星是小行星带里唯一一颗矮行星),不是因为它小,而是因为在小行星带发现太多小天体了,压根不止这一颗。冥王星也是类似的,1930年汤博第一次发现冥王星的时候,人们以为这个轨道附近只有这一颗,所以认为它是行星,但后来越来越多轨道相似的天体被发现了:1992年发现了柯伊伯带,2003年发现矮行星赛德娜,2005年发现阋神星……是这些发现才使得冥王星于2006年正式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的。

而作为矮行星的谷神星和冥王星,不能成为行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小,而是因为它没能有足够的引力清除周围轨道的其他星体。不过之所以没能有足够的引力清除周围轨道的其他星体,质量小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haibaraemily

在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冥王星。自那时起,天文学家都把冥王星视作第九大行星。然而,到了2006年,天文学家对行星进行重新定义,冥王星不再满足成为行星的条件,所以冥王星的行星资格被除去。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采用的新规则,天体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才能成为行星:

(1)行星必须是近似球形的;

(2)行星必须绕着恒星运动;

(3)行星必须有能力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冥王星满足前两条规则:它是球形的,并且绕着太阳运行。然而,冥王星并不满足第三条规则,因为其轨道穿过海王星的轨道,它没有能力清除其轨道中的天体。因此,冥王星不再被认为是行星,而被降级为“矮行星”。

事实上,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尺寸非常小,甚至比月球还小。冥王星是类地行星,而它的几个近邻(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类木行星。冥王星的轨道非常古怪,太阳系中的行星基本都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围绕太阳运动,然而,冥王星的公转轨道平面与这个平面呈17度的夹角。此外,冥王星的轨道偏心率很高,其中一部分穿过海王星的轨道。因此,有天文学家推测,冥王星此前可能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冥王星的卫星卡戎相对较大,尺寸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它们的共同质心位于两个天体之外,所以天文学家提议应该把这两个天体视作一种双星系统,而不是行星和卫星的关系。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冥王星被一劳永逸地从行星行列中除名,成为了一颗矮行星。


火星一号

冥王星之所以会被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里除名,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冥王星本身来找原因,当然这也是科学进步和天文学研究深入的结果,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大致说说这冥王星到底是怎么就被从太阳系九大行星里给除名了吧。

冥王星被认定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其实是从1930年开始的,当时的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了冥王星,并将其视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后来随着天文研究的进一步的加深,人们对冥王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它与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相比较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冥王星的体积过小,经过测定,认为它的质量仅仅只有月亮的1/3,其次是冥王星的轨道过于椭圆了,最后是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的轨道都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冥王星却与八星轨道平面相比较倾斜角度达到了17度,于是在1999年冥王星差点就失去的行星的地位,但是终归是逃过一劫。



可是在2006年,冥王星终究还是被从行星里除名了,因为在这一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做出了新的定义,行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其次质量要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自身呈圆球状;最后就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而冥王星确实不满足这些条件,于是就正是被除名了,被降级为矮行星。

所以说,科学的进步确实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动力呀,冥王星也终归由于自身的不足,被除名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你理解这一问题有所帮助呢!


地质知识分享局

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冥王星被发现说起。1930年1月,汤博利用美国的观测设备发现了冥王星,这也是美国天文学家首次用自己的设备发现的新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从被发现的那时起,冥王星的定位就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后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284公里,比月球都小,实在和其他外围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格格不入。但此时冥王星是大行星的认知已经普遍被人类接受,因此也就“将错就错”了。

直到2005年,阋神星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地球的0.27%,比冥王星重27%。不仅如此,此后鸟神星、妊神星也相继被发现,它们和冥王星的轨道、大小都十分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冥王星是否还可以继续名列大行星?如果是,新发现的和它轨道、大小都相似的是不是也得都列入大行星行列。但是,这样一来的话,这类行星和其他8颗行星又有很明显的区别,且太阳系的大行星会不会太多,而且此后还会更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天文联合会就换了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重新列一类来归纳这些新发现的天体,矮行星便由此出现了。

也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标准,(1)围绕太阳公转;(2)质量大到自身的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3)清除了其公转轨道周围的天体。

根据这个新定义,冥王星不符合既不符合第二个条件,也不符合第三个条件——轨道附近不能有小天体。所以,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事实上,冥王星处在太阳系的边缘——所谓的柯伊伯带上,而这个柯伊伯带上有成千的太阳系形成后留下的小天体。其中和冥王星轨道相似的被称作外海王星体,目前已经发现了1000多个这样的星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