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使命所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觀實力與能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層面提出的“14個堅持”之一,是我國在今後長期發展中要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我國是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之所以能在不長的時間內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人類發展史上創造出民生建設的中國奇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始終立足發展,把持續推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兩者良性循環。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發展成一個製造業大國,從一個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一個生活寬裕的中等收入國家,人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鉅變,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3億多人發展成中等收入群體。一個充滿活力和自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東方大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令全球矚目。總結這40年來我國的發展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鄭功成說。

回顧過去,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福利不斷提升,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曹信邦認為,民生問題是中國改革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民生領域著力補短板、兜底線、出實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通過國家實施的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人民群眾在脫貧、教育、就業、收入、基本保障、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狀況均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活福利與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發展是硬道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在實踐中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撐。只有實現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民生改善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白寬犁說。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雷曉康表示,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就,國家綜合實力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這些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和人民利益的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認為,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只有這樣,改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可持續的。

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進入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魯全看來,我國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響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影響著人民獲得感的進一步提升。未來,更需要把民生放在發展首位、貫穿改革始終,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更強的幸福感。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一步補齊短板,著力克服薄弱環節。”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張思鋒認為,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完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對此,他提出,要注重貧困人口自我脫貧能力的培育,注重解決好返貧問題,堅決杜絕數字減貧、口號減貧。

在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看來,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我國解決民生問題要以保基本為主,並與補短板結合起來,突出解決一些焦點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要補齊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低的短板。當前,我國收入差距依然過大,全面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任務艱鉅,培養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有利於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有利於促進新常態下經濟的持續增長,有利於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收入和消費方面,推動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努力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在風險保障方面,推動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控制和縮小群體間基本保障差距。特別是適應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收入保障體系和照護服務保障體系。探索個人責任封頂的醫療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讓發展更好地回應人民的期待、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民生問題上,黨和國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和發展領域,構成了完整的民生髮展體系和保障體系。”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杜海峰表示,學界應當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和戰略部署,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堅持把握時代使命,堅持應用導向,堅持提升創新力,通過務實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言,積極服務於決策諮詢、理論創新和輿論引導。圍繞更好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促進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開展各項研究工作,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