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如何把士兵数从20万扩充到1700万?

官儿迷

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是不严谨的,从一战结束一直到1935年德国部队数量

仅仅为《凡尔赛条约》所限制的10万人而已,1943年在库尔茨克战役前夕,德军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355万人,足足是二战爆发前的130倍。根据魏玛政府时期的统计数字,1933年德国人口为6603万人,这意味着德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参军作战,反观二战日本7千万人口,军队数量最高也不到900万,刨去老弱妇孺和工农业生产人员,德国在二战真正做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全民皆兵”,那么德国是怎么在短短的8年时间完成了如此庞大的扩军计划呢?

凡尔赛条约下的“曲线救国”战略

凡尔赛条约对一战后失败的德国无疑是残酷无情的,它不仅规定了德国武器装备的数量,更是限制了德国的部队数量只能有10万人,尤其釜底抽薪的是,规定了德国的士兵服役期长达12年,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需要12年才能拥有10万人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这对战时动员体制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1922年成立了“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既能为幌子的变相对13岁到18岁青年进行严格军事训练的组织,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美其名曰是一个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是一个以铲子代替枪支训练的准军事化训练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和运作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接受过准军事化训练的后背力量,也为扩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凡尔赛条约废除后不受制约的数十轮扩编

1935年,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废除凡尔赛条约并且重新恢复义务兵役制,从此德国的军事发展不再受到桎梏,从此走上了疯狂的扩军之路。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发布了35梯次动员令,军事人数急剧膨胀直到一发不可收拾,1939年为了闪击波兰,陆军发布了4批次动员令,扩编和满编了将近了90个师接近一百万人,而在进攻法国前,更是发布了10批次动员令,扩军了接近300万人,到进攻苏联前夕,德国军队数量已经达到接近1000万人,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兵力损失接近100万人的情况下,德国依旧通过高效的动员令扩军了120万人。

(纳粹德国征兵海报)

将占领地纳入扩编体系,服役人员要求和年龄不断降低

二战后由于战线的拉长和士兵的损失不断增加,德国将占领地的外国人纳入扩军体系,比如在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就有29个罗马尼亚师和芬兰师参与,人数接近35人,而在后期,从法国到波兰到匈牙利、乌克兰,几乎大半个欧洲的国家都有不少人被征调进入了德国的纳粹部队之中。而在国内,希特勒为了进一步发掘潜力,将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也导致了柏林战役时出现了大批的娃娃兵和老头兵。而以前一些因为身体有缺陷惨遭淘汰的人士也有幸进入了部队服役,甚至于出现了完全依靠手语交流的聋哑人部队。

(德国儿童兵战场被吓哭)

强大的军事工业保证了扩编后武器装备的持续供应

要扩军,除了有人,还得有装备,一战中由于主战场在法国,德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火璀璨,因而损失较小,虽然在战后惨遭各国掠夺,但是由于英法美各怀鬼胎,立场不一,德国借此获得了大量外援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德国军事工业也在各种掩护下不断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对英法的追赶甚至完成了超越。也正是在强大的军事工业支撑下,纳粹德国才能完成如此迅速而庞大的扩军计划!

(二战德国坦克生产厂)

(纳粹德国飞机生产)


军史吐槽君



众所周知,希特勒在二战发展出来闪电战这种集中优势于一点,快速推进的全新战法,一时打蒙了所有对手,横扫欧洲。

德国的扩军也有闪电战的味道,在希特勒的民粹主义煽动下,整个德国陷入疯狂。经过多次全面动员,加上不断取得的胜利的刺激,在一战后限制德国发展军备的凡尔赛和约已经成为一张废纸。德国从开初的十万常备军迅速扩军到百万,三百万,一千万。



要知道现代战争仅仅有规模庞大的军队规模是没有用的,还要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支撑德国迅速扩军的就是德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德国在占领了几乎整个西欧后,西欧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全部为德国所用,这就形成了德国本土扩军和占领区、盟军扩军的基础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小小的德国敢于跟庞大的苏联叫板开战的底气,他实际上是拿整个西欧的力量在对抗苏联。


希特勒作为一名做皮鞋的手工业者从政,还遭遇挫折坐牢,出狱后迅速在政坛崛起并当选为德国元首,又在短短的时间了让一战战胜国们一个个低下高昂的头颅,将欧洲政治版图分而化之。最后再逐个击破,统一欧洲14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富政治思维和军事天赋并具有优秀表达能力的人。

他能够被德国选民一致选中担任德国元首,其动员能力自然不要说了。在他的民粹动员之下,德国基本上是20%的人加入了军队,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恐怖的比例。而且他这个人不但充满了激情,为达目的也充满了欺骗性,在跟苏联全面开战前夕,他还跟斯大林打电话表达德苏友好、互不侵犯云云,以至于德国全面推进斯大林都不愿意相信。



这样一个政治天才要快速扩军原本也不是什么难事。


谢金澎

二战前,德国从一个战败国一举成为一个世界军事强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一、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英法等国在一战后对德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可以说是德国能在二战前大规模扩张军备的最大推手!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的军队是不可以超过10万人的。但是,因为美英法等国的纵容与默许,对纳粹的侵略本质和残暴认识不足,使希特勒是屡屡突破这个限制而没有受到惩罚,变相鼓励了德国扩军。

(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以求得所谓的“一代人的和平”)

二、经济复苏为德国提供了扩军的经济基础,国家工业军事化造就了肆无忌惮的纳粹军国主义。一战后,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各国,由于欧美国家的“绥靖政策”,德国竟然成为欧洲第一个走出经济困境的国家,这为纳粹德国的扩军提供了经济基础。纳粹上台后,更是大规模地实施德国工业军事化的计划,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军工生产中,肆意扩张军备。从1933年到1938年间,德国用于国防目的的直接支出高达516亿马克,超过英法美三国之和;在政府年度开支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占比中,军费竟然高达52%和17%,已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在1939年战争前夕;德国一线兵力已扩充至102个师、共360万人,超过《凡尔赛条约》规定的25倍。

(德国空军的生产车间)

三、完整而高效的预备役体系。为了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纳粹德国在各种名目掩护下,建立了庞大的军事预备役训练系统。比如,针对青少年,德国成立了所谓的“青年团”,定期让青少年去参加军训。曾获诺贝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就对当时德国青少年的军训有深入的描写。1935年,德国还成立了“国家劳动奉献团”组织,规定所有青少年到一定年龄都要到该组织报到,参加为期一年义务劳动,实则是军训,这就是著名的“用铲子代替步枪”运动。经此折腾后,德国在开战前已有超过30%的成年人经过了军训,使德军作战争总动员时,最多竟可以动员超过1700万经过训练的士兵。

(德国青年团在军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