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普论坛:科普大咖共论新时代科技传播之路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詹德村、广东科学中心主任卢金贵、广东弘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鹏、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应中伟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广东科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广州科普联盟秘书长朱才毅主持论坛。来自台湾、香港、澳门、陕西和广州的五位科普专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科学传播新成果和新观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科普场馆、科研单位和高校数百观众。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萧龙生以“从SCAMPER的科学创新引领科普探索”为题,分享了他关于创新的实践研究。他认为创新是有方法的,只要发挥想象力,善于联想,就会有高价值的创新。他将创新的方法总结成SCAMPER等十个方法,即S(Substitute)代表替换,不断的改进;C(Combine)就是组合或是整合;A(Adapt)就是改编改写;M(Magnify)就是原有东西的扩大延伸;P(Put to other use)是将现有的东西应用在别的领域;E(Eliminate)就是消除,将它精简达到最大的效率;R(Reverse)就是逆向思考;D(Detour)就是绕道迂回;O(Originate)就是回到最初的想法;C(Cooperate)是合作,现在的科学创新不能单打独斗,不同民意的人形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和创新。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吴晓民与观众分享了关于藏羚羊迁徙过程中的科学保护问题。他带领的团队利用北斗卫星定位跟踪技术、无人机航测技术等对藏羚羊迁徙规律及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研究。他希望人们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艰难,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加强科学保护,为我国的生态保护,为人类的蓝天白云或者鸟语花香尽一份力量。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岳中琦分享了汶川大地震的现象与科学预测有关研究,展示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多种自然现象,探讨了汶川大地震前未能够被预测和预报的原因,谈到了自己十年来潜心研究汶川大地震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介绍了他准备用以解决地震预测预报世界难题的新理论。他认为发生地震的物质和主要能源,是位于地壳深部、下部的极高压、极高密度甲烷天然气和它的体积膨胀能,这是一种弹性极强、变化极快、极其主动的物质和能量,人们应该认识和应用这个导致地震的物质和能量,从它入手来预测预报地震。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以“创新与共享助力博物馆科普工作”为题,以该馆科普教育的实践工作为例,分享了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的许多创新做法,特别是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以共享的理念链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新的科普服务。他提到科普工作对于博物馆尤其是广东省来讲太重要了,广东省博物馆承载了一部分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做科普工作是该馆的一个职责。

澳门科学馆教育及展品总监梁思聪博士分享了科学馆应用VR及机械人协助自闭症儿童学习案例。他提到对于博物馆而言,新方法就是科技,应用VR和AI或者是高清摄影,丰富活化展品。科学技术怎么运用于自闭症儿童呢?他举例说家长在带孩子去一个新地方前,先让孩子用VR在虚拟的世界体验一次,可让孩子在陌生环境感到安心。他希望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机器人,让人类有更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